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痔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随着人们对肛门周围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痔提出了不同的新的概念。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  相似文献   

2.
1痔的相关概念传统定义: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静脉曲张引起的团块,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强调的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现在定义: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强调的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英国的南安普顿总医院Thomson于1975年在《英国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痔的本质( Thenature of haemorrhoids)”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内痔是因为肛管“正常组织”——“肛垫”发生病理性下滑形成的,作为痔的病因学说受到人们的关注.他说这些肛垫中的Treitz肌退行性变后下移成痔这是此学说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3.
痔病,祖国医学称为痔疮。直肠下段肛垫病理性肥大,发生出血、脱垂伴随肛管静脉瘀血曲张或血栓开成和肛缘组织增生开成的肿块,统称为痔疮。根据其临床症状和部位,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患者有了痔病,常便后滴血,脱出、疼痛,时常困扰患者的正常生活,滴血时间长了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有贫血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痔的解剖学、病理组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已确认:痔的解剖学基础是肛垫,肛垫是肛管的正常组织结构,肛垫下移而成痔病.肛垫下移学说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肛垫是肛管闭合的微调装置.当黏膜下层的血管因调节障碍发生淤血或肛垫的支撑组织Parks韧带和Treitz肌发生断裂时,肛垫下移形成痔脱垂.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痔的治疗原则为: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性改变.痔脱垂作为痔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伴发于Ⅱ-Ⅳ度痔病的各个阶段,因此如何提高脱垂性痔病的手术效果,减少患者的手术痛苦,保护肛管的完整与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于治疗和改善痔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脱垂性痔病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现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痔是最常见、发病率较高的肛肠疾病,民间有"十人九痔"的说法.传统的概念认为痔乃由痔外静脉丛、痔内静脉丛发生扩张、屈曲形成,即静脉曲张学说[1],亦有人认为痔的病因与血管增生或肛门狭窄学说等有关.1975年Thomson提出痔是肛垫发生的病理性肥大和脱垂,这个认识被称之为"肛垫下移学说".目前此学说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国内外许多痔的概念和治疗均以此学说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中医学亦称为"痔"或"痔疮"。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现将我科收治混合痔患者,实施中医辨  相似文献   

7.
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环状混合痔的患者采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均随访3个月~10个月.结果: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能有效地保护齿线及肛管上皮,术后无肛门狭窄、直肠黏膜外翻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结论: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能保护肛垫,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理、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痔的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痔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而非消除痔体,主张在手术中尽可能保留肛门组织。我们基于肛垫下移学说,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病。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在本院行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36例痔病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把符合本术式适应症,且自愿接受该方法的住院痔  相似文献   

9.
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痔的病理性静脉团实质上是肛垫(Anacushions)的病理性肥大,而肛垫是人人皆有的正常组织,即肛垫学说,痔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994年Loder等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即其发生是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脱垂和下移引起。鉴于上述论点的更新,1998年意大利外科医生Longo提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and hemorrhoids,PPH)以后,由于PPH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疗效确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亦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环状混合痔是混合痔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其手术治疗困难主要是因为病变范围广,肛管支架组织松弛断裂,肛门衬垫下移。切除过多易导致肛管皮肤缺损、直肠粘膜外翻、肛管狭窄等后遗症,切除过少又不能完全消除痔病症,存在如何保留肛垫和根除症状的矛盾。探索一种既可以彻底消除病症,  相似文献   

11.
痔的原有概念是直肠下端肛管的黏膜或皮下的曲张静脉团。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以直肠齿线为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随着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发展,肛垫下移学说已经被普遍接受。肛垫是位于直肠末端的组织垫,为静脉丛、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肛管血管垫,其功能是闭合肛管,节制排便。  相似文献   

12.
痔的非手术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的临床表现或结果。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痔不需要治疗,需要治疗的痔重在减轻消除主要症状,而非根治,不必要的扩大手术范围是不可取的,所以痔的非手术疗法日益受到肛肠外科医生的重视,常用的痔的非手术疗法有内治法、坐药法、熏洗法、敷药法、注射法、埋线法、针灸法、挑治法、推拿法、气功疗法以及物理疗法等。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血管发生的病理变化和异常移位,外痔是直肠下段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静脉丛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4.
<正>痔疮是人类特有的疾病,人们对痔疮的认识有四千多年认识。痔疮是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常见病,居肛肠病首位。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故古有"十人九痔"之说,其中20-40岁的成年人最为多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长期以来,有关痔的学说层出不穷,痔的学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新理论新认识得到普及,逐渐被接受。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及肛缘皮下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中医认为脏腑本虚,功能失调,风湿燥热下迫大肠,淤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懈纵而成痔。日久  相似文献   

15.
郭修田 《中医杂志》2003,44(Z1):6-8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痔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在理念上和方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2004年4月对痔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局部团块",其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消除主要症状,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生理功能.根据这一概念治疗痔的新的药物和方法不断问世,现将其近几年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痔是一种最为常见且最多发的直肠肛管良性疾病,在我国肛门直肠疾病中,痔发病率占80.6%[1].自Thomson[2](1975年)首次提出肛垫的概念后,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完善, 认为痔是"由于支持组织松弛导致肛垫下移,因下移而出现充血、水肿、肥大和出血而形成"[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PH手术治疗痔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中国常州易连牌PPH01专用器械对78例痔病患者作吻合器痔上黏膜及黏膜下层环切术,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吻合均一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min,平均住院5d,无严重并发症,有效控制痔症状。结论:Ⅲ、Ⅳ期痔以往多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基本可以解除症状,但疼痛时间较长,创面愈合慢,住院时间长,有一定的肛门失禁及肛管狭窄等并发症。该手术切除了肛垫上方的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将肛垫及肛管部分组织向上悬吊。同时阻断了痔核的主要供血血管,使术后肛垫上移,痔核供血减少逐渐萎缩。解除了痔的症状,并有效的保护了肛垫的功能。如精细制约的能力,神经感受的能力。PPH手术是临床上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马翠平 《河北中医》2014,(1):123-124
现代医学认为,痔不是病,是人体正常的组成部分,只有痔合并出血、脱垂等不适症状时才称为痔病,是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发生的病理性变化。痔病的病因学说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主要是肛垫微循环障碍及肛垫悬吊组织退行变性(肛垫下移)学说[1]。基于肛垫理论,近年来开展起一种借助医疗器械治疗痔病的新方法,即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PH术)。 PPH 术治疗痔病具有微创小、保护肛垫、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关于痔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开文 《国医论坛》2004,19(2):18-18
据《痔诊治暂行标准》,痔的暂行定义为: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局部的团块。既是暂行,尚未定论,则笔者敢谈一点小小的看法,诚望各位前辈指教。  相似文献   

20.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或)异常移位。而便血作为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压力与痛苦。笔者跟师采用痔点点刺拔罐法治疗内痔便血1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