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 ,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2.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胆固醇结石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笔者对23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及7例对照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和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接种于微需氧和厌氧培养基培养。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幽门螺杆菌特异的Ure A基因。结果示胆固醇结石组C13呼气试验阳性5例,占21.74%(5/23),对照组1例,占14.29%(1/7),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固醇结石组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平均含量(63.49±26.81)U/mL,高于对照组的(43.37 ± 32.99)U/m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未在胆固醇结石病标本中检测到幽门螺杆菌,两者的关系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从30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细菌16SrRNA基因片段作为有细菌存在的分子证据。结果显示,26例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DNA存在。提示细菌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病机理中的作用,从30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细菌16SrRNA基因片段作为有细菌存在的分子证据。结果显示,26例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ENA存在。  相似文献   

5.
研究胆结石患者胆汁,粘膜,结石和门静脉血中细菌DNA;探讨胆结石核心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70全胆结石患者胆汁,粘膜,结石,门静脉血中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DNA进行同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20份幽门螺杆菌阳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20份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以及20份正常胆汁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与凋亡。结果与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正常胆汁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明显促进QBC939细胞增殖(P〈0.05),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处理48h的QBC939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具有强大的潜在促增殖活性,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及其在成石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的细菌形态学变化,探索细菌在成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共计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均确诊为胆石症.其中胆囊结石2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2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14例.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胆固醇结石进行观察.结果: 胆固醇结石表层结构内均能够发现细菌,胆固醇结晶中少有细菌,结石核心可发现细菌.结论: 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存在,细菌存在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说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可能充当始动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发现使得幽门螺杆菌与肝胆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及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问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细菌的存在。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胆石症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其中胆囊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6例。利用透射电镜对结石进行细菌学观察。结果 在胆固醇结晶中和结石核心均发现有细菌样结构,呈卵圆形及长卵圆形,菌壁样结构不清晰,内部结构基本消失,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均不可见。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样物质存在,位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提示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可能充当了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胆固醇结石提取DNA进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微生物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作者从30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PCR)技术从中特异性地扩增细菌DNA片段。结果显示26例(86.67%)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DNA存在。此外,用16SrRNA基因序列对照分析鉴定细菌种类,8例(26.67%)为与大肠杆菌相似的DNA片段;7例(23.33%)为痤疮丙酸杆菌型DNA序列;2例(6.67%)DNA片段与化脓性链球菌相关;7例(23.33%)DNA片段具有多样性,可能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另外2例(6.67%)DNA分子量较低,归类于其它未鉴定细菌。作者认为多数胆固醇结石内有细菌DNA存在,但这些微生物的确切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关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因长久以来有诸多的学说和理论,受到幽门螺杆菌(HP)的启发和影响,近年来纳米细菌(nanobacterium,NB)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纳米细菌(nanobacterium,NB)  相似文献   

12.
细菌与胆固醇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Maki等确立了细菌在棕色素结石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虽然19世纪Moynihan(1856)和Naun-yn(1892)朦胧地提出细菌学说,但自建立Small三角学说以来,医学界始终认为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以非生理性胆固醇过饱和、胆汁促抗成核失衡以及胆囊局部因素为基础,不包括细菌。直至1995年,德国Swidsinski等的研究才又使人们关注细菌与胆固醇结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用半定量PCR结合16SrRNA序列对照法,测定38例胆囊结石病人的胆石、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取17例非胆石病人的胆汁和胆囊黏膜作为对照。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相应胆汁和黏膜中IgA、IgG、IgM含量。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菌落数分别为3.23cfu(对数值)和2.43cfu,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菌落数分别为3.28cfu和3.67cfu,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胆汁和黏膜IgA、IgG、IgM含量也无显著差异。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无相关性。结石核心和外周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9%和82%,菌落数分别为3.19cfu和3.26cfu纯胆固醇结石细菌DNA阳性率为100%(3/3)。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细菌DNA阳性率无关。胆石组细菌DNA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胆囊黏膜IgA、IgG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术前1h用抗生素者胆汁菌落数显著减少,但是黏膜菌落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非胆石症人群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不能仅凭结石中存在细菌来肯定细菌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胆囊黏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细菌与胆石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Maki〔1〕提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学说,认为大肠杆菌可以分泌β葡萄糖醛酸酶,后者可分解胆汁中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并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进结石的形成,认为细菌感染在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95年Swidsinski等〔2〕根据细菌染色体上的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胆固醇类结石中特异性地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证明多数胆固醇类结石内有细菌DNA残留,并提出了细菌致胆固醇类结石形成的可能机理,使细菌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我国胆石症的发…  相似文献   

