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0-2014年武汉市江岸区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变化,为制定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江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报告数据,采用标化死亡率描述脑血管病的死亡趋势,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江岸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2000-2014年江岸区居民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APC模型分析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男性和女性的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均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武汉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风险下降,但是疾病负担增加,因此在重视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同时,应把疾病预防的重点放在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艾滋病死亡趋势,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6—2020年中国25~64岁城乡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d-period-cohort,APC)和内在估计法(intrinsic estimator,IE)估计艾滋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我国城乡艾滋病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城市40~44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5倍,农村35~39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2倍。时期效应方面,城市和农村总死亡风险系数分别增加了3.6倍和1.2倍。出生队列效应方面,城市1954—1958年出生的居民艾滋病死亡风险相较于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1倍,农村1949—1953年出生的死亡风险比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3倍。结论 城乡艾滋病死亡率近年有所下降,农村艾滋病死亡率逐渐高于城市;中老年群体艾滋病死亡风险较高;死亡风险随年份整体上升;出生年代越晚死亡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近20年我国城乡成年女性人群乳腺癌死亡率的变动趋势.方法 研究中采用了《卫生统计年报(/鉴)》的数据,将20岁及以上女性作为研究人群.分析中采用直接标化法进行乳腺癌死亡率的标化,采用Joinpoint回归估计死亡率的年平均变化率;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法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三因素对乳腺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近20年我国农村人群乳腺癌死亡率平均每年增长1.79% (Z =4.44,P<0.001),快于城市人群,城乡的差距正逐步缩小(P=0.026).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女性时期效应对死亡率的影响作用不大(F=0.92,P=0.441),其他模型拟合良好(均有P<0.001);控制年龄和出生队列的效应后,1990-2010年农村女性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控制时期和队列影响后,女性人群60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加,乳腺癌的死亡风险升高,50~59岁达到峰值;控制时期和年龄效应后,出生年代越晚的人,女性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越低.结论 乳腺癌的人群防治不但需要综合防治策略,降低全人群的发病风险;农村人群的二级和三级预防也不容忽视;也需要为乳腺癌病人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15~84岁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冠心病死亡率的影响,为预防冠心病的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方法 基于2006—2020年城乡冠心病死亡率数据,建立连接点回归模型描述冠心病死亡率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估算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从85.66/10万增长到126.91/10万,农村死亡率从63.55/10万上升到135.88/10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2.85%,5.89%。APC模型分析显示,2006—2020年冠心病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城市人群年龄效应系数为:-1.60~2.53,农村为-2.05~2.34;时期效应随着时期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城市效应系数为:-0.29~0.23,农村:-0.17~0.14;队列效应显示,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死亡风险下降趋势明显,城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山东省不同出生队列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1970~2005年期间的4次全死因调查资料,计算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分析城乡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差35年的出生队列分析其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百分比由1970~1974年的8.82%上升到2004~2005年的22.83%.城市脑血管疾病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由1970~1974的100.87/10万上升到2004~2005年的108.62/10万,同期,农村则由72.93/10万上升到127.11/10万,农村超过城市.按1970年和2005年相同年龄组确定相应的出生队列,然后比较相同年龄但出生队列相差35年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发现后出生队列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早出生队列.结论 在过去35中,山东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农村上升速度快,由低于城市到超过城市;出生队列分析显示,相同年龄但后出生队列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速率明显高于早出生队列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 Joinpoint 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膀胱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膀胱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03/10万和5.16/10万,2019年膀胱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82/10万和2.24/10万。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5%。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的净漂移值分别为1.96%和-1.21%。 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一2019 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群应作为膀胱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乳腺癌防控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估计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代渐近而缓慢上升,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建议加强对乳腺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筛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乳腺癌防治策略,规范乳腺癌监测登记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03-2017年我国成年女性宫颈癌死亡趋势。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2003-2017年,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显示,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城市和农村女性分别在70~74岁和50~54岁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出生队列效应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速度波动较大。结论:应积极开展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工作,加大宫颈癌筛查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份趋近而下降,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出生年份的推迟呈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扩面开展早期筛查,提高低收入患者的大病补偿比例,进一步降低胃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5—2019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溺水死亡变化趋势,为预防溺水提供有效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溺水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2005—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溺水死亡率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农村溺水死亡率高于城市。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75~84岁城市居民和70~84岁农村居民是我国溺水死亡的危险人群,年龄效应随年龄不断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时期效应随年代增加而缓慢上升,队列效应随年代增加而先下降后上升再波动下降。结论溺水死亡风险的出生队列效应占据主导作用,应重点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积极开展防范溺水安全教育,传授溺水有关知识和技能,加强成年人溺水风险监管意识,加大农村水源基础设施及防护标志建设。  相似文献   

11.
