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的可行性,并初步总结其手术方法,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支气管袖式成形右上肺癌切除术3例(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61岁、65岁和62岁),手术入路采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处理右肺上叶的手术切口。术中首先离断肺上静脉及上叶尖、前段动脉,打开叶间裂,清扫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纵隔淋巴结,显露右主支气管后,经主操作孔切断支气管。以3-0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支气管。第3例患者在吻合时于腋后线第7肋间加作一0.5cm小孔,便于缝合时接针。吻合完毕后试水无漏气,以生物合成材料包裹吻合口。术后第1d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并检查吻合口情况。结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时间51~58min(平均54.7min),支气管吻合时间40~55min(平均45.7min),术中出血量55~230ml(平均155.0ml),清扫淋巴结数量18~21枚(平均19.3枚)。3例患者中,2例为右肺上叶中央型鳞癌,1例为右肺上叶腺癌伴肺门转移淋巴结侵及上叶支气管起始部,病理检查显示断端均未见癌残留。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吻合口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8~10d(平均8.7d)。随访2~6个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熟练操作经验的胸腔镜外科医师,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操作孔,可使手术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视胸腔镜设备的进步,医务人员手术技术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全电视胸腔镜(comple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tomy,C-VATS)及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行早期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占位病变切除术,越来越受到广大病人及临床医师的认可[1-2].我院1994年2月至2009年12月对481例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病人在全麻下实施VAMT或C-VATS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或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孔法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原发性周围型肺癌的手术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2月,开展两孔法VATS治疗早期原发性周围型肺癌32例,腋中线第7肋骨上缘2.5~3 cm切口为观察孔兼副操作孔,腋前线第5肋骨上缘2.5 cm切口为主操作孔,均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廓清。右肺上叶8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7例。结果手术过程顺利,中转开胸1例(因转移淋巴结侵及肺动脉分离时出血),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32例手术时间70~260 min,平均102 min。术中出血量50~300 ml,平均160 ml。每例清除淋巴结6~14枚,平均8.2枚。术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6.7 d。TNM分期:Ⅰa期7例,Ⅰb期7例,Ⅱa期10例,Ⅱb期5例,Ⅲa期3例。结论两孔法VATS治疗原发性周围型肺癌,手术操作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5 cm的周围型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4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145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cm 21例。胸腔镜手术通过3个切口完成: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主操作切口位于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长3~4 cm;另一辅助操作孔位于肩胛下角线第8或第9肋间。镜下各肺叶切除操作顺序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基本相同,一般采用解剖性肺叶切除法,即分别处理肺动静脉和支气管。肺叶切除后常规行肺门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左侧清扫5~9组淋巴结,右侧清扫2、4、7~9组淋巴结。结果手术时间(145.0±35.5)min(90~200 min),术中出血量(250.0±80.4)ml(150~400 ml),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6.8±2.1)d(2~8 d),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5.3±1.2)分(2~7分)。共清扫淋巴结115组,共349枚,(16.6±4.3)枚,转移淋巴结26组,阳性率22.6%。术后声音嘶哑1例,未予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明显好转;乳糜胸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开胸行胸导管结扎术后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2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3.5月,其中>12个月8例,1例术后4个月发生同侧肺内转移,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术后病理分期均为Ⅲb期,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余19例均健在,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直径>5 cm的周围型肺癌可行,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7月,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16例。全麻,健侧卧位,折刀位。trocar位置根据病变位置适当调整。右肺切除:腋后线第8肋间为进镜孔,肩胛线第8肋间、腋前线与锁中线第5肋间为器械孔,腋中线第7肋间为辅助口,手术开始时先建立8mmHg人工气胸,松解下肺韧带后延长切口至3em左右并用切口保护套保护。左肺切除:可将上述切口依次下移一个肋间。按照刘伦旭介绍的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顺序进行,病理证实为肺癌者依次清除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果右肺上叶切除5例,右肺下叶切除5例,左肺下叶切除6例。2例良性病变直接行肺叶切除术,术中出血均为50ml,胸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40、60min,术后带管引流时间分别为14、7d。14例肺癌术中出血30~200ml,(68.6±46.2)ml,未输血;胸腔内操作时间:79~190min,(110.7±34.3)min。术后带引流管时间3—16d,(8.8±4.1)d,所有患者均顺利拔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诊断:非小细胞肺癌14例,其中腺癌9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分期:I。期6例,I。期3例,Ⅱ。期2例,Ⅱ。期3例,清扫淋巴结2—33枚,(14.4±10.4)枚,中位数11.5枚;支气管扩张1例,肺囊肿合并曲霉菌球1例。截止2013年5月31日,14例肺癌术后随访10~15个月,(12.9±1.4)月,1例I。期腺鳞癌术后2个月出现多发骨转移,12个月时死于恶病质、呼吸衰竭;1例I。期腺癌术后12个月胸部CT及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给予静脉化疗;其余患者无复发和病情进展。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选择合适的孔位和切口位置对于手术成败至关重要。