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8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8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出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TC、TG、LDL-C升高,而HDL-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而AIP值显著增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AIP可以作为常规血脂分析中的一项较好的参数,其优于单项血脂测定分析,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促动脉硬化指数(AI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取AC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ox-LDL水平及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后者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计算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对ACI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11例)、IMT增厚组(25例)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CAS)组(84例),比较各组ox-LDL和AI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组斑块检出率、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ACI组血清ox-LDL与AIP明显升高(P0.01)。在ACI患者中,CAS组血清ox-LDL及AIP较IMT增厚组明显增高(P0.01);IMT增厚组血清ox-LDL及AIP高于IMT正常组(P0.01,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ox-LDL水平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720,P0.01);AIP值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717,P0.01);血清AIP与ox-LDL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0.655,P0.01)。结论 ox-LDL和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及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联合测定能够更全面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IMT,并测定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出AI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呈现高TG、低HDL-C及AIP值明显升高;(2)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AIP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颈内动脉IMT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年龄匹配的青年健康对照组;59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年龄匹配的老年健康对照组的血脂、血糖及血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含量低于青年对照组(P<0.05)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HDL-C降低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糖尿病血脂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并比较2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检出率差异。结果糖尿病组的HDL-C值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LDL-C、Apo(b)、hs-CRP、IMT显著的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G、T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79.59%(78/98),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67.33%(136/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值与HDL-C、Apo(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LDL-C、Apo(b)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这一因素与患者血脂指标进一步不良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血脂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及其了解UA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对IM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合并血脂异常者56例,55例体检血压正常者,进行超声波检查,并行UA、血脂等检查.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血脂正常组(NC组)与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组(HC组)IMT、UA、SBP及DB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组IMT、UA、TC、LDL-C、TG又高于NC组(P<0.05),SBP及DBP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之间年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NC组TC、LDL-C、TG、HDL-C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组HDL-C明显低于NC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NC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HDL-C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发现,IMT与UA、LDL-C、TC、SBP、DBP呈正相关(P<0.05).结论 IMT可早期反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血清UA水平有助于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指标水平的关系及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首次诊断为TIA的54例患者作为TIA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随访TIA患者1年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IA组的IMT及血清hs-CRP、LDL-C、TC、Hcy水平明显增高(P<0.05),且IMT与血清hs-CRP、LDL-C、TC、Hcy水平呈正相关,血清HDL-C、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TIA组中1年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IMT及血清hs-CRP、LDL-C、Hcy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P<0.05),且IMT增厚及hs-CRP、LDL-C、Hcy水平增高是TIA组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 IMT预测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最佳截点为1.090,敏感性为78.57%、特异性为58.33%。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IMT增厚与血清炎症、脂代谢、Hcy指标水平相关,且对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Hcy水平的表达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1例脑卒中患者,根据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观察不同程度缺损患者Hcy表达水平变化。同时选取320例非脑卒中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清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血糖(GLU)、总胆固醇(TC)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的差异;并将上述指标与NIH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患者HCy表达水平亦呈递增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的血清Hcy、FIB、TG、GLU、TC、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水平、TC、FIB与NIHSS呈正相关(r=0.675,P0.05;r=0.042,P0.05;r=0.039,P0.05);HDL-C、LDL-C、GLU、TG与NIHSS无显著相关性(r=0.006,P0.05;r=0.012,P0.05;r=0.008,P0.05;r=0.009,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表达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血清瘦素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性,测定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瘦素水平。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40例女性健康自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正常体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肥胖组较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P<0.001),血清瘦素水平与BMI相关(r=0.832、r=0.857.P<0.01),与TG、TC、HDL-C、HDL-C无关。结论:女性血清瘦素与BMI成正相关,与肥胖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静脉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TC、TG、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瑞舒伐他汀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1.11%(5/45)和24.44%(1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有很好的降脂及抗炎作用,且不良反应情况类似,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为显著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值与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4-06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6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CL-C)、高密度脂蛋白(HCL-C)、载脂蛋白B(APOB)、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LDL-C/HDL-C比值。