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手术所见 :肿物位于左肾上方 ,类圆形 ,大小约 10cm× 10cm× 15cm ,无包膜 ,与左肾上腺、左膈脚及胰尾等结构有粘连 ,行肿块切除。病理诊断 (安徽省肿瘤医院会诊 ) :原发腹膜后血管外皮细胞肉瘤。随访 :患者半年后死亡。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肿瘤少见 ,占所有肿瘤的 0 .2 % ,其中 77%~ 90 %为恶性 ,多源于中胚层组织 ,以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及恶性畸胎瘤等常见[1] 。腹膜后肿瘤由于病变位置较深 ,其临床症状、体征一般均表现较迟且不太显著 ,CT扫描能较早期地发现病变 ,明确病变范围 ,有的可作…  相似文献   

2.
膈肌肿瘤极为少见,原发膈肌肿瘤常与膈疝、局限性膈膨出,起源于肺底的肿瘤相混淆,本文报道1例经证实的左侧膈肌原发肿瘤。病例 男性,52岁,X线检查发现左侧心膈角肿物有4cm×4cm大小,椭圆形,正位肿物与心影重叠,侧位肿物位于膈肌上、下几乎各占一半,上半部与膈肌阴影融合,下半部分(膈下部分)轮廓清晰可见(图1、2)。人工气腹后,诊断为膈肌肿瘤(图3、4)。术后证实为膈肌纤维瘤。讨论 膈肌肿瘤极为少见,原发膈肌肿瘤多为间叶组织来源,在良性肿瘤中有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肌瘤。恶性肿瘤中大多为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本例术前CT拟诊 :胰腺囊腺瘤。临床考虑为胰腺囊性占位 ,遂行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切除或引流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小网膜囊内 ,境界不清 ,囊性感 ,穿刺抽出血性囊液 30 0ml,并切除囊壁少许送病理。冰冻及石蜡切片均报告为平滑肌瘤 ,恶性可能大。遂去除腹腔镜 ,扩大手术切口及视野 ,见肿块约 10cm× 11cm× 12cm ,基底部起源于胃底后部 ,约4cm× 5cm ,与胰尾部及脾门紧密粘连 ,将脾、胰尾、大网膜、胃大部及肿块一并切除。最后病理 :胃平滑肌肉瘤极度囊性变 ,侵及胰尾部。2年后CT及B超复查 ,均显示肝内有多发实性转移灶 (图 5)。…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血管球瘤是起源于血管球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主要发生于指 (趾 )甲下区[1] ,发生于睾丸的血管球瘤非常罕见 ,仅Garg等[2 ] 于 1997年报道 1例 ,笔者尚未见CT、MRI诊断此病的报道。笔者最近遇到 1例影像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血管球瘤 ,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 ,5 5岁 ,17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睾丸内“花生米”大小肿块 ,触痛 ,未经治疗。 2个月来肿块增大、触痛明显就诊。体检 :右侧睾丸内可触及一约1 5cm× 1 0cm大小肿块 ,质硬 ,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超声检查 :右侧睾丸实质内可探及一边界不清、大小约 1 5cm…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40岁。体检胸片发现右肺下野巨大团块影,本人无任何自觉症状。CT示右肺下野前部有类圆形高密度区,为10cm x10cm,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CT值40HU,边缘光滑锐利,下界与膈肌融合(图1,2)。右侧各叶支气管通畅,但下叶支气管受压,向后移位变扁,邻近肺纹理密集聚拢。诊断为胸内肿瘤。不排除来自横膈。手术发现肿瘤来自膈肌,病理为神经纤维瘤。 讨论:原发性膈肌肿瘤(简称PDT)罕见,文献上多为个案报告[1],其CT表现更乏论述。NeTPOBCKU收集60例PDT,良性占33例。最常见为纤维…  相似文献   

7.