在机器人手术中助手在胸腔镜手术中的经验和技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肺部疾病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采用不撑开肋骨、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56例,其中施行右肺上叶切除12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15例;左肺上叶9例,左肺下叶14例;双肺叶3例(右肺中上叶1例、中下叶2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期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56例患者中52例(92.8%)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45~168min(107±29min);术中失血量50~310ml(121±32m1);2例(3.6%)延长手术切口至8cm左右,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2例(3.6%)因肺门解剖困难需行全肺切除或术中出血而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癌39例,结核瘤7例,炎性假瘤4例,硬化性血管瘤4例,支气管扩张1例,转移性软骨肉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中叶肺不张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痊愈;肺轻度漏气2例,未经治疗均于3d内痊愈。术后住院时间8~14d(8.9±3.1d)。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肺部疾病更加微创,且手术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并且系统性清扫淋巴结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手术在腋中线第7或者第8肋间作约1.5cm切口作为观察孔,在腋前线第4或者第5肋间胸大肌外侧缘作4.0—5.0cm切口作为操作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无增加第2个操作孔或者中转开胸手术者。行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90~200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清扫淋巴结数量9~16枚,术后胸腔引流时间5—8d,术后住院6~10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传统的三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基础上进~步减少了手术创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可以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更微创化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成都军区总医院连续60例(病种包括原发性肺癌、肺转移性肿瘤、肺炎性假瘤、肺结核球、肺脓肿、肺曲菌球病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2.1(17~77)岁.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左肺上叶切除术7例,左肺下叶切除术19例,右肺上叶切除术12例,右肺中叶切除术3例,右肺下叶切除术17例,右肺中下叶切除术2例.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0~27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10(50~8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3.4(6~29)枚;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950(250~~2 800)ml,平均胸腔引流时间4.6(3~11)d,平均住ICU时间1.2(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7(4~14)d.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52例,随访时间7~24个月,失访8例.随访期间5例肺癌患者肿瘤复发,其中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3例,给予放化疗治疗,3例病情稳定,2例死亡;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良、恶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I/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切除中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140例胸外科I、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组:70例采用不撑开肋骨,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单向式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左肺上叶15例,下叶18例;右肺上叶10例,中叶10例,下叶17例。术后病理:鳞癌29例,腺癌41例。常规开胸(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进胸,行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其中左肺上叶14例,下叶20例;右肺上叶10例,中叶11例,下叶15例。术后病理:鳞癌30例,腺癌40例。观察两种手术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切除淋巴结的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85—200min,平均131.9min;手术出血量10—300ml,平均98.4ml;切除淋巴结5—31枚,平均17.4枚;胸腔引流管引流时间3~20d,平均6.0d;术后总引流量220~4710ml,平均1417.8ml;术后住院天数为7。17d,平均11.2d。常规开胸手术组手术时间106~210min,平均162.1min;手术出血量80~500ml,平均178.9ml;切除淋巴结10~22枚,平均17.0枚;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14d,平均7.2d;术后总引流量910~3500ml,平均1620.4ml;术后住院时间9—26d,平均为14.6d。结论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对于可切除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此术式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完成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清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行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23例(右上叶9例、右下叶9例、左下叶3例、左上叶2例;肺癌21例,肺隐球菌病2例),采用标准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切口,按照解剖学肺叶切除分别处理肺静脉、动脉及支气管等,肺癌同时进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3例中转开胸,其中2例为右上肺癌后升支动脉出血,1例为右下肺癌切除术中误伤中间干支气管。手术时间120-300rain,平均202rain;术中出血50-500ml,平均210ml。清扫淋巴结2-33枚,平均17枚。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胸腔引流时间3-16d,平均5d。术后住院4-17d,平均6d。2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21例肺癌中除1例Ⅲa期术后9个月出现骨转移外,余20例无复发。结论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肺结核空洞内继发曲菌球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09年4月~2013年12月全胸腔镜下以肺叶切除为主手术治疗26例肺结核空洞内继发曲菌球。采取3个切口:观察孔在腋中线第7或8肋间;主操作孔在腋前线第4或5肋间,应用切口保护器,不使用肋骨牵开器;辅助操作孔在与观察孔同一肋间的肩胛下角线(即第7或8肋间)。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处理血管和支气管,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则中转开胸。结果2例中转开胸:1例因胸膜粘连致密,1例因出血。余24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包括右肺上叶6例,右肺上叶+下叶背段2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上叶4例,左肺下叶5例,左肺下叶+上叶舌段2例。手术时间(152.3±57.2)min;术中出血量(336.3±106.5)mI,术后引流液总量(820.5±570.8)ml;术后带管时间(7.3±3.5)d;术后住院时间(9.4±3.7)d。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肺漏气3例,其中2例持续引流12~15d后愈合拔管,1例重新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接负压吸引,术后19d后愈合拔管;切口延迟愈合1例,给予清创缝合,10d后切口愈合良好拆线。26例随访5—60个月,平均27.6月,无复发、死亡。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肺结核空洞内继发曲菌球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13.
