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33例,分析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典型的及不典型的X线表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地研究.结果 本组33例新生儿中,钡剂灌肠发现为先天性巨结肠短段型1例,常见型16例,长段型2例,全结肠型5例;24 h随访钡剂潴留于整个结肠5例,部分结肠21例;直肠、乙状结肠不规则锯齿状改变2例.腹部平片表现为结肠低位不完全性梗阻及肠淤张20例;肠气偏少5例.结论 运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等方法,检查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新生儿,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并与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X线表现多样.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其中2例呈跳跃性狭窄,1例直肠及整个结肠细小,近段结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13例未见移行段;24 h复查13例结肠内有大量钡剂残留;12例结肠有较多痉挛切迹;3例整个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征象与巨结肠比较移行段、痉挛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P值<0.05,24 h钡剂残留情况及痉挛狭窄段P值>0.05.结论 钡剂灌肠有下列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长且有较多痉挛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和"全结肠型"痉挛狭窄.  相似文献   

3.
刘玉奇  周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283-228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析其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腹部立位片示低位结肠不全性梗阻35例,肠淤张17例,小肠低住梗阻1例.结肠钡剂造影显示常见型39例,短段型5例,超短段型2例,长段型1例,征象可见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3例新生儿及超短段型狭窄段显示不明显,3例移行段显示不明显,24 h复查38例有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凡临床怀疑先天性巨结肠的婴幼儿应尽早行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检查,并随访观察24 h钡剂排空情况,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群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6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 ,设为病例组 ;对照组为同期亦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7例非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张 (2 3例 ,占 70 % ) ,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 (9例 ,占2 7%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阴性表现者 1例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 (13例 )、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 (8例 )、2 4h随访钡剂潴留 (18例 )、结肠炎表现 (11例 )、结肠空肠化 (4例 )、钡粪相混征 (18例 )和胎儿型结肠 (6例 )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前 3者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后 3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局限性切迹、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2 4h随访钡剂潴留 3个钡剂灌肠征象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 38%、2 4 %、5 3% ;特异度分别为 95 %、10 0 %、78% ;正确指数 (Youden指数 )分别为 0 33、0 2 4、0 31。结论 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直肠和下段乙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吻合器治疗先天性巨结肠8例,Ⅰ期结直肠吻合。随访3~6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2岁,平均6.2岁。常见型5例,短段型2例,超短段型1例。其中1例常见型患者已行结肠造口。切除最长肠管40cm,最短15cm。全部病例行钡灌肠检查,明确诊断,病理证实。平均住院15 d。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腹腔探查后,分离直肠至齿线附近,直肠后侧较前侧要低,吻合口通常在齿线上1~1.5cm处,故距齿线2 cm切除肠管。移出标本,远端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已存在神经节细胞,否则,继续向下切除直至神经节细胞存在。分别用10号线于结肠近端和直肠断端荷包缝合,将管状吻合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型号SDH25或  相似文献   

6.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方法 分析58例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改变。结果 58例先天性巨结肠均表现为直肠末段不同范围痉挛性狭窄。结论 钡剂灌肠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有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4例具有不典型X线征的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胀(23例,占67.6%),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9例,占26.5%)。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13例),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8例),24h随访钡剂潴留(18例).结肠炎表现(11例).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结论: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和直肠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以及24h随访钡剂潴留、结肠炎表现征象对于新生儿不典型先天巨结肠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回顾经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结合文献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1.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便秘,在出生后几天及几个月内出现,伴腹胀,可扪及充满粪便肠拌。肛诊或清洁灌肠有大量气体及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便秘行钡剂灌肠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首次灌肠钡剂需灌注至回盲部使全结肠充盈显影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学龄前儿童钡剂灌肠检查资料,根据年龄,分为4组,观察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再根据首次灌肠钡剂是否灌注至回盲部分为A组、B组。A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回盲部,全结肠充盈显影。B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结肠肝曲附近,未灌注至回盲部。比较2组检查的差别。结果: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7例,其中3岁组4例先天性巨结肠,4岁组1例结肠炎,5岁组和6~7岁组各1例直肠息肉。A、B组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的概率比较和24 h随访钡剂潴留达结肠各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7,P=0.118;χ2=0.251,P=0.969)。A、B组各年龄段钡剂灌注总量比较,B组均较A组少(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便秘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少见,其中以较小年龄组先天性巨结肠为主。B组不影响检查结果,且减少钡剂的灌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AD)与先天性巨结肠(HD)的钡灌肠(BE)表现,以提高对HAD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HAD(HAD组为研究组)的BE表现,并与22例HD(HD组为对照组)的BE表现进行对照,分析两组间痉挛段、移行段出现概率、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24h后钡剂残留位置及概率的差异。结果:HAD组与HD组间移行段出现概率、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0);而痉挛段出现概率、24h后钡剂残留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185)。结论:HAD与HD的BE表现类似;移行段较少出现、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较大,可能有助于HAD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