手术所见 :肿块位于后下纵隔食管之后方 ,且食管受压移位 ,肿块部分与降主动脉粘连 ,约 12cm× 10cm× 12cm大小 ,其表面血管扩张充血 ,呈暗红色 ,并与半奇静脉 ,肋间静脉有侧支吻合。质软呈囊性。右肺下叶受压部分萎陷。病理诊断 :后下纵隔毛细血管瘤伴出血囊变。讨论 :纵隔血管瘤极少见。可分为静脉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肉瘤等 ,可单发或多发。形状大小不同。X线表现呈圆形、椭圆形、边缘轮廓光整 ,也有呈浸润生长者。据有人报告良、恶性的血管瘤都可产生邻近骨质缺损或肋骨增生肥大。肿瘤内有静脉石阴影 …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2 6岁。右胸心前区疼痛 ,胸闷不适半年入院。X线检查 :胸部正位片示右心膈角区类半卵圆形巨大软组织块影 ,密度均匀稍淡 ,边缘光滑 (图 1)。右侧位片示肿块影占据前肋膈窦 ,与右膈面移行 ,呈“山丘”状突入肺内 ,约9cm× 12cm大小 ,膈面光滑 (图 2 )。透视见块影有宽基底与膈肌相连 ,深呼吸时能随膈肌运动。X线诊断 :右膈肌良性肿瘤可能性较大。手术所见 :右侧剖胸探查 ,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膈肌上 ,大小约 8cm× 10cm× 12cm ,质较软 ,有完整包膜 ,基底位于膈肌顶部 ,肿物与肺组织及心包部分粘连。将肺侧及心包粘连处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结果良性肿瘤10例,其中淋巴管瘤5例,脉管瘤2例,巨淋巴结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1例;中间型肿瘤,纤维瘤病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高分化平滑肌肉瘤1例,淋巴瘤4例,肠系膜间质瘤2例。术前定位诊断率89.4%,定性诊断率为73.7%。结论 CT能够精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及范围,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伴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本例患者CT和MRI均提示右心房不规则、不均质浸润性生长肿块伴双肺多发转移瘤,增强扫描肿块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肺转移灶行穿刺活检,病理示上皮样血管肉瘤,术后给予化疗效果不佳。结论: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心脏恶性肿瘤,CT和MRI对明确肿瘤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转移有重要诊断价值,而确诊依赖于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例术前诊断为右下肺畸胎瘤。手术所见 肿瘤位于右斜裂下部 ,即右中、下肺叶之间 ,来源于斜裂下部的叶间胸膜 ;其瘤体主要突向下肺叶 ,有轻度的粘连 ;肿瘤质地柔软 ,有完整的包膜 ;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 ,大小约 6.0cm× 6.5cm× 7.0cm。剖开瘤体切面呈黄白色 ,有脂肪成分。病理诊断 :硬化型脂肪肉瘤伴有粘液型成分 (图 5)。图 5 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和纤维组织构成 ,同时可见散在分布的异形双核或多核瘤巨细胞 (HE× 40 )讨论 脂肪肉瘤一般好发于腹膜后和四肢软组织 ,但实际上脂肪肉瘤可发生于含有脂肪成分的全身任何部位…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较罕见,国内报道不多,有人统计在所有原发性肺肿瘤中,肺肉瘤仅占0.7%~3.6%,而纤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占所有肺肉瘤的85%。现将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下。男性,59岁。以左胸背部疼痛3月余,加重1月之主诉而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下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部未检出异常。X线检查:左肺中下野见10cm×14cm大小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缘锐利,可见浅分叶,余肺未见异常(图1,2)。CT检查:左上肺巨大块影,考虑良性肿瘤。手术所见:左肺上叶前段及上、下舌段有一巨大实质性肿块,约20cm×20cm×1…  相似文献   

13.
指南     
常见:胆管癌,血管瘤(海绵状、毛细血管型),肝腺瘤,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瘤,转移瘤。少见:肾上腺残余,原发性类癌,胆管瘤,纤维瘤、错构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平滑肌瘤,间皮瘤,原发性淋巴瘤,肉瘤,畸胎瘤。  相似文献   

14.
