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43例植入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DDD(R)起搏器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随机交叉关闭或打开AV search功能各3个月,分别在第一阶段(3个月末)、第二阶段(6个月末)程控获取心室起搏百分比(Vp)、高频心房事件及测试血浆BNP值。结果43例患者按计划完成随访,AV search关闭组心室起搏(VP)比例为78.0±10.3%,心房高频事件为58±15次,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为333±30pg/ml;AVsearch打开组Vp比例为15.9±4.8%,心房高频事件为29±13次,BNP65±21 pg/m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 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最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有自动阂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的节能效果及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病人,其中男21例,女14例,植入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DDD起搏器后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检测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及心室刺激除极波振幅和极化电位。结果: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2周达到最大值,由原来的0.42±0.32V升至1.05±0.82V,以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80±0.58V。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打开后,心室起搏输出电压稳定于1.31±0.46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大大节省了能量输出。同时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保护性起搏,保证了起搏的安全性。结论: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能自动调整起搏电压,高能量保护性起搏,节能效果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00例植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50例,无AV搜索功能5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及测试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值。结果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3,6,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18.7%±5.6%vs 82.4%±10.2%,19.8%±6.6%vs 77.3%±9.5%,18.4%±7.3%vs 79.2%±8.6%,P均<0.05)。有AV搜索功能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ANP水平明显降低(203.10±28.20 pg/ml vs 298.80±31.50 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18±9次vs 39±11次,P<0.05)。结论有AV搜索功能起搏器明显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室起搏比例,改善心功能,并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5.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autocapture,AC)使起搏器能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动态调整起搏输出,在保证起搏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电流耗用(current drain),从而达到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的目标。1994年,有自动阈值跟踪功能的单腔起搏器首先由美国圣犹达起搏器公司(St Jude Medical,SJM)研制并投入市场。1999年,圣犹达公司又推出具有AC功能的双腔起搏器(Affinity)系列。本研究旨在评价Affinity系列起搏器的AC功能对起搏器使用寿命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选择30例接受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的双腔DDD(R)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AV search打开时心室起搏(VP)比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Tei指数均较关闭时降低(P均<0.01),且血浆BNP水平、左室Tei指数与VP比例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右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分为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和心房阈值自动管理。不同厂家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心电学特点不同。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打开时有时可产生特殊的心电现象,这些特殊的心电现象有时不是起搏器功能障碍,而是起搏器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功能存在刺激除极波感知空白期所致,或是起搏器测试脉冲与心脏电活动相互作用的心电表现。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起搏阈值是指起搏器起搏心脏需要的最小电能,即起搏器的最低输出.其大小受生理、病理、药物等诸多因素影响常处于波动状态,会增加起搏器能量消耗,减少起搏器使用寿命,可能造成起搏器阈值升高时的失夺获[1].1972年,Funke首先提出通过起搏器自动检测心脏起搏阈值,并以高于起搏阈值较少的能量起搏心脏,可增加起搏器应用安全性,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大量研究证实,心室起搏阈值的自动测定和自动调整功能成为评价心室起搏功能的金标准[2-4].与心室除极波相比,心房除极波很小,很难通过测量心房电脉冲刺激后心房除极波判断刺激脉冲是否真正夺获心房,因此,心房自动阈值管理一直是临床一大难题.本文就起搏器心房阈值管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具有自动房室(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起搏器长期的参数变化及安全性。方法: 对两种DDD/R起搏器86例(有搜索功能40例,无搜索功能46例)患者术后半年内随访观察。结果: 有搜索功能组术后1、3、6个月右室起搏率明显小于无搜索功能组[(20±6)% vs. (78±12)%,(18±7)% vs. (73±9)%,(19±5)% vs. (76±9),均P<0.05]。两组起搏参数及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未出现AV搜索功能障碍等情况。结论: 有AV搜索功能DDD/R起搏器可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appa700双腔起搏器阈值管理系统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 对31例植入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室起搏电压阈值、脉宽阈值、目标电压输出、和目标脉宽输出。对15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对10例患者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结果 术后起搏器电压和脉宽阈值分别在0.28-0.37V和0.17—0.22ms之间。目标电压输出值在术后不同的随访时期均低于1.0V。目标脉宽输出在术后1周到6个月在0.33—0.45ms之间。15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均正常,无失夺获。手工测试的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与起搏器显示的自动测试结果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阈值管理系统不仅节省电池能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和高频心房事件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置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30例,无AV搜索功能3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测试血浆利钠肽(BNP)值.结果 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21.2±6.0)%比(78.3±7.5)%,(19.1±6.5)%比(73.4±7.9)%,P均<0.05).AV搜索功能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Tei指数均明显改善(0.57±0.03比0.53±0.05,0.48±0.15比0.68±0.20,P均<0.05);BNP水平明显降低[(75.2±34.5)pg/ml)比(37.0±16.4)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42±10)次比(19±11)次,P<0.05].结论 AV自动搜索功能起搏器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高频心房事件,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
