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种不同毫安秒对头颅CT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头颅CT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放射检查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其缺点为辐射剂量较高。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头颅CT检查的毫安秒 (mAs)设置的统一标准 ,不同医院及不同型号的CT机所用的毫安秒(mAs)相差很大 ,病人所受的X射线剂量也差别很大。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确保头部CT图像不影响诊断精确性的前提下 ,比较 3种不同mAs对头颅CT质量的影响 ,筛选出尽可能低的mAs条件设置 ,以减少病人的辐射剂量。一、材料和方法1 使用日本Toshiba TCT 70 0S第 3代CT机进行头颅普通扫描 ,扫描层厚为 1 0…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婴儿头颅CT检查中使用铋屏蔽材料降低眼晶状体受照剂量的效果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适合患儿使用的自制铋屏蔽防护眼罩、婴儿体模,采用热释光探测器测量受照剂量。CT扫描条件选择120 kV、130 mA轴位扫描,分别进行铋屏蔽和无屏蔽两组模体测试,比较模体内相当于晶状体位置的受照剂量;应用同样CT扫描参数,对临床疑为颅内出血的99例患儿佩戴铋屏蔽眼罩后进行头部扫描,由2名高年资医生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比较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体模实验显示,无屏蔽时眼罩后方区域吸收剂量为25 mGy,经铋防护眼罩屏蔽后眼罩后方的吸收剂量为17 mGy,降低辐射剂量32%。佩戴铋屏蔽眼罩对患儿头部CT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婴儿头颅CT扫描中使用铋屏蔽防护眼罩,可明显降低眼晶状体放射吸收剂量,同时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4层螺旋CT以相同的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机器自带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不同扫描方式的扫描,分别以1 s/周、0.7 s/周、2 s/周的球管旋转时间和层厚组合进行序列扫描,以不同的螺距比与层厚的组合进行螺旋扫描.辐射剂量在扫描后机器自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图像质量通过在体模图像上观察伪影、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有效层厚,测量水的CT值及噪声、均匀性值等参数而得到评判.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参数进行比较,并对CTDIvol、DLP进行t检验.结果 轴向扫描2 s/,周各组合的CTDIvol、DLP相应降低;螺旋扫描随螺距比的增加CTDIvol及DLP降低,随层厚的增加DLP也增加,CTDIvol相等.轴向扫描(1 s/周)的CTDIvol及DLP低于螺距比为0.75:1的螺旋扫描(1 s/周),两组间的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9,P<0.05).螺旋扫描较轴向扫描的图像有明显伪影,密度分辨率更低,有效层厚大于标称层厚且边缘模糊,其他指标比较接近.结论 在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相同的条件下,MSCT轴向扫描的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而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扫描中表浅器官剂量测量值和图像噪声的不确定性。方法 使用GE Revolution CT对离体头颅标本分别行逐层和螺旋两种模式20次重复扫描。取GE Revolution 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CT准直宽度80 mm,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准直宽度40 mm,螺距均为1,对胸部模体进行45次重复扫描。以上扫描中各序列均保持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不变。用剂量计测量头颅标本右眼晶状体位置和胸部模体右乳腺中心位置剂量,剂量计传感器位置保持不变。重组传感器中心所在层面的5 mm层厚肺/软组织算法横断面图像,测量空气区CT值的标准偏差(图像噪声)。分别计算扫描3、5、10、20、30、45次剂量测量值及CT值标准偏差的平均值(Av)、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相对极差(RR)。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CT值标准偏差与剂量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头颅标本逐层扫描时剂量测量值几乎不变,螺旋扫描时测量值变化较大,20次测量RR达到10.67%。3台CT扫描仪重复扫描45次的剂量测量值RR分别达到43.83%、25.31%、14.32%。肺/软组织算法图像空气区CT值标准偏差变化幅度亦较大,但差异与剂量测量值不完全相关。结论 逐层扫描模式时,表浅器官剂量测量值稳定。螺旋扫描时,表浅器官剂量测量值和图像噪声均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1,他引:54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方法  (1)X线吸收剂量测试 :用 12 0kV、0 75s、分别测试 8与 3mm层厚的 115 0、4 0 0、2 5 0、7 5mAsX线照射剂量。计算吸收剂量指数 ,并加以比较。 (2 )水体模测试CT值的均匀性和噪声水平 :在水体模的同一层面 ,用 12 0kV、 0 75s分别作 8与 3mm层厚的 115 0、4 0 0、2 5 0、7 5mAs扫描。在每幅图像的相同位置测 5个兴趣区 ,作CT值的均匀性和噪声水平比较。 (3)病例CT扫描 :随机选择肺部块影和片状影的患者各 30例。用 12 0kV ,0 75s,8与 3mm层厚在同一层面作 115 0、4 0 0、2 5 0、15 0、7 5mAs扫描。另选 15例作 190、15 0、4 0、2 5、15mAs螺旋扫描。作不同厚度的重建间隔对比和后处理图像最大密度投影 (MIP)、计算机容积摄影 (CVR)、多平面重建 (MPR)、高分辨率CT(HRCT)、三维成像(3D)、仿真支气管镜等效果比较。 (4)图像质量评估 :由 4名CT医生盲法评价CT图像。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评判每一幅图像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X线吸收剂量指数测试表明 ,115 0mAs的X线吸收剂量指数大于 4 0 0、2 5 0、7 5mAs的指数分别在 6 0 %、70 %、85 %以上。 (2 )水模测试结果 ,CT图像的均匀性随CT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需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依据扫描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80 kV)、B(100 kV)、C(120 kV)3组,每组20例.