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及治疗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为探讨已癌变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最佳治疗选择,回顾性总结了内镜诊断和治疗的314例腺瘤性息肉中37例癌变息肉的结果。37例中为管状腺瘤癌变者25例(占8.9%),绒毛状腺瘤癌变者11例(占36.3%),混合性腺瘤癌变1例。18例仅行内镜下电切,电切后又追加手术8例,手术切除11例。分期为原位癌12例,早期浸润癌13例,浸润癌12例。19例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者3例(15.7%),包括1例绒毛状腺瘤恶变的早期浸润癌和2例浸润癌。认为除原位癌外,对电切后病理证实的早期浸润癌或浸润性癌,只要无手术禁忌,应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为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不同临床特点的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6年间经内镜发现并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Ip型34个,Ips型13个,Is型26个,IIa型11个,IIa IIc型22个。其中IIa II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的癌(Sm)。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或者肠管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93个病发。结论 IIa IIc型的大部分为Sm癌;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我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均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结肠镜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5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特点、镜下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1例大肠息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肠镜表现位置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9.2%,病检腺瘤性息肉占59.1%,其中癌变55例,癌变率为5.8%,内镜下完全切除33例(60%),不完全切除及可凝完全切除12例(3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最好方法,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减少大肠息肉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癌肿之一。早期癌和腺瘤样癌前病变常常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息肉切除或粘膜切除而得到治愈。与较常见的息肉样腺瘤相比,平坦型腺瘤和凹陷性早期癌即使病灶很小,但是粘膜下侵润的比例已相当高。因此,常规结肠镜检查的目标是检出和切除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日本研究人员已证明染色内镜对这类病变的检出和分类有帮助。靛青红是最常用的染色剂,能清晰显示肠粘膜的浅表结构,深蓝颜色充填到平坦溃疡的缝隙、糜烂灶和皱襞,能提高平坦型和凹陷型癌以及其他异常隐窝的观察。这项技术也是鉴别结肠增生性病变和腺瘤样肿瘤的“凹陷型分类”的基础。此研究旨在评价染色内镜在常规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本组女8例,男7例,年龄18~59岁。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多,脓血便,病程2个月~20年,其中多数在1~2年。术前纤维结肠镜及术后解剖标本所见腺瘤满布全结肠、直肠12例,腺瘤仅局限于左侧结肠、直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有腺瘤恶变7例,其中粘膜内癌4例,癌变侵及肌层2例,癌变侵及肠壁全层伴淋巴结转移1例。 手术方法:全大肠切除、回肠造瘘术2例,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5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肛管吻合术2例,近全结肠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1  相似文献   

6.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肠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平坦型腺瘤的发病情况,比较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和镜下特点。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选择我院连续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经肠镜下切除的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的所有病变,收集完整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镜下肉眼形态分为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计算平坦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检出率,应用构成比计算平坦型腺瘤占检出腺瘤的比例,比较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和镜下特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变大小和部位。结果结肠镜检查共103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68例患者,550枚息肉,其中检出30例31枚息肉为平坦型腺瘤,438例519枚息肉为隆起型腺瘤,平坦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29%,占检出腺瘤的6.41%;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的性别、年龄、大小和单发腺瘤/多发腺瘤的比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平坦型腺瘤有41.94%位于右半结肠,而隆起型腺瘤仅24.47%,差异有盟著性。结论平坦型腺瘤在国内并非罕见,平坦型腺瘤较隆起型腺瘤倾向发生于右半结肠,提示全大肠镜检查更有利于检出平坦型腺瘤。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期胃癌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粘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即早期胃癌 =粘膜癌 (M癌 )+粘膜下层癌 (SM癌 )[1]。   进一步的细分类, SM癌可按 SM层 3等分而分为 SM1、 SM2、 SM3癌,且浸润在 300μ m以内的 SM1癌称为 SM1a、超过 300μ m的 SM1癌称为 SM1b[2, 3]。   内镜下早期胃癌可分为 (肉眼分类 )Ⅰ型 (隆起型 )、Ⅱ型 (平坦型 )、Ⅲ型 (陷凹型 )共 3型。其中Ⅱ型可进一步细分为Ⅱ a型 (平坦隆起 )、Ⅱ b型 (平坦 )、Ⅱ c型 (平坦凹陷 )共 3型。   早期胃癌的诊断尤其是浸润深度的诊断要通过 X线气钡双重…  相似文献   

9.
早期大肠癌63例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治水平,作者回顾总结了63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无症状25例,大便带血或便血27例,腹痛腹泻11例。病变位于直、乙状结肠46例,降结肠以上17例。病变≤2.0cm×2.0cm52例,>2.0cm×2.0cm者11例。粘膜内癌47例,粘膜下癌16例。手术治疗24例,高频电切39例,电切后追加手术6例。随访到52例,其中4例复发死亡,预后和病变浸润深度有关,47例粘膜内癌无一例复发。作者对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的传统学说提出异议,该组有2例不含腺瘤组织,另有2例系炎性息肉癌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07年8月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腺管开口分型采用工藤进英分型标准.结果 结肠镜检杳大肠病变共1496个,非肿瘤性病变占30.6%(458/1496),各类型腺瘤占43.9%(657/1496),大肠癌占25.5%(381/1496).早期大肠癌61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6个,直径10~62 mm,其中Ⅱ型3个,Ⅲ1.型14个,Ⅳ型17个,Ⅴ型2个.管状腺瘤中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居多,占87.5%(363/415);管状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0.7%(61/150);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以Ⅳ型为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达85.7%(42/49).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检出有重要意义,对及时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可切除性早期大肠癌的镜下特点,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术的适应症以及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1)息肉(IP、ISP)型者,采用高频电蒂部切除术;(2)扁平隆起(Ⅱa)型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结肠镜全结肠复查。结果本组75例早期大肠癌术后经3年的追踪复查切除部位均无复发,1例Ⅱa型粘膜切除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根处糜烂,病检时仍发现癌细胞行补充外科手术根治性治疗,经3年复查无复发。结论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IP、ISP型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Ⅱa型应慎重选择。术后应予1、3、6、12个月进行复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  相似文献   

