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帆  马辉 《农垦医学》2011,33(6):484-48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tHer-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Her-2蛋白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20/44)、11.4%(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ER、PR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月经情况无关(P均〉0.05);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组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腋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HER-2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既可用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也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浸润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typeⅢ。EGFRvⅢ)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5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EGFR和EGFRvⅢ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58.18%,32/55)高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36.36%,20/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vⅢ在HCC中的阳性率(61.82%,34/55)高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38.18%,51/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蛋白在HCC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相关(P〈0.05),EGFRvⅢ蛋白在HCC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肿瘤大小相关(P〈0.05)。结论:EGFR、EGFRvⅢ在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HCC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及其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GLUT1和IGF-Ⅰ的表达。结果:上述3种组织中GLUT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7%、58.82%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3种组织中IGF-Ⅰ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44.12%和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UT1和IGF-Ⅰ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qRT—PCR技术检测39例乳腺癌组织、19例对应癌旁组织、13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ATB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SATB1及其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率为71.8%,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的38.5%和癌旁组织的15.8%(P〈0.01);SATB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的4.5倍;SATB1及mRNA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1及其mRNA在肿瘤体积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多、分期晚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在不同年龄,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SATB1及其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1与SATB1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ATB1及SATB1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乳腺癌、3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HIF-1α和CXCR4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26.7%和65.0%(P〈0.05),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和56.7%(P〈0.01)。HIF-1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无关;CXCR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以及VEGF、ER和PR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HIF-1α与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46,P=0.007)。结论HIF-1α和CXCR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有利于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斌  郭峻莉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01-110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型受体(FGFR1)在尖锐湿疣(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FGFR1在33例尖锐湿疣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包皮组织中FGFR1无或仅有弱的表达,CA皮损组织则呈强阳性表达,两组间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FGFR1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过度表达,提示其可能在促真皮毛细血管生成和表皮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美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48-49,53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不同部位的雌、孕激素受体、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人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手术过程中分别留取子宫肌瘤中的组织(A组)、子宫肌瘤临近的肌层组织(B组)、子宫肌瘤远处(距离肌瘤5cm以上)平滑肌组织(C组)各1份,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标本中的雌、孕激素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种受体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越靠近瘤体处表达越多。A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组织中三种受体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三种受体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孕激素受体、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离肌瘤越近、越处于肌瘤增生期,三种受体的表达则越多。  相似文献   

8.
王军  戴文超  雷钧  李强  吴鹏  王超  方路 《广东医学》2016,(15):2304-2307
目的:检测胆囊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 EGFRvⅢ)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胆囊癌组织及5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情况,分析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囊腺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和20%(P=0.005);胆囊腺癌中EGFRvⅢ的阳性表达率为28.8%,慢性胆囊炎组织未见EGFRvⅢ阳性表达( P=0.000)。 EGFR和EGFRvⅢ蛋白在胆囊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517,P=0.000)。 EGFR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相关(P<0.05);EGFRvⅢ阳性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 EGFR与EGFRvⅢ阳性表达胆囊癌患者总体生存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EGFRvⅢ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是评估胆囊癌预后独立因素。结论胆囊癌组织中EGFR与EGFRvⅢ蛋白高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相关,可能成为胆囊腺癌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靳君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16-17,21
目的观察DOG1蛋白存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其意义。方法选取30例确诊为直肠癌且以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取肿瘤组织及瘤旁间质组织进行常规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DOG1、CD117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同时对DOG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细胞核异形性等的关系进行分析.随访患者3年,观察DOG1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DOG1蛋白多呈弥漫性表达,肿瘤组织DOGI阳性表达率为23.33%.瘤旁间质组织DOGI阳性表达率为10.00%,肿瘤组织DOG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间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CD117阳性表达率为80.00%,瘤旁间质组织DOG1阳性表达率为33.33%,肿瘤组织CD11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间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G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丰富程度及细胞核异形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G1表达阳性者1年生存率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DOG1表达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G1蛋白在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瘤旁间质组织,且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细胞丰富程度及核异彤性程度有父,而且其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中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挝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的表达,并对不同临床分期和有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62.5%、59.4%,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80.0%、0,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无腋淋巴结转移者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腋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有转移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和p53的表达对于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肛管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肛管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接受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对照组接受CO2激光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末次治疗后第1周进行疗效评价,第4、8和12周观察复发率。