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我院收治的24例EPSPC患者及90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OPS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EPSP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OPSC相似。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SPC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37.5%和33.3%,明显低于OPSC患者的66.7%、80%和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SP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征与OPSC相似,ER、PR、P53检测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而卵巢无或仅微小浸润仍是目前区分两者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组织学来源、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996~2008年收治的4例术后诊断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施行了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腹腔放置顺铂,术后PAC或PT方案化疗.结论 EPSPC为来源于第二苗勒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CA125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分析14例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14例术前均行PAC(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化疗2~4个疗程,然后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继续PAC方案化疗8~12个疗程,化疗间歇期为1个月。14例中有3例失访,4例死亡,4例正在化疗,11例平均存活期已达16.5个月。表明EPSPC的预后与手术的彻底性、及时足量化疗相关。  相似文献   

4.
女性腹膜原发癌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腹膜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11例腹膜原发癌病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病人除 1例外均为绝经后妇女,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10例病人出现腹水且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组织学检查: 6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为低分化浆液性腺癌部分区域伴有鳞状细胞癌或移行细胞癌成分,1例为移行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的肿瘤组织对CK7及EMA均呈明确的阳性表达;其中8例肿瘤对S-100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部分病例对CEA、Calretinin及Vime ntin呈局灶弱阳性表达;没有病例显示CK20阳性.结论:女性腹膜原发癌是起源于第二Müllerian系统的肿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与卵巢肿瘤相似, 腹膜原发癌也可显示多种组织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别胃肠道转移癌及间皮瘤.  相似文献   

5.
随着妇科肿瘤临床与病理研究的深入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已经引起了国内妇科工作者的重视。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EPSPC)来源于腹膜 ,临床表现与卵巢癌相似 ,易误诊为卵巢癌盆腹腔内转移。我院 1994年 2月—2 0 0 0年 8月共收治 4例EPSPC。现就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共 4例 ,年龄 38~ 74岁 ,平均 5 6 .7岁 ,均已婚已育 ,其中月经规律 2例 ,绝经 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各 1例 ,并发子宫肌瘤 1例。 4例患者均无肿瘤家族史。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其他脏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卵巢外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腺癌临床特征,并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性液性腺癌。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3.7岁,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基本正常,肿瘤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PAS、CA125、CEA、p53、PE1、AE3均阳性。结论:女性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是来源于第二米勒系统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诊断其为原发性腹膜浆液性腺癌时必须双侧卵巢,输卵管无同类型肿瘤,组化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腹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预后较卵巢浆液必乳头状腺癌差。  相似文献   

7.
在妇科肿瘤中,卵巢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临床及病理研究的深入,又揭示出一种肿瘤--原发于腹膜表面、双侧卵巢正常或仅表面浸润的恶性肿瘤--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它是不同于卵巢肿瘤的独立疾病,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2002~2004年,我院收治2例EPSPC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23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80年1月~1998年6月,收治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23例,对其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8例。56.5%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l/2肌层(13/23),56.5%有子宫外扩散(13/2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4.5%(6/11),几乎缺乏雌、孕激素受体,预后差,随访期内13例死亡。结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浆液性乳头状腺癌7例,黏液腺痛1例.对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做免疫绀化染色.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广谱CK、CK7、CK20、CA125、CEA、EMA、波形蛋白、钙网膜蛋白、P53 阳性比例分别为8/8、8/8、1/8、7/8、7/8、8/8、1/8、1/8、8/8.结论腹膜原发性腺癌被认为是起源于第二苗勒氏管系统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发病率低,与卵巢肿瘤相似有多种组织类型,因此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进一步阐明少见的食管基底细胞样鳞形细胞癌(B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1例食管BSC分别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其中7例作电镜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BSC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基底细胞样癌呈实体小叶状、筛网状排列,癌巢中央见粉刺状坏死,并恒伴有鳞形细胞癌或癌巢内伴有小灶性鳞状成分,表面黏膜可伴有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内的基底样细胞示:细胞角蛋白(CK)14/16(+),上皮膜抗原(EMA)15/16(+),波形蛋白(Vimentin)14/16(+),S-100蛋白7/16(+),癌胚抗原(CE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电镜下示基底样癌细胞分化差,细胞器少,细胞间有少量桥粒,癌细胞梁索间可见特征性的多层折叠或指纹状的基膜。15例获随访结果,其中13例Ⅱ期以上者有10例于手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食管BSC是一种新的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因分化低、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潘邦杰  王斌策 《北京医学》2006,28(4):221-223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82年至2003年收治的9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均以颈部肿块就诊,术前28例行针吸细胞学检查,19例确诊.68例(73.1%)行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22例行患侧次全切除术;3例行全甲状腺切除.55例颈淋巴结转移者中,15例行功能性颈部清扫术;38例行局部颈淋巴结清扫术;仅2例行根治性清扫术.无手术死亡者.结论PTC术前诊断困难,针吸细胞学检查是惟一能术前确诊的方法.对PTC治疗应以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为主,全甲状腺切除术仅用于双叶癌、多灶癌、有远处转移须做131I治疗的患者.有颈淋巴结转移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除原发癌明显向包膜外或腺叶外侵出者外,没有必要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23例,对其临床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7例.Ⅲ、Ⅳ期患者占56.5%,52.2%的患者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12/23),52.2%有子宫外扩散(12/2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4.5%(6/11),86.6%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阴性.预后差,随访期内12例死亡.结论 UPSC少见,临床诊断困难,依靠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肿瘤高度恶性,预后差,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ational therapy for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incidenc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al feature,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gnosis of 23 patients with UPSC,who wa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06.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operation, and 17 cases receive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or) chemotherapy. Among all the patients with UPSC,56.5% was stage Ⅲ and Ⅳ;52.2% with deep myometrial invasion;Estrogen or progestin receptors were negative in 86.6% cases.12 cases died during the follow ing up period, indicating poor prognosis.Conclusions UPSC is an uncommon tumor.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the diagnosis for clinicians.UPSC can be surely diagnosed with clinical pathology.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UPSC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endometrial carcinoma. Rational individu alized treatment can prolong survival time.  相似文献   