70~90年代福建省居民糖尿病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建省居民糖尿病死亡状况分析,揭示该省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70年代死亡率为1.79/10万,80年代为3.55/10万,90年代为0万;女性 增长速率高于男性。趋势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的糖尿病死亡率昝于明显的上升趋势中,P〈0.0001。城市女性居民上升趋势也极显著,男性则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与冠心病相关极为显著,r=0.84,与脑血管病的相关程度次之,r=0.605,但相关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球健康数据交换(the 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 GHDx)数据库中中国肾癌的死亡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GHDx数据库中1990―2019年间20~<90岁中国人群肾癌死亡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肾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影响肾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与出生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肾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04%、2.92%、0.70%;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肾癌死亡风险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较晚出生的队列,其肾癌死亡风险均低于之前出生的队列。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肾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越早出生,年龄越大,生活在当代的人其肾癌死亡风险更高,肾癌造成的疾病负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昆明市居民慢性病死亡率及其分布特征,为制订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昆明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住居民2007—2010年发生的慢性病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2005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0年昆明市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450.22/10万(标化率为285.98/10万),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71.88%。在慢性病死亡率中,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肝脏疾病,占慢性病死亡总数的95.85%。男性慢性病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P<0.001),是女性的1.39倍。15~60岁人群慢性病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60岁以上人群达高峰。城市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04.46/10万(标化率为290.11/10万),农村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404.94/10万(标化率为281.68/10万),城市慢性病死亡率显著高于农村(P<0.001),是农村的1.24倍。PYLL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昆明市居民健康危害最大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结论昆明市慢性病有年青化倾向,是一种男性高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收集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
2010-2012年人群死亡监测数据与浙江省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分析年龄别、
性别、城乡别死亡率和潜在减寿年数(YPLL)并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10
-2012年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分别为61.49/10 万、81.09/10 万和114.27/10 万,标化死亡率分
别为118.84/10万、134.50/10万和123.05/10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随着年代推移先上升后下降。脑血
管病死亡多发生在50岁之后,60岁之后死亡率明显上升,且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依次升高;城乡比较,70
年代和90年代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农村,2010-2012 年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低于农村。近
40年全人群脑血管病人均YPLL 率增加了0.34%。结论 当前浙江省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维持在一个较高
水平上,但呈缓慢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关键词: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86 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沈阳市沈北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沈北新区2000-2012年居民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及潜在寿命损失年数,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2年沈北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共计3 448人,死亡率为160.69/10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187.15/10万)显著高于女性(133.94/10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从2006年的1 342.5人年,上升至2012年的2 315.0人/年.60岁以上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率呈急剧上升趋势.结论 人口老龄化将加剧脑血管病死亡的疾病负担,控制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死因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徐州城乡居民1997-2006年慢性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6年徐州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为324.91/10万~350.19/10万,年均340.48/10万,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57.85%~65.81%。主要慢性病年均死亡率(/10万),城市为341.34,农村为339.89(P〉0.05);男性为381.80,女性为295.86(P〈0.01);0~34岁为13.57,35~54岁为191.17,55~74岁为1290.05,75岁以上为6209.60。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年均标化死亡率(/10万)分别为150.25、9.48、77.99、95.67;标化减寿率城市居民分别为11.95‰、0.80‰、4.93‰、4.10‰,农村居民分别为14.99‰、0.33‰、2.86‰、2.84‰。[结论]慢性病严重危害徐州市城乡居民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990—2019年中国15岁以下儿童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以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贡献。方法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5岁以下儿童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平均年百分比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 2015—2019年0~4岁组儿童的哮喘发病率最高,为1826.34/10万;1990—1994年0~4岁组儿童的哮喘死亡率最高,为0.64/10万。从1990—2019年,0~4岁组、5~9岁组、10~14岁组儿童哮喘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下降了10.75%、8.26%、7.36%,0~4岁组发病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上升了0.30%,5~9岁组、10~14岁组分别下降了0.06%、0.08%。0~4岁组的发病、死亡风险最高;晚产队列发病风险更高,早产队列死亡风险更高。结论 1990—2019年,中国15岁以下儿童哮喘发病率稳定、死亡率显著下降,晚出生队列哮喘发病率的相对风险增加。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影响儿童哮喘发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保护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免受哮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