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在末次治疗后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100%和97.62%(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复发率(11.9%)明显低于对照组(35.71%)(P=0.010 4<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红斑、疼痛、溃疡和疤痕等。结论:外用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肛管尖锐湿疣的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F.U.36与膦甲酸钠治疗复发性尿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复发性尿道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和采用草分枝杆菌F.U.36联合膦甲酸钠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草分枝杆菌F.U.36与膦甲酸钠治疗复发性尿道尖锐湿疣具有确切疗效,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盐酸丁卡因胶浆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尖锐湿疣的治疗探索一条新途径。方法将82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CO2激光治疗,而观察组采用盐酸丁卡冈胶浆联合CO2激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痊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痊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对照组为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丁卡因胶浆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可以作为治疗的首选用药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ur-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5例肺腺癌组织中Aur-A与EGFR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ur-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1.4%(75/105)。Aur-A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r=0.416,P0.05),Aur-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Aur-A与EGFR的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Aur-A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价肺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联合EGFR检测更有助于肺腺癌侵袭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方法 284例组织分为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腺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应用表面等离子谐振(SPR)技术对每组进行HPV类型及载量的检测。结果 HPV总阳性率72.54%;高危型中以HPV16、45和18亚型为主,分别占39.81%、24.76%和9.22%;低危型中以HPV6和11亚型为主,分别占20.87%和6.80%。多重感染率占26.21%,主要以双重感染为主85.19%;而外阴尖锐湿疣占多重感染比例高达40.74%。从慢性子宫颈炎到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过程中,HP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毒平均载量也呈上升趋势。CINⅡ级组、CINⅢ级组、鳞状细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INⅠ级组和腺癌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Ⅲ级组及鳞状细胞癌组中均以感染HPV16亚型为主,且平均载量呈上升趋势。结论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病毒载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mRNA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62例乳腺癌患者和25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和组织病理学标本,提取总RNA,检测Mfn2mRNA以及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 0~Ⅱ期与Ⅲ~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fn2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Mfn2mRNA的表达为100%,明显高于其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P〈0.05);乳腺癌患者组织病理学标本中,EGFR阳性34例,其中外周血Mfn2mRNA阳性者12例;EGFR阴性28例,其中外周血Mfn2 mRNA阳性者17例。EGFR阳性患者中Mfn2 mRNA的表达率明显低于EGFR阴性者(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fn2mRNA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期、转移和EGFR表达有关。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fn2mRNA可能有望成为检测乳腺癌细胞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心理干预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干预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同时采用心理干预+综合治疗和不加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分别对两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治疗并相互比较。结果:和健康人群相比,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在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记忆或注意障碍、抑郁心境和会谈时行为表现等方面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心理干预的治疗组疗效在治疗2月和3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健康障碍,心理干预对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存在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进一步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尖锐湿疣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0例.A组采用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B组采用二氧化碳激光进行治疗,C组采用液氮冷冻进行治疗.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的清除情况.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疣体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A组的病毒清除率为85.00%,B组的病毒清除率为55.00%,C组的病毒清除率为51.67%.B组和C组的病毒清除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A组的总复发率为11.67%,B组的总复发率为33.33%,C组的总复发率为38.33 %.B组和C组的复发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7%,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均显著高于A组(11.67%,P<0.05).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是尖锐湿疣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近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TEC方案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穿刺活检术与化疗后手术采集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Her2、TopoⅡ表达水平。结果:新辅助化疗后,Her2、TopoⅡ阳性表达率(60.42%、80.21%)较化疗前(88.54%、92.71%)显著降低(P〈0.05);且有效组的Her2、TopoⅡ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效组,阴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效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TopoⅡ阴性组的化疗有效率与1、3、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通过降低乳腺癌组织Her2、TopoⅡ阳性表达以增强患者的化疗效果,且Her2、TopoⅡ表达水平在近远期疗效的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受体3(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标本来自2006年6—8月56例手术根治性切除大肠癌,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病理情况,并以20例结肠良性腺瘤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组织标本中的VEGF-C蛋白、VEGFR-3蛋白及CD34蛋白的表达,并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较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中的高(P〈0.05)。大肠癌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的表达可能有相关联系。(2)大肠癌中LMVD数值高于大肠腺瘤中的LMVD(P〈0.05)。大肠癌组织中MVD数值高于大肠腺瘤中的MVD(P〈0.05)。VEGF-C表达阳性的肿瘤LMVD高于VEGF-C表达阴性肿瘤LMVD(P〈0.05)。而VEGF-C表达阳性肿瘤与VEGF-C表达阴性肿瘤中的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VEGF-C及VEGFR-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可能与大肠癌的经淋巴道转移增加有关。(2)VEGF-C的表达与大肠癌LMVD增高有关,而与MVD增高无关。(3)MVD增高可能促进了肿瘤的经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