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感知体动和精神活动的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植入第3d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患者进行坐卧位、散步、快走、上下楼、思考等活动,第7d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程控.3个月后随访,重复上述活动和检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18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Biotronik公司的Inos2CLSDDDR),心室起搏阈值0.3~0.7(0.4±0.3)V,R波振幅9.5~21.8(14.6±7.5)mV,阻抗520~870(610±78)Ω;心房起搏阈值0.3~0.8(0.5±0.3)V,A波振幅7.2~16.4(11.6±5.7)mV,阻抗510~872(697±92)mV.随访50~486(236±107)d,均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起搏频率能按需增加.与植入时相比,频率适应功能增强且更加个体化.结论Inos2CLS除适应体动变化外,还能适应精神负荷变化,自动完成初始参数和昼夜频率调整,程控简单,随访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夺获控制功能对双腔起搏器工作电压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例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双腔组和夺获控制组 ,每组 5例 ,前者安装 Dromos DDDC普通双腔起搏器 ,后者安装 L ogos DDDC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 (均为德国 Biotronik公司产品 )。常规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 ,脉冲发生器埋植在左前上胸壁。对夺获控制组除测定常规参数外 ,还在术中开启夺获控制功能并自动校正。两组患者在术后 2 4h、1周、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随访 ,以动态心电图观察起搏效果 ,并对起搏器进行程控调整。结果 两组起搏器植入参数差别无显著性 ,随访期间均能安全起搏。术后 6个月夺获控制组心室常规工作电压明显低于普通起搏组。结论  (1)与普通双腔起搏器相比 ,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安全性明显增加 ,能在非预期性或临时性起搏阈值增加时提供安全起搏。(2 )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的常规工作电压明显低于普通双腔起搏器。(3)由于夺获控制过程也是耗能的过程 ,故其对双腔起搏器工作寿命的净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价。 (4)与美国 Pacesetter公司的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 (Microny、Regency SC / SR )相比 ,这种夺获控制功能存在如下缺点 :1不能自动测定起搏阈值和极化电位 ;2刺激脉冲电压的增加不是  相似文献   

14.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心室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长期的参数变化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住院植入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20例,观察术中、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极化电位及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结果术后早期心室起搏阈值、极化电位轻度升高,2周后趋于稳定,其余参数无明显变化,长期的心室起搏电压平均为(1.26±0.38)V.15例术后即刻可以启动自动夺获功能,4例术后1周可启动自动夺获功能,随访期间功能正常,无起搏脱漏现象,且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颤动时均可发生工作方式转换,未出现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因术中及术后极化电位较高致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启动.结论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系统耗能低,安全可靠,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但对有心内膜病变患者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Medtronic EnPulse pacemaker incorporates the new atrial capture management (ACM) algorithm to automatically measure atrial capture thresholds and subsequently manage atrial pacing outputs.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ACM. METHODS: Two hundred patients with an indication for a dual-chamber pacemaker underwent implantation. ACM thresholds and manually measured atrial pacing thresholds were assessed at follow-up visits. Clinical equivalence was defined as the ACM-measured threshold being within -0.25 V to +0.5 V of the manually measured threshold. The clinician analyzed all ACM measurements performed in-office for evidence of proarrhythmia. RESULTS: All 200 implanted patients had a 1-month visit, and validated manual and in-office ACM threshold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123 patients. The ACM threshold was 0.595 +/- 0.252 V, and the manual threshold was 0.584 +/- 0.233 V. The mean difference was 0.010 V with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0.001, 0.021). The mean difference over all visits was 0.011 V. For all patients, the individual threshold difference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clinical equivalence at all visits. No atrial arrhythmias were observed during 892 ACM tests in 193 patients.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M algorithm is safe, accurate, and reliable over time. ACM was demonstrated to be clin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manual atrial threshold test in all patients at 1 month and over the entire follow-up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ACM ensures atrial capture, may save time during follow-up, and can be used to manage atrial pacing outpu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自动化起搏器的随访,分析其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自动房室间期搜索等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病窦综合征26例,其中植入Enpluse E2D01起搏器13例、Adapta ADDR01起搏器6例、Kappa 701起搏器7例;植入时Adapta ADDR01起搏器关闭最小心室起搏功能;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3,6个月时复查起搏器参数。结果随访的Enpluse、Adapta起搏器病例均完成了心房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的心房阈值无差异。所有随访的病例均完成心室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心室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患者大部分心室事件为感知事件。结论 Enpluse、Adapta、Kappa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观察Zephyr5826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ACM)功能的开启情况、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Zephyr5826起搏器患者68例,于置入术后第1,7天及1,2,3,6个月时随访程控,观察ACM功能的开启情况,手工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与ACM功能测定的值进行比较。结果 68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期内35例(51.50%)成功开启ACM功能,其中术后第1,7天及1,2,3个月时开启例数分别为14例(20.6%)、21例(30.9%)、26例(38.2%)、28例(41.2%)和32例(47.1%)。手工测试与ACM测试的心房阈值无差异。33例因起搏器自动测定心房刺激除极波(ER)过小不推荐开启ACM功能。随访期间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均未见心房失夺获及感知不良。与普通电压和高电压起搏相比,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在心房输出方面分别节省50%,88%的能量消耗。结论 Zephyr5826起搏器ACM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低能量起搏心脏。部分患者术后因起搏器测定心房ER过小未能开启ACM功能,但在随访过程中ACM的开启比例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