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广飞  张炳东 《江西医药》2006,41(12):967-969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2月-2004年11月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15例,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6例。结论 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术中探查的准确率。根据伤情选择合理的术式,建立有效的十二指肠引流减压配合营养支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损伤较为少见.约占腹腔脏器损伤的3%~5%.其诊断、处理均较困难,且并发症多。我院1993年至今收治十二指肠损伤患者9例.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吕韬 《淮海医药》2005,23(4):311-311
腹部损伤在平时和战时均较多见,但闭合性损伤在确定有无内脏损伤有时很困难,因而更具重要的临床意义。十二指肠损伤具有术前确诊率低、合并伤多、术后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我院1983年~2002年共收治十二指肠损伤患者18例,现将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4.
5.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常合并周围脏器损伤的严重腹内伤,约占腹内损伤的3%~5%。由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发生损伤时,不仅诊断困难,而且处理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死亡率高达10%~27.8%。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我院自199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各类十二指肠损伤共24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胡俊川  杨谦  冯强  高聪 《中国医药》2009,4(8):637-637
十二指肠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与肝、胆、胰等重要脏器毗邻,常合并多脏器损伤,而且其除第1、4两段外全部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损伤后的诊断及处理较困难,导致损伤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1]。笔者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现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汪玖川  彭俊  邵文生  陈果  罗青  王江  邓霆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40-294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十二指肠损伤患者12例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治愈8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1例,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十二指肠位置隐蔽固定,十二指肠损伤术前容易误诊,术中容易漏诊.十二指肠瘘是十二指肠损伤致命性的并发症.合理的术式,充分引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年来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闭合性损伤13例,开放性损伤2例,行单纯修补术8例、Roux-en-Y吻合术3例、十二指肠息室化手术1例、十二指肠息室化改良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十二指肠修补术、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十二指肠憩室化改术是比较实用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损伤较少见,占腹部损伤3%~5%,由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即使剖腹探查漏诊率亦较高(25%~30%)。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处理水平,现将我院1993~2003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平 《哈尔滨医药》2005,25(6):16-17
目的 提高对十二指肠损伤诊治水平,减少漏诊,降低病死率。方法 总结分析十二指肠损伤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18例痊愈,5例死亡,病死率21.7%;23例中17延误诊断或漏诊。结论 对有严重上腹部外伤史者,应高度警惕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防止漏诊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腕掌部切割伤18例,进一步探讨了腕掌部切割伤的手术方法。在彻底清创,无创操作的基础上,根据解剖结构修复肌腱,应用显微技术修复神经、血管。全部病人术后疗效潢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中33例位于十二指肠的降段,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多见.临床表现以黄疸、腹痛或上腹不适、消化道梗阻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其中有3例并发胆肠瘘.检查方法以内镜结合病理检查再配合胃肠钡餐造影为主.外科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预后差,早期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患者及时做相应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为其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断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2016~2019年收治的202例DILI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可疑药物、DILI分型分级与临床表现,以及肝生化指标[ALT、AST、AKP、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将病例分别按临床分型、急慢性和严重程度,以及不同可疑药物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202例DILI患者中男63例,女139例,40岁以上患者138例;患者中14例有药物过敏史,37例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平均住院疗程为(16.35±9.77)d。4年来DILI患者例数与占比逐年上升;可疑药物主要为中药、抗肿瘤药和抗菌药物;病例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共152例;急性肝损伤多见,有159例。肝细胞型与胆汁淤积型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型与混合型患者的AKP水平差异显著(P<0.05)。三种临床分型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慢性DILI患者的AKP、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高于急性DILI患者(P<0.05);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明显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P<0.05)。中药导致的DILI的严重程度重于西药(P<0.05)。结论:DILI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中药和抗肿瘤药为主要致病药物,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DILI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阿奇霉素致27例肝损害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阿奇霉素致肝损害的一般规律并探讨预防对策,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奇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维普全文数据库,对1999~2007年国内临床使用阿奇霉素出现肝损害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阿奇霉素所致肝损害的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但尤以儿童(<15岁)为多见。报道中所发生的肝损害患者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在口服给药中偶有发生。结论阿奇霉素所致肝损害与年龄、给药途径有一定的关系。与性别无关。与给药剂量、原患疾病、给药速度是否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合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3例闭合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保守治疗42例(79.25%),手术治疗11例(20.75%),治愈52例(98.11%),死亡1例(1.89%),随访38例(71.70%),1例患者出现肾萎缩,1例出现肾周局限性积液,发生率均为2.63%。结论尿液和超检查是肾损伤诊断的常用检查,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肾损伤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损伤的类型、程度和复合伤情况,损伤严重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6.
144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了解长海医院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保肝药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全年确诊为DILI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DILI与年龄、性别及药物的相关性,以及患者保肝药联合用药方案及保肝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4例DILI患者,其中女性多于男性,45~65岁年龄段的患者构成比最高。导致DILI的药物有14类,中草药和中成药占54%,西药占46%。保肝药不合理使用较为明显,尤其是保肝药联合给药方案。结论:针对DILI的治疗,应在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使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治疗DILI提供基础。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9月~2013年12月某三甲医院肝病科收治的DILI住院患者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原发疾病、用药情况、肝功能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88个DILI病例(男37例,女51例),平均年龄(58.1±15.4)岁。致DILI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或中成药、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肿瘤化疗药、心血管系统药物等。68.2%为口服给药,25%为静脉用药。肝功能检测指标均异常,其中以ALT升高为最常见(79.4%)。分型结果显示肝细胞损害型占25.0%、胆汁淤积型占51.1%、混合型占23.9%。经停用可疑药物,给予保肝、退黄等治疗后,35.2%患者治愈,61.4%患者好转。结论: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肝功能以ALT异常为主,临床医生用药时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并积极监测肝功能,预防和减少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药物,以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6岁,平均49.82(±16.3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24例(25.53%)、既往有肝病史8例(8.51%);涉及药物55种,降脂药物居首位(31.92%)、抗菌药物第二位(20.21%)、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占第三位(9.5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19例(21.27%)、混合型14例(14.89%);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多见;潜伏期1~4周。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且大部分病例起病隐匿。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药是减轻药源性肝损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霉素诱发18例癫痫样发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进  石磊  赵树进 《中国药房》2007,18(2):139-140
目的:探讨青霉素诱发癫痫样发作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2006年8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年~2006年6月)中报道的有关青霉素诱发癫痫的文献,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与结论:检索到青霉素诱发癫痫的患者18例,既往癫痫病史、肾功能不全、老年、婴幼儿、剂量过大是诱发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