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观点认为在控制性超排卵(COH)中,只要有足量的卵泡刺激素(FSH)就可以维持卵泡的发育和成熟,而黄体生成素(LH)并不重要。近年来,随着对卵泡生长发育机制认识的深入及促排卵技术的发展,LH浓度过低对COH结局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COH中低LH是否影响体外受精(IVF)的助孕结局以及是否需要添加LH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疗中,胚胎的种植成功依赖于胚胎的质量和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进展,控制性超促排卵(COH)、IVF和胚胎培养等方面的改进,胚胎数量、质量已得到优化,故IVF-ET的成功率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子宫内膜厚度与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密切相关,当子宫内膜厚度〈8mm时,妊娠率很低或无妊娠发生。  相似文献   

3.
卵母细胞的发育依赖于卵泡液中的各种激素和生长因子,以及这些物质在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此关于卵泡内微环境(即卵泡液)对卵母细胞发育影响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过程中,控制性超排卵(COH)使患者在同一周期产生多个成熟和不成熟卵,为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提供了机会。卵母细胞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受精率、着床率及妊娠率。本文就卵泡液内激素水平与卵母细胞成熟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生殖医学杂志》2013,22(1):19-23
<正>人类胚胎着床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化过程,涉及众多生物机制参与。其中胚胎质量与发育潜能和子宫内膜对胚胎容受性是影响着床成功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尽管现行辅助生殖技术在不孕不育症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能够根据胚胎形态学选择具有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体外培养第3天和第5天胚胎种植率分别达到25%~35%,但是大约占移植数目2/3的胚胎丢失仍然是目前限制体外受精(IVF)成功的重要原因。复习文献资料发现: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三分之二的原因是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使用时间的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方案对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助孕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长方案336个周期和常规长方案358个周期,比较两种COH方案的促排卵药使用情况、激素变化及助孕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不育年限、体重指数(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长方案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与常规长方案无显著差异(P〉0.05),但Gn使用剂量较常规长方案组多,药费却显著低(P〈0.001)。改良长方案组基础和启动日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高于常规长方案组(P〈0.01),启动日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的黄体生成素(LH)则显著低于常规长方案组(P〈0.01),两组HCG日E2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长方案组启动日窦卵泡数、获卵数、受精数、胚胎数均少于常规长方案,但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活产率高于常规长方案组(P〈0.05),两组间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延长GnRH—a使用时间方案(改良长方案)较常规长方案更有利于提高IVF-ET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活产率,并减少促排卵药物的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解放军105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的179对不育夫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吖啶橙试验(AOT)对116例实施IVF和63例实施ICSI治疗的男性患者进行精子DNA完整性分析,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将患者分为DFI≤30%组和DFI>30%组,比较两组间精液参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DFI >30%组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30%组(P<0.01),但两组间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a+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FI>30%组IVF和ICSI的优胚率、ICSI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DFI≤30%组(P<0.01,P<0.05).结论 精子DNA完整性与精子形态密切相关,精子DNA损伤在IVF/ICSI过程中对胚胎质量有负面影响,并显著影响ICSI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建议行ICSI前应对精子DNA完整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在辅助生殖控制性促排卵(COH)过程中,卵泡发育同步化与获卵数、卵母细胞质量密切相关,如何使得更多的卵泡同步发育一直是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发现,抑制素B(INHB)可通过内分泌机制调控卵泡刺激素(FSH)的水平,并通过旁分泌影响卵泡优势化,从而参与优势卵泡的选择以及非优势卵泡的闭锁。本文对INHB如何影响FSH水平、调控优势卵泡的选择进行综述,探讨其在COH卵泡同步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确定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精子质量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结局的影响。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寻求辅助生育治疗的916例男性(457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459例阴性对照男性)的精液参数;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男性乙肝病毒携带的587个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IVF)周期和325个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作为阳性观察组,根据取卵日期、女方年龄及ART受精方式通过统计软件以1:1比例匹配,设立夫妇双方均为HBsAg阴性的对照组(587个IVF周期,324个ICSI周期),分析两组间的辅助生殖治疗结局。与对照组相比,乙肝携带者表现有较低的精液体积、精子总数以及较差的精子活动力和形态学表现(P〈0.05);乙肝男性夫妇接受ICSI治疗后,双原核(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以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性降低俨〈0.05);而两组病人间的IVF治疗结局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增加少弱精子症的发生以及降低ICSI治疗周期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P〈0.05)。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了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较差的精子质量和ICSI治疗结局有关,而对IVF治疗结局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采用自然周期方案,随后随着控制性超排卵(COH)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试管婴儿获卵数及妊娠率.近年来生殖专家不再一味追求获卵数,而更关注卵母细胞及胚胎的质量[1],特别是对于高龄不孕患者.现在多个研究发现体外受精(IVF)的COH过程中卵巢反应不良的发生率在高龄妇女显著增高[2,3].中国高龄不孕患者逐年升高,这些患者卵巢储备低下,对COH药物的反应下降,临床结局不理想.要解决这些患者的不孕问题对临床医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现在临床上有多种COH药物,包括克罗米酚、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尿源性卵泡刺激素(uFSH)及用于垂体降调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4-8].到底哪一种药物更适合于高龄卵巢低反应的不孕患者,现在还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10.