胸膜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附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胸膜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胸膜原发性肿瘤与肺内肿块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胸膜肿瘤的影偈学资料,其中,胸膜间皮瘤20例,胸膜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及胸膜纤维脂肪瘤1例。结果:胸膜间皮瘤影偈学表现为3种类型;单发胸膜肿块型,多发胸膜肿块及结节状胸膜增厚型,胸膜积液为主型,单发肿块良,恶性均有,多发性肿块或结节状胸膜增厚伴胸腔积液时,多见于恶性弥漫型胸膜间皮瘤,胸膜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胸膜纤维脂肪瘤均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结论:胸膜原发性肿瘤虽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仔细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征象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44岁。胸闷1年余,体检及化验无异常。CT平扫示右心包前脂肪垫内3cm×2cm×2.4cm肿块,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尚均匀,病灶中心区CT值为4.5Hu,重建显示病灶与膈肌及心包无粘连。诊断:右前下纵隔心包囊肿。  图1 右心包前脂肪垫内肿块,边缘光滑、清晰,平扫CT值45Hu。  手术剖胸探查见肿瘤位于右前下纵隔心包前脂肪垫内,3cm×2cm×4cm大小,包膜完整、质韧,予完整剥离肿块。病理镜下见瘤组织由较多变性的纤维组织、血管和脂肪构成,包膜完整,血管丰富。诊断:错构瘤。讨论 错构瘤起源于中胚层的多潜能分化组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由Mazur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首先提出.以往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问质肿瘤[2].笔者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征象,探讨其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肾血管肌肉脂肪瘤(简称血管肌脂瘤)较少见,同时伴随肿瘤内动静脉分流者更罕见,是由不同比例的脂肪、平滑肌和血管组成的错构瘤。作者报道1例,女性,53岁。CT 显示左侧腹部巨大肿块,将主动脉、胰腺、结肠及胃推向右侧。肿瘤内见出血区及大片低密度区,CT 值为-85HU。增强后,被推向腹壁的残余肾实质及静脉湖均显示,病变本身强化不一;呈明显的不均质区。血管造影发现肿瘤由左肾动脉供血,可见一些不规则的肿瘤血管、扩张的静脉及静脉湖。手术发现肿瘤具有包膜。病理证实为“血管肌脂瘤”。作者指出,几乎所有的血管肌脂瘤均于肾周间隙内,肾实质内少见。CT 对术前诊断血管肌脂瘤及与肾周肉瘤、腹膜后肉瘤等鉴别有重要作用。血管造影能明确肿瘤内是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0岁。1993年12月15日发现左精索黄豆大硬结节,1年后增至鸡蛋大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左精索平滑肌肉瘤。1995年6月6日以左精索根部肿块4个月入我院。查体:左腹股沟皮下环口处约3cm×3cm×3cm肿块,表面结节状,固定,压痛。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6月9日手术,术中见左精索直径约3cm,完整切除肿块及左腹股沟淋巴结。1998年4月17日原手术部位发现9cm×8cm×7cm肿块。胸部X线、腹部B超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病理检查:肿块灰红色,卵圆形,表面粗糙,体积3cm×…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 ,66岁。因心慌、咳嗽、乏力 10天入院。X线检查 :左膈顶外侧有一半圆形块影 ,横径约 5cm ,上缘光滑 ,下缘基底与膈肌不能分开 ,有一定透光度。透视见块影有宽基底与膈肌相连 ,呼吸时与膈肌活动一致。X线诊断 :左膈肌良性肿瘤 (附图 )。手术所见 :肿块位于左膈肌上 ,大小约 5cm× 5cm× 4cm ,半圆形 ,透过肿块壁可见其内淡黄色液体。切开肿块包膜进行分离 ,壁破裂后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肿块与肺及腹内脏器无粘连 ,将肿块完全切除 ,缝合修补缺损之膈肌。术后恢复顺利 ,住院 17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 :左侧膈肌囊肿。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肺巨大血管外皮肉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 女,51岁。胸部不适1个月就诊。X线表现:胸片正位于左肺下野内带与心脏重叠处可见一圆形、均匀密度增高影,大小约8cm×8cm,分叶,边界清楚;侧位片肿物位于后肋膈沟处(图1)。CT表现:平扫于左下肺层面脊柱旁可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中心密度较低,分叶,外缘清楚,未见钙化,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增强,但不均匀(图2)。手术病理见肿瘤内血管丰富,围绕血管的瘤细胞呈漩涡状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或梭形。报告为血管外皮肉瘤(图3,HE ×40)。说明 原发性血管外皮肉瘤罕见,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可见于肺中心或外围,以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