14.
15例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5例UPS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发病趋势、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63.8岁,80%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阴性,53.3%患者术后手术病理分期高于术前临床分期,P53在60%患者中有表达,中晚期患者血清CA-125水平均有升高。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多数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生存率仍较低。[结论]UPSC不同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具有其特殊性,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毛母质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母质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毛母质癌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Bcl-2、P63、Ki-67)。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由形态和大小不一的基底样细胞聚集形成大而不规则、境界不清的团块状结构,基底样细胞团内有灶状含有角化物的影细胞,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CD10(+),Bcl-2(+),P63(+),Ki-67(+)。结论毛母质癌根据临床及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当诊断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Bcl-2、P63、Ki-67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HE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1例股骨的LCH,并复习文献。结果: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呈弥漫排列,部分区域呈片状或成簇,伴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显示:S100(++),CD45(-),CD45RO(-),CK(pan)(-),结论:骨的LCH是一种少见疾病,免疫组化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涌  吕学珺  全刚  田鲁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56-157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BS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7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主要由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构成,免疫组化标记无特异性表达。结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又易在病理上误诊,因而需要进一步认识其临床与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130-133+137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二四五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的手术病例中22例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8~70岁,平均62.4岁,肿物直径2~3.5 cm,平均2.6 cm。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圆形、卵圆形,细胞异型性较轻,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呈放射状、栅栏状分布,排列成实性巢团状。免疫组化结果为22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强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细胞核增殖指数(Ki67)约2%~10%,平均6.5%,一组肌上皮标记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P63、钙调节蛋白(Calponin),在巢内瘤细胞22例均阴性,巢外周肌上皮有20例阳性,有2例锯齿状,该处阴性。22例Syn、CgA阳性率为32%~88%,平均65.2%,CgA阳性率为34%~85%,平均60.3%。结论 SPC是一种特殊类型导管原位癌,较少见,易误诊为非典型增生或普通型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依据巢团外周有无肌上皮,分为原位型及浸润型,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必须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19.
报告24例经光镜检查及上皮性免疫标记证实的食管小细胞癌,根据其细胞形态可分为(1)小细胞型12例;(2)中间细胞型8例;(3)混合细胞型4例,其中14例伴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对各型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组织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因子SAF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8例临床石蜡标本(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71例,配对的正常甲状腺组织71例以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癌16例)SAFB1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FB1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三种类型的组织中表达明显不同(χ2=271.214,P0.01)。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SAFB1蛋白的表达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即SAFB1表达强者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高,而表达弱或阴性者发生率低,(Z=-4.608,P0.05),SAF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配对的甲状腺原发癌组织差异无显著性(Z=-0.466,P0.05)。结论 SAFB1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