15.
陈乔发  谯松 《临床外科杂志》2002,10(Z1):135-13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道疾病 ,特别是与胆石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来我们在肝、胆、胃 32例手术中 ,对其中的 32例胆囊粘膜应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就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男 14例 ,女 18例 ;年龄 18~ 78岁。病史 :6个月~ 2年 11例 ,2~ 5年 8例 ,5年以上 10例 ,3例为肝挫裂伤作肝破裂修补术时行胆囊切除 ,无胃病和胆道疾病史。单纯胆囊结石 2 0例 ,胆囊结石伴肝总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 8例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伴胃窦部胃癌 1例。均行胆囊切除或附加胆囊切除。大体标本观察胆固醇结石 2 2例 ,胆色素结石…  相似文献   

16.
胆石症病人胆囊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化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对50例胆石症病人中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的29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采用常规Giemsa染色及特殊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29例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胆囊黏膜标本中Giemas检出23例(79.3%),6例为阴性;H.pylori免疫酶标记3例为阳性(10.34%),26例为阴性。Giemsa染色阳性切片中,在黏膜表面上皮,腺体上皮表面及腺腔的黏液中,可发现染成蓝色细菌。免疫组化阳性切片中,在同样部位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着棕黄色菌体。细菌球形菌明显多于杆状菌。结论:在胆囊黏膜组织中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样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关系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某种作用。幽门螺杆菌在胰腺癌患者中的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中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阴性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胆系感染的菌群结构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胆系感染的茵群结构新变化,为胆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对电穿孔治疗(electropvration therapy,EPT)术后病人的胆汁细菌学的研究,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科学性提供临床根据。方法:对55例确诊为胆系感染,对每例的胆汁、胆石进行需氧、厌氧茵培养,胆石分类后分别行电镜观察。结果: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以肠球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茵属,且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的复合感染,其中胆汁复合感染率为54.3%,胆石复合感染率为66.7%。HP的阳性率:胆汁:10/55(占18.2%);胆石:8/46(占17.4%);厌氧茵培养的阳性率:胆汁:20/55(占36.4%);胆石:18/46(占39.1%);对胆色素结石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均观察到有细菌存在,胆固醇结晶中少有细菌,结石核心可发现细菌;EPT术后:2例阳性(大肠杆茵),3例阴性。结论:胆系感染病人的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以肠球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茵属,且首次发现有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电镜观察细菌存在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说明细菌在胆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充当始动因子作用。EPT治疗后病人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初步说明胆道仍保持有其封闭性和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胆固醇结石中细菌对人胆汁胆固醇晶体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与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观察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在人胆汁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1)人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脆弱类杆菌生长旺盛;痤疮丙酸杆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生长缓慢;粪肠球菌生长受抑制。(2)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明显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NT),产生的最大晶体量高于无菌的对照胆汁,在离心后的胆汁中该作用消失;痤疮丙酸杆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在离心或未离心的胆汁中均不能显著降低NT,但是后两者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产生的最大晶体量高于对照胆汁。(3)人胆汁离心后的沉淀中含有蛋白质。结论(1)不同细菌在人胆汁中的生存能力有差异。(2)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有促成核作用。(3)离心后人胆汁中某些蛋白质的丢失可能与细菌促成核能力的丧失有关。(4)痤疮丙酸杆菌无促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20.
Zhu LM  Cai D  Lü Y  Chen WH  Wang WF  Zhang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4):1501-1504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与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观察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在模拟胆汁中的生长活性及其对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NT)的影响。结果 (1)模拟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生长旺盛;痤疮丙酸杆菌长势偏弱;脆弱类杆菌生长受抑制。(2)仅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3)加入铜绿假单胞菌或粪肠球菌的胆汁,晶体形成呈现缓慢的阶段性演变过程。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在模拟胆汁中具有促成核活性,而痤疮丙酸杆菌无促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