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设立对照组120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将不同病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密度脂蛋白进行监测及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检查 4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与颈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4 9%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 (84 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 4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3% )。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19 1%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 )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为主 (4 3 3% ) ,其次为颈内动脉 (4 0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择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斑块类型分布,比较2组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间的差异,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评分与血流动力学指标间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共检查颈动脉斑块216处,显著多于对照组的42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类型方面,以软斑块最多,混合斑块次之,扁平斑块最少。(2)观察组PSV显著高于对照组,RI及P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指标PSV与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423,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特征,且其血流动力学指标PSV与患者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55例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表明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ET-1增高更显著。ET-1含量的变化与病情相一致,与不同的梗塞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白细胞流变学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白细胞流变学异常苏克江综述刘上云审校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病机理中,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一直是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一部分.而针对白细胞(WBC)和白细胞流变学(Leukocyterheology,LR)异常的研究,则是...  相似文献   

7.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伴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患者与凝血和纤溶指标相关性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可以为探讨CMBs发病机制、指导此类患者治疗及预防远期并发症提供依据。目前研究表明ICVD伴CMBs患者未来再次发生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高,且ICVD与CMBs临床疗效有相互影响的作用[1]。本文对CMBs影像学表现、与凝血和纤溶指标相关性及ICVD伴CMBs患者临床治疗研究的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栓弹力图(TEG)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G-5000仪对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脑梗死65例,脑出血55例)患者进行TEG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治疗前R值、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G值、CI值及LY30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脑出血组治疗前R值、K值明显升高,α角、MA值、G值、CI值及LY30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后R值、K值明显升高,α角、MA值、G值、CI值及LY30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脑出血组患者治疗后R值、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G值、CI值及LY30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TEG指标可用于诊断与监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凝固性的异常,指导药物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5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天冬氨酸明显升高(26.48%,20.22%);在缺血发生24h后开始显著上升,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血浆抑制性氮基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在脑缺血急性期也升高,r-氨基丁酸在恢复期下降,而甘氨酸、丙氨酸未见下降。本文结果表明,谷氨酸、天冬氨酸参与人类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测定45例ICVD患者(观察组)及20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8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病1周内血清IL-8水平较发病1周后血清IL-8水平高(P〈0.05);大面积脑梗死者较小面积脑梗死者高(P〈0.05)。结论 IL-8的变化与脑缺血的病程及缺血面积大小有关,与前者呈负相关,与后者呈正相关。脑缺血损伤引起IL-8的表达,而IL-8水平的升高又加重脑损伤的程序。  相似文献   

11.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 2 8例ICVD患者、4 5例脑卒中易患者以及 33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中P选择素含量进行测定 ,观察其在动脉硬化期 ,ICVD不同阶段含量变化 ,以及肠溶阿司匹林 (M ASA)干预的影响。结果 ICVD组发病不同时期血浆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有易患因素的动脉硬化组 (均P <0 .0 5 ) ,后者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0 1) ;血浆P选择素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r=0 .2 4 13,P <0 .0 5 ) ;服用M ASA的ICVD患者组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较未用药组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P选择素含量能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程度 ,可作为ICVD发生的预测指标 ;与ICVD严重程度相关 ;M ASA能降低P选择素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老年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病变血管情况。方法对52例老年复发性ICVD患者[脑梗死(CI)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例]行DSA检查,其中44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52例ICVD患者中,DSA检出血管异常43例(82.69%),其中血管狭窄39例(75%),CI组31例(75.61%),TIA组8例(72.73%);动脉瘤2例;血管发育不良及变异各1例。44例患者中,MRA检出血管狭窄10例(22.73%),其中CI组8例(18.18%),TIA组2例(4.55%)。DSA对病变血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1);但DSA与MRA对CI组及TIA组血管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SA与MRA均可发现老年复发性ICVD的血管病变情况,DSA检出的阳性率更高。二者均可为ICVD提供血管病变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采其静脉血测定LPA含量,观察分析LPA含量增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人LP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对照组为1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率87.5%,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可以较好对颈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伴肾功能异常时有发生。近几年就我们在临床位院38例病人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住院病人38例,年龄65岁~82岁,男24例,女1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例,高血脂9例,中风史5例,糖尿病6例,均无肾脏病史。按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所有入选病例均作头颅CT确诊。住院期间病人使用药物大致分为三类,①抗生素;②脱水药;③脑细胞活化剂。实验室检查,除常现查血、尿外,对尿量作了严格的观察,对尿量的变化都有定时记录。以BUN>7.14mmol/Lo>1刀if'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采其静脉血测定LPA含量,观察分析LPA含量增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人LP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酶标法测定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O含量及采用比色法测定了SOD的含量。结果表明脑梗塞急性期病人NO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SOD含量低于恢复期及对照组,TIA发作组的NO和SOD含量均明显降低。提示了NO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及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总磷脂(A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8例脑梗死和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2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TIA两组患者血浆LPA(3.77±2.40,3.17±0.53)、AP(7.05±2.89,5.91±3.2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1±0.57,2.39±0.37),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AP可能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给诊断提供必要的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