13.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早期大肠癌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其疗效和预后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986年1月~2005年10月经内镜确诊的早期大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早期大肠癌(104个癌灶)中,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34例,临床就诊发现65例。内镜治疗69例(共72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30例(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共32个癌灶)。内镜治疗组癌灶完全切除率为9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治疗组有1例病理证实癌组织浸润达黏膜下深层,肝脏有多个微结节转移灶。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9年的随访,除19例失访、6例死于心脏病等疾病外,无一例肿瘤复发。比较两组黏膜和黏膜下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5年生存率,内镜治疗组的疗效与手术治疗组相似(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特别是黏膜层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疗效和随访结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且损伤小、安全、简便。黏膜下深层癌易发生转移,内镜下切除应注意判断肿瘤黏膜浸润深度,非提起征是内镜切除的关键指征。无症状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从食管癌高发现场的普查和门诊工作中发现的病例,选择符合内镜粘膜切除适应证者,在镇静麻醉下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对术中发生的一些并发症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处理。结果 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发生创面小动脉出血发生18例(11.7%),食管穿孔2例(1.3%),经处理后均顺利痊愈。结论 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7年6月至1998年12月57例完整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通过分析患者胃镜下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以求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内镜下行粘膜切除术提供依据。 一 资料和方法 (1)本组共57例早期胃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6岁。患者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早期癌后均行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2)统计并分析癌灶大小和内镜下分型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二 结果 (1)组织学分型:本组57例中腺癌40例,占70.2%;印戒细胞癌16例,占28.l%;另1例为未分化癌,占1.7%。(2)浸润…  相似文献   

16.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探讨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78年-1999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91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单纯镜治疗48例(51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43例(47个癌灶)。内镜的癌灶完全切除率达96.8%(61/63),无无严重并发症产生。单纯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2年随访,除失访4例、3例死于心脏病外,患者无1例复发,存活率达10  相似文献   

17.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近年在日本有较多研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总结了最近我院5个月内肠镜检查发现的13例LST病变,对其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大体分型,肿瘤表面pit分型,瘸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共行肠镜检查857例,检出LST病变13例共14处病灶,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13例LST患中,12例共1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另1例患拒绝内镜下治疗,仅行活检。接受内镜治疗患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除及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LST捡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14个LST病变中,直肠6个,乙状结肠2个,横结肠2个,升结肠4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5个,结节混合型6个,平坦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形态:Ⅱ型pit 1例,Ⅱ型 ⅢL型3个,ⅢL型pit3个,Ⅳ型pit7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6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2例有局部癌变(m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均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混合型腺瘤(Serrated腺瘤)2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肠粘膜病变,其大多数是被视为癌前病变的腺瘤。通过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并加以除,打断腺瘤一腺癌的进程,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措施。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8年间,我院7246例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息肉1537例(2378枚),检出率21.2%。本对这些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能力大肠息肉的诊疗及大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及漏诊腺瘤特征,探讨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患者在初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腺瘤后120 d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分析2次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腺瘤的特征(包括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结肠镜检查原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大肠憩室病史及是否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及不同的内镜操作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漏诊率以及腺瘤特征、患者临床特征和内镜医师的操作水平对腺瘤漏诊的影响.结果 809例患者中271例发生腺瘤漏诊,2次结肠镜检查共检出腺瘤2134颗,漏诊腺瘤425颗,腺瘤总漏诊率为20%(425/2134);平均患者腺瘤漏诊率为33%(271/809).腺瘤体积大者,漏诊率低(P<0.01);乙状结肠、肝曲、盲肠和升结肠部位的腺瘤以及平坦型腺瘤容易漏诊(P<0.05);患者腺瘤数越多在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越高(P<0.01);初级内镜医师与有经验内镜医师相比,其漏诊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存在部分腺瘤漏诊,腺瘤漏诊与腺瘤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结肠镜检查操作医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及漏诊腺瘤特征,探讨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患者在初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腺瘤后120 d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分析2次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腺瘤的特征(包括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结肠镜检查原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大肠憩室病史及是否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及不同的内镜操作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漏诊率以及腺瘤特征、患者临床特征和内镜医师的操作水平对腺瘤漏诊的影响.结果 809例患者中271例发生腺瘤漏诊,2次结肠镜检查共检出腺瘤2134颗,漏诊腺瘤425颗,腺瘤总漏诊率为20%(425/2134);平均患者腺瘤漏诊率为33%(271/809).腺瘤体积大者,漏诊率低(P<0.01);乙状结肠、肝曲、盲肠和升结肠部位的腺瘤以及平坦型腺瘤容易漏诊(P<0.05);患者腺瘤数越多在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越高(P<0.01);初级内镜医师与有经验内镜医师相比,其漏诊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存在部分腺瘤漏诊,腺瘤漏诊与腺瘤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结肠镜检查操作医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