分析比较3组图像的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噪声比(SNR)及辐射剂量,并对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及诊断信心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C组分别降低63.97%、63.83%及63.79%,B组CTDIvol、DLP及ED较C组分别降低35.65%、34.00%及34.05%.图像质量评价结果:A、B2组颈动脉平均CT值较C组显著增加,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3组CNR、SNR值组间差异及两两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A、B2组颈动脉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及图像诊断信心评价整体满意,与C组无明显差别(P值均>0.05).结论 低管电压颈动脉CTA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的前提下,能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因此,低管电压颈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推荐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双排螺旋CT的不同扫描方式得到的颅底和后颅凹图像进行图像质量和剂量的对比分析,探讨头颅CT扫描剂量优化的途径和价值,从而达到尽可能保护患者,减少患者受辐射剂量,和减少球管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仿真胸部体模研究胸部能谱CT不同方案成像模式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及主观评分对比,获得最佳能谱扫描参数。方法 对仿真胸部体模分别进行常规胸部CT扫描以及3种不同扫描方式的能谱CT成像。3种能谱模式为宝石能谱CT (GSI)Assist模式(方案A)、管电流平均值时的GSI模式(方案B)及管电流最大值时的GSI模式(方案C)。所有扫描方式分别在噪声指数(NI)=9和11时,螺距0.984∶1,依次扫描。记录辐射剂量,同时测量感兴趣区(ROIs)5个不同层面水平的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图像噪声值(SD)以评价图像质量。所有扫描序列由两位资深放射医师对肺窗肺纹理及分支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NI=9和11时,常规CT平扫与方案A、B、C的有效剂量(E)值分别为(8.0、8.5、6.2、10.4)和(5.3、5.1、4.3、6.2)mSv。NI=9时,常规胸部CT平扫与方案A、C的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6,P<0.05);NI=11时,方案A、B、C与常规胸部CT平扫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5,P<0.05);常规胸部CT扫描中,NI分别为9和11时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0,P<0.05);在相同能谱扫描模式中,NI不同,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相同扫描模式不同及扫描模式相同NI不同时,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能谱扫描模式与常规扫描的辐射剂量没有明显差异,但能谱扫描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此外,选择合适的噪声指数在图像质量相仿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综合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能谱CT智能模式可以达到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鼻咽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GE16排螺旋CT(Lightspeed16)以相同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60例鼻咽部患者在不同扫描方式下行MSCT检查。轴位扫描采用:16通道、2i/周、4i/周和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序列组合即Axial(1)、Axial(2);螺旋扫描采用:16通道、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螺距0.938:1、床速9.37组合即Helical;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mAs、kV、标准重建、显示野、扫描野。扫描结束后机器自动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Dose);在AW4.2工作站分别测量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上两侧翼肌及一侧咽鼓管圆枕的CT值的标准差视为图像噪声值。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并对图像噪声值进行q检验。结果 Axial(1)、Axial(2)和Helical三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轴位P=0.821、q=0.204,冠状位P=0.974、q=0.027),轴位扫描图像比螺旋扫描图像更清楚;有效剂量(ED)分别为:1.08m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心率咯血患者,采用自由呼吸状态下320排CT单心动周期动态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CT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151例心率≥65次/min咯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320排前瞻性心电门控动态容积CT进行自由呼吸下支气管动脉成像,按例数不等的完全随机区段分组法分成A、B两组,A组81例,B组70例。A组采用320排CT默认的多心动周期扫描生成多扇区图像A1,经2次重建获得单扇区图像A2;B组采用单心动周期扫描生成单扇区图像B。比较两种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指标,比较B组与A1、A2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血管CT值、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并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体循环-肺循环瘘检出的准确性。