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LDL-C/HDL-C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SBP、DBP、FBG、HbA1c、TG、TC、LCL-C、APOB、APOA1、IMT及LDL-C/H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经Person相关因素分析,LDL-C/HDL-C与SBP、LCL-C、HDL-C、IMT水平呈正相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LDL-C/HDL-C、IMT、SBP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治疗前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下降,且与LDL-C/HDL-C、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LDL-C/HDL-C比值是急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NIHSS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与IMT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及其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且各项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人79例为对照组;检测脑卒中患者发生感染的特异性抗体IgG含量,同时比较感染阳性与感染阴性患者Cyc水平、血脂以及外周血FIB、D-二聚体和白细胞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IgG阳性率(81.3%)、Cyc(21.43±0.52),血清TC(5.81±4.82)、TG(3.72±0.63)及LDL-C(4.46±0.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5%、12.68±0.25、3.63±1.69、1.17±0.09、2.22±0.01);而血清中HDL-C表达水平(1.03±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79±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血清TC(5.69±0.34)、TG(3.08±0.39)、LDL-C(3.57±0.64)及Cyc(25.55±5.48)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组(4.32±0.55、2.03±0.42、2.61±0.51、14.49±6.33);而阳性组血清中HDL-C表达水平(0.89±0.13)显著低于阴性组(1.34±0.2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FIB含量为5.03±1.23,明显高于感染呈阴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4±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二聚体和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引发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感染发生后血清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同型半胱氨酸(Hcy)、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 100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 101例。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脂、UA、Hcy、IL-6及hs-CRP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组TG、TC、HDL-C、LDL-C、UA、Hcy、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中青年组UA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P 0. 05)。不稳定斑块患者IL-6、hs-CRP、UA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均P 0. 05)。结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UA、IL-6、hs-CRP)明显增高并可能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相关,高UA可能是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方法随机收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各427例,根据患者组治疗后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精神分裂症伴脑卒中组和精神分裂症不伴脑卒中组,对其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用改良弗明汉卒中风险评估表(M-FSP)来计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FPG、SBP、HDL-C、吸烟指数和M-FSP总分有关联(P0.05)。与精神分裂症不伴脑卒中组相比,精神分裂症伴脑卒中组使用氯丙嗪、氯氮平、喹硫平的患者比例更高,阿立哌唑的比例更低(P0.05)。结论应关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48 h内的CI患者为研究组,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确诊;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同时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根据公式lg(TG/HDL-C)计算AI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中的CIMT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研究组内CIMT增厚和CIMT正常两亚组间在TG、TC、LDL-C和HDL-C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研究组中AIP和LDL-C与CIMT呈正相关(P 0. 05),AIP与颈动脉内斑块的稳定性呈负相关(P 0. 05)。结论AIP与CIMT和管腔内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能够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合并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0例P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病将其分为合并脑血管病组(57例)和未合并脑血管病组(63例),观察和比较2组的病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合并脑血管病组患者的血清Hcy、BG、LDL-C水平及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脑血管病组患者,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脑血管病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4.627,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OR=5.162)、LDL-C水平(OR=1.635)、HDL-C水平(OR=0.668)、IMT水平(OR=3.765)均与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较高的血清Hcy、LDL-C水平、颈动脉IMT是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HDL-C水平是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把握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e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患者260例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志愿者260例纳入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及外周血CRP,HCY,FIB水平; 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 对照组同期进行上述指标水平检测; 按照是否发生IR将观察组分为IR组、非IR组,比较各组上述指标水平; 以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OMA-IR与其他各项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FBG,TC,TG,LDL-C,FINS及外周血CRP,HCY,FIB水平及IMT,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IR组血清FBG,TC,TG,LDL-C,FINS及外周血CRP,HCY,FIB水平及IMT,HOMA-IR均高于非IR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非IR组(P<0.05); 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TC,TG,LDL-C,HDL-C水平无相关性(P>0.05),与FBG,FINS,CRP,HCY,FIB水平、IMT增加呈正相关(0.3<r<0.6,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与CRP,HCY,FIB水平、颈动脉IMT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连续服用6个月。统计对比2组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血清TG、TC、HDL-C、LDL-C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7]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对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L-6、IL-10、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64%)与对照组(14.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以及二者与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05—2013-06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7例,其中脑出血38例,脑梗死39例;另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77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血肌酐(SCr)、尿酸(UA)等相关指标,比较各组指标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患者Hcy、Cys C、SCr、UA、TC、T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man相关显示Hcy与Cys C、SCr、UA呈正相关,Cys C与SCr、Cys C与UA呈正相关(P<0.05),Hcy与TC、TG、LDL-C、HDL-C及NIHSS不具备相关性;Cys C与TC、TG、LDL-C、HDL-C及NIHSS不具备相关性(P>0.05)。结论 Hcy、Cys C为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血脂、神经功能损伤等指标,联合检测HCY、Cys C、SCr、UA等指标对脑卒中诊断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国中年人群TC/HDL C比值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4组队列人群(北京、广州两地工人和农民)中选择基线年龄35~59岁、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且资料完整者10121名为研究对象(男性4921名,女性5200名),平均随访15.9年。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7例,出血性脑卒中125例。将TC/HDL C比值分为<3.0、3.0~、3.5~、4.0~和≥4.5五组,缺血性脑卒中年龄调整发病率(1/10万人年)依次为144.1、169.4、166.7、226.9和282.2,比值≥4.0增高明显;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地区以及舒张压、血糖、吸烟和饮酒等变量后,TC/HDL- C比值4.0~及≥4.5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性显著高于参照组(TC/HDL-C<3.0),RR分别为1.59(1.06~2.38)和1.87(1.30~2.68);TC/HDL-C比值、TC、LDL-C对缺血性脑卒中均有独立预测作用,TC/HDL-C比值五分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性关联曲线呈线性,而TC和LDL C五分位相应关联曲线呈“J”形。TC/HDL-C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未见明显关联趋势。结论血清TC/HDL-C比值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独立的预测作用,且预测能力可能优于TC或LD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