连续100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18~82岁(60.1±12.5岁)。所有患者均为需行肺叶切除的肺局限性病变,包括拟诊原发周围型肺癌85例,良性疾病15例。手术通过胸部3个微小切口全程非直视下完成,均为解剖性肺叶切除,恶性肿瘤同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右肺上叶切除25例,右肺中叶切除14例,右肺下叶切除22例,左肺上叶切除18例,左肺下叶切除21例。结果中转开胸3例。术后诊断:原发性肺癌81例,肺内淋巴瘤1例,透明细胞癌肺转移1例,良性疾病1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分别为肺不张2例,短暂呼吸机辅助1例,肺炎1例,乳糜胸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二次手术;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6.4±52.9min(60~300min),出血233.9±275.9ml(50~750ml),输血1例,胸腔引流时间7.1±3.0d,术后住院时间9.5±3.2d。随访1~27个月,原发性肺癌中2例分别于术后15个月和3个月发生远处转移,其余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术式,适于经选择的早期周围型肺癌和需要肺叶切除的良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8年12月,应用VAMT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治疗39例肺癌。做1.5cm胸腔镜切口及7~10cm操作切口,采用常规开胸手术器械与胸腔镜成套器械相结合直视操作处理肺血管、支气管行肺叶切除,胸腔镜、直视下行纵隔、肺门区淋巴结清扫。结果39例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胸腔闭式引流时间4~7d,平均4.5d。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37例,转移癌1例,类癌1例;37例NSCLC中术后临床分期:Ⅰa期9例,Ⅰb期13例,Ⅱa期5例,Ⅱb期7例,Ⅲa期2例,Ⅲb期1例。随访35例,其中2~12个月4例,13~24个月15例,25~36个月8例,37~48个月6例,49~60个月2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4例,带瘤生存1例,无瘤生存30例。Ⅰ、Ⅱ期肺癌1年和3年生存率为100%(21/21)、91%(10/11);Ⅲ期肺癌随访3例,3例分别于术后19、11、1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VAMT肺癌根治术近期疗效良好,将VATS技术与传统开胸技术相结合,既发挥了微创外科的优越性,又达到了传统开胸手术安全、可靠的效果,清扫淋巴结符合肿瘤手术原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2012年3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68例年龄6—15个月婴幼儿先心病。体重6.5~12kg。房间隔缺损27例(其中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1例),室间隔缺损37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4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4—6cm小切口手术修补。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6±10.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8±7.5)min;术后渗出胸液量(21.9±9.3)m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5±2.5)h,术后住院时间(5.4±0.7)d。术后1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小切口手术对婴幼儿简单先心病效果确切,术后出血少,美观,隐蔽,不影响胸骨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63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在肺部疾病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适应证、安全性。方法1996年5月~2007年4月,VATS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63例,其中术前诊断肺良性病变18例,肺实质性占位或恶性病变45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12例,右肺中叶切除8例,右肺下叶切除27例,左肺上叶切除5例,左肺下叶切除11例。结果63例均成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中延长切口6例)。无围手术死亡。胸腔闭式引流时间4~7d,平均4.5d。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37例(58.7%),转移癌1例(1.6%),类癌1例(1.6%);良性病变24例(38.1%)。37例NSCLC中术后病理临床分期:Ⅰa期8例,Ⅰb期13例,Ⅱa期4例,Ⅱb期3例,Ⅲa期6例,Ⅲb期1例,Ⅳ期2例。恶性肿瘤随访34例(87.2%),其中2~12个月7例,13~24个月10例,25~36个月6例,37~48个月6例,49~60个月3例,2例生存11年。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5例(14.7%),带瘤生存1例(2.9%),无瘤生存28例(82.4%)。Ⅰ、Ⅱ期肺癌1年和3年生存率为100%(19/19)、90%(9/10);Ⅲ期肺癌随访5例,3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Ⅳ期2例中1例死于转移。结论VATS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达到彻底切除目的,其适应证为肺良性疾病和Ⅰ、Ⅱ期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可作为其常规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周围型小肺癌的TNM分期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恶性肺小结节的重视,并探讨小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99例行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及所有淋巴结均获得病理证实,然后进行TNM分期,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T分期、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病理T分期:T1a期71例(71.72%),T2a期28例(28.28%).2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2.22%),其中N1 12例(12.12%)、N2 10例(10.10%).TNM分期:Ia期58例(58.59%),Ib期18例(18.18%),≥Ⅱa期者23例(23.23%).共清扫胸内淋巴结1226枚,平均每例12.38枚,126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10.28%).T2a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T1a期(P<0.05).淋巴结直径0.5~1.0cm的转移率高于直径<0.5cm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小肺癌并不完全是早期肺癌,约1/4患者为≥Ⅱ期的中、晚期肺癌.对小肺癌患者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术非常必要,不能以术中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而排除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