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B组与A组的辐射有效剂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42和3.06 mSv,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24,P<0.05);B组与A2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中位数为4,明显高于A1组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84,P<0.05);B组和A1组图像SD值分别为(25.7±0.35)和(13.9±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83,P<0.05),B组和A1组SNR值分别为(38.5±6.9)和(48.4±10.6),B组明显低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8,P<0.05),B组和A1组的CNR值分别为(31.61±8.80)和(45.36±13.01),B组亦明显低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5,P<0.05);两组检查的主动脉、肺动脉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2组对体循环-肺循环瘘检出的准确性中等偏高,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和0.864(Z=7.210、7.430,P<0.05),A1组的准确性较差,ROC曲线下面积为0.626(Z=2.434,P<0.05);B组和A1、A2组灵敏度分别为80.0%、28.6%和76.2%。结论 320排单心动周期动态容积CT在降低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及对体循环-肺循环瘘CT检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对塑料球并突起模型的成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螺旋CT(SCT)不同层厚及床速对塑料球及突起模型成像的还原准确性及多平面成像(MPR)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自制塑料球(直径15mm)上置24根突起(长1、3、5mm,直径2mm),长短相间排列,并在其旁置不同走行方向的1mm和2.7mm导管若干根,模拟结节旁肺血管。层厚(mm)、每秒进床速度(mm/s)、重建间隔(mm)分别以10、10、1mm,10、10、1mm,5、5、1mm,3、6、1mm,2、2、1mm,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比较横断面及MPR图像质量。结果各组扫描横断成像均能显示突起存在和数目,只是≤3、3、1mm时显示突起的位置和方向性及清晰度更优。床速≥5mm/s时MPR的球及突起明显拉长、模糊,不宜评价。螺距为0.5时采用180内插法(slim)对于提高MPR质量是必要的。床速≥10mm/s时,横断面图像上紧邻突起、球或相互交叉的斜行导管可能被误解为有侵蚀。结论若要MPR评价球灶、突起及周围导管更为精确,SCT扫描参数应≤3、6、1mm,螺距<1时重建内插算法务必采用180°内插算法。进床速为10~20mm/s的SCT可作为筛选病灶及初步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仿真内镜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53例检者行容积扫描,包5拓鼻腔及鼻旁窦13例,喉部4例,气管和支气管20例,胃和结肠16例。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内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ugh软件沿管腔中轴方向推进观察。全部病例(正常者除外)均经纤维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鼻腔及鼻旁窦、喉部、气管、支气管及胃、肠腔CT仿真内镜获得类似于纤维内镜显示空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并能从梗阻远端观察病变情况。结论:CT仿真内镜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可作为纤维内镜的补充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的影像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鼻咽癌(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71例患者的临床、CT、MRI、PET以及手术病理学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颞叶、脑干或小脑,其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位于颞叶者,呈“指状”低密度。23例患者(29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86.2%(25/29)的病灶无强化。MRI示损伤脑组织的T1、T2弛豫时间延长,可呈不均匀信号改变。20例患者(29个病灶)行MR增强扫描,65.5%(19/29)的病灶呈“花环状”强化。2例病人行PET扫描,1例与CT及MRI所示病变相符合。3例患者颞叶手术切除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为放射性脑坏死。结论 (1)MR平扫或增强扫描发现病变的敏感度均高于CT和PET。(2)T1WI和T2WI显示的不均匀信号提示为坏死,且均位于照射野内。(3)增强MRI所示的“花环状”强化,是放射性脑坏死的特征。(4)PET在放射性脑损伤诊断中可作为CT或MRI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CT仿真内窥镜技术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系统分析主要扫描参数对CT仿真内窥镜 (CTVE)图像质量的影响 ,寻找可获得较好图像质量的扫描参数组合。评价CTVE对不同大小、形态的模拟病变的分辨能力 ,进一步确定图像的真实性。方法 应用不同扫描参数分别对不同组别模拟病变的模型进行扫描 ,观察图像质量及模拟病变的分辨情况。结果 准直器宽度、螺距、重叠重建率及重建方式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CTVE图像质量。在准直器宽度≤ 3mm、螺距 1.0~ 2 .0、重叠重建率 6 0 %、标准 (STD)重建方式的参数范围内可获得较满意的图像质量 ,并具有可分辨微小结构及较真实显示结构形态的能力。结论 适当选择扫描参数、有效分辨伪影及变形 ,CTVE技术将成为显示空腔脏器病变及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流动检查评价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电子束CT(EBCT)流动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与因供和病理的对应关系,以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 31例肝脏肿块者均行EBCT流动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80 ̄100ml,速度为6 ̄8ml/s,病灶区扫描6层,每层扫描13次,需时120秒。画出时间-密度曲线及测量各参数值。结果 31例肝癌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小于5cm的肝癌与大于5cm肝癌和弥漫型肝癌其增强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颅脑正常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新生儿颅脑正常CT表现,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提供正常CT解剖依据。方法:按样本纳入标准选择60例新生儿进行颅脑CT扫描。结果:发现新生儿颅脑具有脑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硬膜窦密度高,基底池和第四脑室宽大,存在透明隔间腔等特点。结论:新生儿颅脑正常CT表现与成人明显不同,在新生儿颅脑疾病的CT诊断中,要避免将这些特殊的正常影像误诊为异常。  相似文献   

17.
