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3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8天维持目标量。于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7天检测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T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PA高于PN组,术后第7天TP、ALB高于PN组,术后第7天IL-6低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EN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IL-6的表达,对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途径对胃癌手术后病人营养、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n=7)和PN+肠内营养(EN组,n=7)。分别于术后第2~8天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9天分别检测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IL-1a、IL-2、IL-6、IL-10、TNF-α等项目,用药期间留24h尿,粪测定氮,计算氮平衡。结果 研究结束时EN组前清蛋白、IgA、CD4、CD4/CD8均显著高于PN组,IL-6、TNF-α显著低于PN组。结论 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胃癌病人手术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胃癌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PN组患者使用肠外营养支持,并观察记录各项营养指标和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第7天体重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增加更明显(P〈0.05),EN组的临床指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半流质时间)均比PN组短(P〈0.05),且EN组的并发症比PN组少。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作为首选的理想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术后行肠外营养治疗(PN组),23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EN组)。比较术前、术后第1、5、9天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9天氮平衡,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前及术后1、5、9天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RP。结果EN组与PN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能明显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水平(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的疗效.方法 将39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19)和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组(SE组,n=20),两组患者术后第2~8天均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SE组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50ml/d,共用7d.评估患者术后疲劳程度,并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H)、握力、IL-6、TNF-α、PGE2.结果 与EN组比较,SE组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时间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SE组的VAS评分在术后第7、9天、术后累计疲劳评分及术后差值均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术后第9天,SE组的握力及其术后差值、前白蛋白水平及其术后差值均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E组的血清IL-6浓度在术后第9天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PGE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它可能通过促进肌力的恢复,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下调炎症反应水平,从而减轻术后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6.
将26例多发伤患者术后按照营养途径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EN(肠内营养)组:12~72h内(早期)给予EN,PN(静脉营养)组:12~72h内(早期)给予PN,监测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10天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0天EN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比术后第1天降低(P〈0.05),且EN组患者的TBIL,DBIL明显低于PN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早期EN的实施可以改善危重病患者的肝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止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EN对胃癌根治术后禁食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EN)对胃癌根治术后禁食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70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35例,分别给予管饲EN和外周PN支持,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3、7天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第1天,EN和PN组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539,P〉0.05),术后第3、7天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术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F=18.910、26.528,P〈0.001);术后第3、7天,EN组内毒素水平低于PN组,差异有显著性(t=2.013、2.867,P〈0.05、0.01).结论相对于PN而言,EN可减少胃癌根治术后禁食病人的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8.
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择食道癌病人115例,术前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n=38)、肠内营养组(EN组,n=38)及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n=39),同时将只进行常规补液的食道癌病人42例作为常规补液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补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再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平均费用、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4组病人体重均较术前下降,其中常规补液组和EN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而PN+EN组和P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PN+EN组和PN组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补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组病人的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低于PN+EN组和PN组(P〈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高于常规补液组(P〈0.05),但与术后第1天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8天常规补液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甚至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常规补液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其它3组(P〈0.05)。PN组的日均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费用高于EN组和PN+EN组(P〈0.05)。EN组和PN+EN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PN组和常规补液组(P〈0.05)。PN组、EN组和PN+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常规补液组(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避免单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并可降低手术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达到最佳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40例。EN组和PN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析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N组比较,EN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P<0.01);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感染治疗费用低于PN组( 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方案,不良反应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胃肠道肿瘤且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34例,肠内营养(EN)组31例,PN组给予静脉营养,EN予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术后24 h内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9天抽取外周血,测定营养状况及免疫指标。结果 术后EN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组患者的IgA、IgM和淋巴细胞计数较PN组上升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肠内营养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爱华 《广西医学》2014,(2):207-209,212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肠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2例,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 Gln组)给予含谷氨酰胺营养液肠内营养,常规肠内营养组( EN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 PN组)给予普通肠外营养,3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3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0 d的营养、免疫指标及手术情况。