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气管切开后,丧失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1].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尤为关键。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学改变。现选择我院2003年7月-2006年3月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00例,以湿化气道的二种方法予以分组对比观察护理,以便为临床探讨气道管理、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及缩短堵管时间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法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气道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宋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1,(9):53-53
目的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以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气管切开患者给予气道雾化吸入。结果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气道雾化吸入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黏稠,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的侵入。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充分的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对气道进行持续湿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必须全部由气管及其以下的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1],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我科利用一次性50ml无菌注射器,经过加工后,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方便护理人员操作,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的有效途径,在危重患者抢救、复苏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工气道的建立易引起感染、痰液黏稠而引起气道阻塞,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效的排痰和合理的气道湿化则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我科对2008年3月至2013年2月68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间断滴药湿化法与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护理并作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有效气道湿化液,以降低并控制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厌氧菌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4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比较传统的0.9%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气道湿化的抗厌氧菌感染效果。结果应用甲硝唑气道湿化后患者痰培养、气道内恶臭味比较结果均优于传统0.9%生理盐水法。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气体进入下呼吸道的正常通道,使吸入气体不能加温、加湿及过滤处理,针对这一问题,人工气道护理方法不断改进.近年来,一种人工替代呼吸道功能的加温湿化过滤器--人工鼻(HME)逐渐投入临床使用,本文就目前气管切开术后应用人工鼻的优越性及相关护理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气道湿化方法在中风中脏腑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对32例中脏腑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采用中西药合并应用进行气道湿化和38例采用西药持续滴入进行气道湿化相比较。结果: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结论:中药氧驱动雾化配合西药持续滴入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稀释痰液,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笔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管滴药法湿化气道,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对32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调速滴药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急性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的护理.方法 迅速建立人工气道.合理有效的氧疗吸入充分加温湿化的氧气,以提高氧疗效果.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有效的吸痰.严格无菌操作,以预防肺部感染.结论 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在整个救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持续气管内滴药与雾化吸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1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5例,应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B组65例,应用传统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A组气管切开术后3、7、14d痰液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均少于B组(P<0.05)。痰液细菌培养G-菌占78.28%,G 菌占21.7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结论:应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与应用传统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相比,能明显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和持续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气管插管对解决呼吸道梗阻,抢救生命有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气管插管后,鼻咽部对气体的温湿化重要作用就消失了[1],未经温湿化的气体吸入后导致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及排痰不畅,进而导致肺部感染、肺不张。与气管切开比较,气管插管患者气道阻力高,痰液排除的通道更长,不便咳痰和吸引,如何采用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使得患者痰液易于排除,减少肺部感染是气道管理的重点工作。目前临床上气道湿化的方法较多,包括间断推注湿化法、输液管持续滴入法、注射泵持续湿化法、人工鼻法、低流量持续雾化法、雾化加湿[2]等,哪种方法更好尚无定论[3]。颅脑疾病患者因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障碍易出现咳嗽反射减弱,排痰能力下降,呼吸抑制[4],在选择湿化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颅脑疾病气管插管应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及其对呼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持续气管内滴药与雾化吸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1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5例,应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B组65例,应用传统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A组气管切开术后3、7、14d痰液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均少于B组(P〈0.05)。痰液细菌培养G-菌占78.28%,G+菌占21.7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结论:应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与应用传统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相比,能明显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和持续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持续湿化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喉癌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于对照组38患者使用间断注射器推注法进行注射,观察组持续气道湿化法采取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记录好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痰液量、痰液颜色、粘稠程度、气道损伤、痰痂形成情况情况。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气道损伤、痰痂形成与呼吸道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道湿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取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护理法的成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炎的影响,降低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炎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情况。结果:患者气管切开后72小时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用合理护理干预,应用适时吸痰法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可有效减轻对气管粘膜的刺激,降低气管切开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保持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通畅,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方法 通过对21例患者气管切开营造气道满意湿化环境,保持满意湿化的护理,将体会进行总结.结果 21例患者经过综合湿化护理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提高了疾病康复率.结论 颅脑疾患致昏迷病人气管切开后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再度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气道满意湿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