CT增强延迟扫描对肝门胆管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评价CT在增强后动态双期扫描的基础上加作延迟扫描对肝门附近胆管癌检出的价值。方法:搜集52例肝门部疑有肿块或梗阻的病人,采用螺旋CT机扫描,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于肝动、静脉期作连续扫描及延迟期4mm薄层病灶区域连续扫描。所有病例在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6、8、10、15、20、30min对瘤灶作连续扫描获得系列延迟图像,于肝实质和肿块区连续采集CT值,并描绘折线图。对肿块作定量分析,评价其在定性诊断方面的意义。结果:(1)8-15min为延迟扫描的最佳时段。(2)29例胆管癌,动态扫描中肿瘤呈低密度23例(79.3%)、等密度4例(13.8%)、高密度2例(6.9%)。延迟图像中肿瘤呈等密度8例(27.6%)、高密度21例(72.4%)、无低密度者。延迟扫描可使大部分胆管癌呈现相对高密度(U=-4.3073,P<0.01),使肿瘤边界明确化。(3)肝门肿块及梗阻病例,延迟期肝门转移性肿块无一例呈相对高密度,延迟三相扫描可有效区分胆管癌和引起梗阻的其他原因(χ^2=9.09,P<0.01)。结论:评价肝门部肿块时,在动态扫描的基础上加作8-15min延迟扫描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早期肺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目的 评价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简称筛检)对肺癌高危险人群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方法 对无症状300例体检者胸片及CT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45岁以上,吸烟10年包(10年以上,每日1包)以上,或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以前无癌症史,身体状况适合手术治疗者,低剂量CT扫描采用Philip SR 7000及GE LightSpeed Plus多层面CT扫描机。图像由2位放射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以电影显示方式观察,存储至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结果 低剂量CT共检出56例(19%)非钙化结节(其中恶性4例),胸片检出9例(3%)(其中恶性3例),均为1期病变。低剂量CT检出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病变9例(3%),其中早期中央型肺癌例(1%),胸片均未检出,胸片、CT对肺癌筛检的敏感度分别为43%、100%,特异度分别为89%、80%。结论 初步筛检结果表明低剂量螺旋CT明显提高了对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可检出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19.
CT机应用质量检测与临床照片图像质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CT设备应用质量检测结果与临床照片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检测方法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Catphan500体模和标准剂量组合头模,依照军队CT机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对118台CT设备实施检测;同时随机抽取近期从本各部位临床照片共七张,由专家组评审分级。以图像质量等级为关键字,对各参数进行归类统计。结果:临床照片图像质量与剂量指数、噪声水平、密度分辨经和空间分辨率关系密切。结论:实际检测中,要根据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先后顺序:先测量层厚,并校准直至合格;然后进行照射剂量水平的控制;再继续其它参数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PET图像与CT、MRI图像比较与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将PET的功能代谢图像与CT、MRI的解剖图像进行比较与融合。方法 21例癫痫患者和53例肿瘤或疑为肿瘤患进行了PET检查。患者的CT、MRI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在融合软件“MPItool”中,通过调整PET的三维容积图像,找到与二维CT、MRI断面图像对应的层面进行比较与融合。结果 29个代谢改变病灶被准确定位于21例癫痫患者相应的MRI图像上。PET显示53个肿瘤阳性病灶亦定位于相应的CT或MRI图像上,其中10个病灶在CT、MRI报告中忽略。CT、MRI检测到的另外23个病灶PET显像没有摄取或摄取不高,最终都被证明为良性病变。结论 图像的比较与融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性质及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采用的融合方法简单、实用,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