结果术后10 d,Gln组体重(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白蛋白(ALB)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P均<0.05),且ALB高于PN组(P均<0.05),总蛋白(TP)低于EN组(P<0.05),术后10 d,Gln组CD4+、CD4+/CD8+、IgA明显高于EN组(P均<0.05),CD8+明显低于EN组,并且CD4+、CD4+/CD8+明显高于PN组(P均<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Gln组、EN组长于PN组(P<0.05)。结论应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改善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小英  徐岚 《吉林医学》2013,(31):6460-6462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营养治疗方法。方法:经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筛查出有营养风险腹部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治疗组为EN+PN+治疗膳食,对照组为PN+治疗膳食。对比观察营养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L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营养指标以及血浆IgG、IgM和IgA免疫指标。结果:治疗后14 d,治疗组ALB、Hb、LC和TSF值均高于对照组,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治疗组恢复较快并超过术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地选择营养治疗方式,及时地调整EN、PN的比例,使营养治疗更加合理,能促进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IEDs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29例,分别输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及常规肠内营养制剂。于术前1d和术后1、9d检测两组病人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R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观察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术前1d比较,术后1dIEDs组病人CRP、IL-6、TNF-α分别增加了735.7%、38.8%、36.8%,差异有显著性(F=14.832~140.743,t=9.773~22.382,P〈0.05);术后9d与术后1d比较,CRP、IL-6、TNF-α分别降低了54.1%、21.6%、20.3%,除IL-6恢复到术前1d水平外,CRP、TNF-α均显著高于术前1d水平(=2.226、18.056,P〈0.05)。IEDs组与EN组病人比较,TP、ALB、PA和TRF在术后9d分别升高了7.37%、11.24%、10.01%、17.58%,CRP、IL-6、TNF-α分别降低了37.14%、17.79%、15.90%;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下降(x2=3.835,t=2.153,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炎症反应,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组(EPN,n=30)和肠外营养组(PN,n=30)。EPN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起肠内给予瑞素(500mL),肠外给予卡文(1440mL);PN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卡文(1920mL)。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补体C3、C4浓度,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EPN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得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术后第8天,EP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IgM与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C3、C4升高明显,接近或超过术前水平;CRP水平明显下降,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对比食管癌患者术后7d内行鼻肠管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将我院肿瘤外科2009年10月~2012年2月人选的9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单盲分为A、B两组,A组(48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予鼻肠管EN支持,B组(44例)患者予PN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术前1d与术后7d营养学指标、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期间的并发症,7d后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方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及总胆红素(TBil)均较之手术前下降(P〈0.05),术后7dB组患者以上理化指标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2.3±0.4)d]与住院时间[(16.3±3.2)d]均少于B组[(2.8±0.6)d,(17.5±4.3)d],其中,肛门排气时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腹泻并发症例数高于B组,B组腹胀、切口感染例数高于A组,以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特发性反流误吸5例(10.4%),B组静脉置管处发生静脉炎2例(4.6%);④B组患者舒适性得分优于A组,但经济性以A组为佳(P〈0.05)。结论①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短时间内行鼻肠管EN与PN营养支持达到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相仿;②EN与PN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主要优点集中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与经济性,PN的主要优点在于胃肠道反应较少,患者舒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应用在外科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和平  李贺 《安徽医学》2010,31(12):1450-1451
目的对比研究危重症患者肠外营养+肠内营养(PN+EN)联合应用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总蛋白(TB)、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以及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差异。结果 PN+EN组患者经EN支持后血清TB、TP、TRF均较EN支持前明显升高(P〈0.05),EN支持后患者的TB、TP、TRF均较PN组明显升高(P〈0.05)。P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EN组。结论 PN+EN联合应用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胃肠道术后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运用早期肠内营养、完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三种不同模式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三种模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发症以及肠屏障功能等情况。结果 PN-EN组受试者与TPN组和TEN组体重、HB、ALB、TFN、PA、肠源性细菌DNA、尿L/M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PN组和TEN组。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水平的提高,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手术的156例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76例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80例。两组都接受术后营养支持,热量相当。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术后8天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8天,PN组病人体质量和BMI较术前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EN组BMI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N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EN组上升数值优于PN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44);两组TP均下降,但EN组TP下降较PN组幅度小,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16);EN组ALB出和PA术后上升数值大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EN组比PN组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N组肺部感染率较PN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给予早期EN支持,相比PN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术后恢复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体质量(BW)、肱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和疲劳指数(Christensen’s评分),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Kamofsk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第7天的BW、TSF、ALB、TF、PA和RBP均较术前第1天出现明显降低(P〈0.01),而PN组的TF、PA和RBP水平较EEN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的BW、TSF和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7天的Christensen’s评分较术前第1天出现明显提高,而PN组的升高较EEN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Kamofsky评分均较PN组明显缩短或者降低(P〈0.01),而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胃癌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