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3.
浅谈《内经》厥冷症郑禹林(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南昌330008)《厥冷》即手足逆冷,为《内经》厥证中的一个类型。《内经》论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泛指脏腑经络气血逆乱;二是指昏厥不省人事;三是指四肢逆冷。第一类厥逆是讲病机,后二类厥逆是指症状。厥虽可...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5.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厥证,《内经》中有很多阐述。观《内经》厥字之意有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厥字作气逆解;同篇:“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作受寒而四肢厥冷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使人煎厥”“使人薄厥”,厥作昏眯解。以气、血、痰、食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以精神因素比较突出,病理为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张景岳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相似文献   

7.
厥证是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病证。该病以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关于四肢逆冷之厥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趾)而于膝……”。又如《伤寒明理论》说:“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干四逆也”。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笔者临床遇此证,采用针灸疗法以涌泉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其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脱症是内科急诊常见症之一,以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症。医著中多无专篇论述,常并于厥证中论及。属厥证中之虚证,故又称厥脱证,如《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逆……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侯”。 脱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脱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阶段,因气机突然逆乱,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机不相顺接,致气血运行失常,精明失养而昏仆厥冷。临症中,有气脱、血脱之分,若因气血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暴脱”;若因体衰、久病、气血  相似文献   

9.
痉厥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证.一般以筋脉拘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厥冷者为厥,但二者常可并见,故合称痉厥.其成因颇多,而总以温热病引起的痉厥为常见.早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对痉和厥就有所论述,在后世医家中,对痉厥证治的论述,则以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较为详尽.吴氏认为,温病出现"神昏痉厥,舌蹇烦躁,统而言之为厥阴病,然有手经足经之分."  相似文献   

10.
凡小儿脏腑功能及阴阳气血逆乱而产生的手足厥冷,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手足厥冷等均可称之为厥证。厥证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类证候。小儿因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神气怯弱,抗病力差,故厥证的发生率较成人高。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厥证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以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导致厥证的原因甚多,如阳气衰  相似文献   

11.
厥阴病篇寒厥有三个严重证,一是里寒外热的脏厥证:“大汗出,大下利,热不去,内拘急,四肢厥逆”(综合353、354条,按赵刊宋本,下同),一是阴阳胜复过程中阴胜阳负的寒厥证:“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寒多热少,阳气退,其病为进”(342条);一是热出以暴,阳回无根证:“恐暴热来出而复去”(332条)。以上三证,仲师仅在大汗出大下利而厥逆者两条,设四逆汤为主治之方,岂非引而不发,确如也,欲后人独立思考之意欤! “厥阴病,大汗出,大下利,热不去,  相似文献   

12.
正《昏厥》(一)昏厥,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发凉,甚或四肢逆冷的症状。病情轻的可以移时醒,醒后无偏瘫、失语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病情特别严重的,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致一厥不起,导致死亡。昏厥属于中医“厥证”的范畴,厥证也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分析及对当前厥证证型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综述,提出厥证中医证型的研究思路与设想如下:(1)规范厥、脱概念;(2)寻找能指导厥证辨证分型的特异指标,将之定量化、标准化;(3)摒弃一些不太常见的厥证证型使之更具实用性;(4)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协作攻关,适时吸纳现代科学成果,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多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故《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此类病人,下面就此谈一下最常见的气血两厥的辨证施护,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给予以斧正。  相似文献   

15.
休克1 概述休克为一种由于感染、出血、脱水、心功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特别是微循环灌注不足,在细胞水平上,不能充分利用氧,而引起各个脏器功能不全的全身性病理综合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厥逆、肤冷汗出、脉搏快弱、血压下降(成人<10.7kPa)、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死亡。它属中医的厥逆、闭脱证范畴。中医有关厥证的记载,最早始于《内  相似文献   

16.
厥证是常见的严重病证,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已有记述,如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曾用针灸、药熨、汤剂等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内经·厥论篇》对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后世医家又作了大量的补充论述。考《内经》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薄厥、大厥、尸厥等;后世又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暑厥、肝厥、实厥、虚厥、秽厥之名。这些名目繁多的厥证,临床上如何区分?它与现代医学之休  相似文献   

17.
气厥证因暴怒伤肝。导致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逆之气阻塞清窍.从而使经气厥逆,阴阳失调所致。笔者近年来,采用点刺十宣穴放血治疗气厥症8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伤寒论》不仅在六经病的相应证候下设立了类似证,用以鉴别,又在六经病后设立霍乱一篇,与"伤寒"进行鉴别,可视为总论的鉴别,既有大的"疾病"鉴别,又有中的"证候"鉴别,还有小的"症状"鉴别,使伤寒的鉴别诊断,从病到证,再到症自成体系,开辟了疾病鉴别诊断的先河。2少阴病的四逆症以及厥阴病的厥逆证,多是因阳不相顺接所致,真正阳虚的四肢厥逆,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都难以支持,阳虚病证多是恶寒,尤以四肢怕冷明显,但不一定手足温度降低,阳虚导致四肢逆冷的情况极少,寒盛、热极、气郁、邪阻等使阴阳气不相顺接才是四肢厥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20.
气厥乃厥证之一,属临床急症范畴,可见于西医的癔症性晕厥、呼吸性碱中毒等病。厥,气机逆乱者也,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记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气厥分虚实,发病时皆可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症状。实证又见呼吸气粗,口噤拳握等;虚证见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遵循"急则救其标,缓则治其本"总则,救治必当及时,以醒神回厥为首。实则开窍醒神、理气解郁;虚则益气回阳、救逆醒神。石学敏院士首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自提出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研究证实其对人体多系统具有良性导向作用,本篇为笔者在急诊遇气厥实证患者时,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选取"合谷、太冲、人中、内关、膻中"组穴,救治成功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