正常子宫内膜仅在一个极短的关键时期允许胚胎着床,称为“植入窗”或“种植窗”[1].种植窗期,在体内多种激素特别是卵巢激素调控下,子宫内膜的形态学超微结构、特定基因表达、蛋白分泌等方面都发生时空特异性的系列改变,使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达到最佳状态,以利于胚胎的定位、粘附和着床.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改善和推动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该过程中,通过促排卵药的使用可以获得较多枚卵子,但是,这些药物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多种内源性激素的分泌和平衡,使雌、孕激素异常分泌,干扰种植窗内膜的形态、功能,从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影响胚胎的着床,降低妊娠率[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男方少弱精子症和正常质量精子与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IVF助孕的693对不孕症夫妇共693个取卵周期和2893枚胚胎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根据男方的精子质量,分为正常组(n=607)和少弱精子症组(n=86),对比两组的男方年龄、女方年龄、精液基础资料(包括禁欲天数、液化时间、精液量、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两组男方、女方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囊胚培养率外,两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IVF助孕的夫妇中,男方少弱精子症不影响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长方案控制性超排卵(COH)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常用的促排卵方法,但该方案中降调时间多久可获得较高的妊娠率尚无定论。我们将注射人绒毛膜促性素(hCG)日激素水平、垂体促性腺激素(Gn)时间和总量、获卵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作为观察指标,探讨长方案中短效曲普瑞林降调时间长短对IVF—ET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取卵当日从发育不同步且未行穿刺抽吸的大卵泡中是否获得卵母细胞对IVF/ICSI-ET的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卵泡发育不同步且未行大卵泡穿刺抽吸的146个IVF/ICSI-ET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取卵日大卵泡中是否获得卵母细胞分为两组:未获卵组(A组,72个周期)和获卵组(B组,74个周期)。比较两组卵母细胞成熟率、2PN正常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的差别。结果 A、B两组的基本情况如女方年龄、不育年限、促性腺激素(Gn)总量、Gn天数、基础和HCG日的FSH、LH、E2、孕酮(P)水平,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91.21%)及2PN卵裂率(98.74%)均高于B组(86.46%和96.54%)(P0.05)。两组的平均获卵数、平均移植胚胎数、2PN正常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控制性促排卵(COH)过程中如出现卵泡发育不同步且未行大卵泡穿刺的患者,可调整Gn用量来调节卵泡发育。在取卵日是否从大卵泡中穿刺获得卵母细胞并不影响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方案中血清及卵泡液(FF)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与COH结局及血清抑制素B(INH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12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次行IVF/ICSI治疗的76例患者,按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长方案组(38例)及非降调方案组(38例),收集所有患者COH过程中血清及卵泡液,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及卵泡液中IGF-1、INHB、VEGF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血清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调过程中,血清IGF-1明显下降,且Gn启动日长方案组IGF-1水平[(194.30±43.50)vs.(223.46±67.03)ng/ml]显著低于非降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n启动后,两组之间血清IGF-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清IGF-1水平均呈上升趋势,HCG次日达高峰后下降(P0.05),Gn第5天IGF-1水平与COH结局相关性最好(P0.01)。两组患者FF中IGF-1水平随卵泡增大而升高,且大卵泡IGF-1水平与COH结局显著正相关,大中卵泡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降调组小卵泡IGF-1水平明显高于长方案组[(155.14±27.59)vs.(134.72±40.5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及FF IGF-1水平与INHB正相关(P0.01),与VEGF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降调后血清IGF-1水平下降调可能有利于卵泡同步化作。在COH过程中,血清及大中卵泡IGF-1水平与COH结局呈正相关。IGF-I可能促进INHB分泌,抑制VEGF分泌。  相似文献   

15.
影响冷冻胚胎着床因素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多胎率是辅助生殖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难题,限制胚胎移植数目已成为各中心IVF—ET周期降低多胎妊娠的风险的有效手段。胚胎冷冻保存后可分期、分批多次进行移植,因此如何提高冷冻胚胎着床率备受关注。为此,对我中心的冷冻胚胎周期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是目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程序中第一步。cOH时最终需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模仿黄体生成素(LH)峰,启动卵子最后成熟与黄体形成。准确掌握这一过程是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良好的卵子,乃至整个助孕过程成功的前提。本文仅就如何确定COH的hCO日、hCG日LH、雌二醇(E2)、黄体酮(P)激素值的临床意义及注射hCG后取卵时间的把握几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修整对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宫腔镜术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患者,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过程中B超显示子宫内膜回声异常患者共417例,按其宫腔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及内膜异常组。两组患者中各有一部分在COH过程中接受内膜修整(研究组),剩余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新鲜胚胎移植周期行子宫内膜修整可显著提高内膜回声异常患者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控制性超排卵(COH)中卵巢高反应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生殖中心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IVF/ICSI周期临床资料,根据雌二醇(E2)峰值百分位数确定卵巢反应,分为P25~75(E24,302~10,791 pmol/L),530个周期,定义为正常反应组(A组),E2水平在P75~90(E210,792~14,669 pmol/L)159个周期,为中度高反应组(B组),P90以上(E2≥14,670 pmol/L),105个周期为高反应组(C组),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结果与A组相比,B和C组获卵数显著增多(P<0.01),但卵母细胞质量和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着床率(21.4%)显著低于A组(29.7%)(P<0.05),3组早期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H中卵巢高反应对胚胎质量无显著影响,但着床率降低,提示高雌激素环境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9.
回顾分析本中心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行控制性促超排卵(COH)获得单个成熟卵母细胞所需外源性重组卵泡刺激素(recombinant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rFSH)的剂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期通过对该指标的评估初步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体外受精(IVF)周期受精低下的原因及妊娠结局.方法 观察IVF受精低下83周期(受精低下组),以同期受精正常的1,717个IVF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同时观察不同促排方案对受精低下的影响.结果 两组不同促排方案的受精低下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促排卵方案不是影响受精低下的因素,受精低下周期中获得的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