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燕  李文  易雪莲  陈敏 《华西医学》2015,(1):100-101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手术中保留耳大神经分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7月-2013年6月63例腮腺肿瘤手术中耳大神经保留及术后术区皮肤感觉随访情况。63例患者中行耳大神经分支保留手术55例,其中保留耳大神经耳后支7例,保留耳后及耳垂支41例,保留耳前、耳垂及耳后三大主要分支7例;8例未保留耳大神经。结果未保留耳大神经患者术后耳垂及耳垂周围皮肤长期麻木。保留耳大神经分支的55例患者中49例出现暂时性术区皮肤感觉减退,1~3个月恢复正常,6例术后耳后乳突区、耳垂几乎无明显麻木。结论腮腺肿瘤术中保留耳大神经分支,可避免或减轻患者术区麻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耳垂及耳后分支具有手术操作可行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65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B组27例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通过碘-淀粉试验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术后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A组(13.16?)低于B组(48.15%)。耳垂区麻木发生率A组(7.89%)低于B组(51.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术式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耳后切口在腮腺肿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耳后腮腺切口入路,术中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瓣填塞缺损区.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6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1个月内恢复.所有患者耳垂麻木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结论 腮腺耳后切口较传统切口并发症少,不损容,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在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功能性外科手术切中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患者60例,采用耳垂下微创切口,保护耳大神经耳垂支及耳后支,在腮腺下极与下颌角咬肌筋膜浅面寻找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行功能性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观察6~24个月,记录患者满意度。结果 60例腮腺肿瘤均为良性肿瘤,腮腺肿瘤一侧多发1例,两侧多发2例;6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切口小且部位隐蔽,手术时间30~60 min,术中无一例面神经损伤,术中耳大神经耳垂支损伤1例。随访6~24个月,手术效果患者满意59例(98.33%)。结论微创小切口功能性外科切除术可减少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有效保护耳大神经、面神经、腮腺功能,术后瘢痕小而隐蔽,美容效果好,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临床医学》2010,30(11):23-24
目的评价腮腺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2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完全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十分满意。结论腮腺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任何部位的良性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耳后软组织瓣修复腮腺术后凹陷畸形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36例良性腮腺肿物患者,采用改良的除皱隐蔽美容切口,切除腮腺及肿物组织后,依局部凹陷畸形程度,以耳后动脉为蒂,设计制作耳后软组织瓣.翻转180°,作为插入软组织瓣充填术区凹陷.结果:36例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均获随访12~36个月,切口在耳后发际内隐蔽,腮腺区无凹陷畸形,外形良好.转移瓣无坏死,无涎瘘、面瘫、耳垂麻木,未发现味觉出汗征象.结论:耳后美容切口联合软组织瓣应用于腮腺手术,切口隐蔽,术后局部凹陷畸形修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特别适合年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拱顶石腮腺筋膜瓣在耳屏切口耳前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耳前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9例,均采用耳屏切口行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聚焦肿瘤外切除术,肿瘤切除后于创面下方区域沿腮腺筋膜表面分离翻起面部皮瓣,制备包含腮腺筋膜及腮腺组织的拱顶石腮腺筋膜瓣进行组织缺损修复。观察术后出血、感染、涎瘘、面神经损伤、耳大神经损伤、组织瓣坏死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肿瘤复发及Frey’s综合征发生情况,观察腮腺导管口唾液分泌情况评估腮腺分泌功能,记录末次随访时切口瘢痕评分和外观凹陷畸形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和拱顶石腮腺筋膜瓣组织缺损修复术,行肿瘤包膜外切除术17例,聚焦肿瘤外切除术2例,5例因组织缺损过大联合传统腮腺筋膜瓣修复;术后均未发生出血、感染、组织瓣坏死、面神经损伤、耳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发生涎瘘者给予阿托品抑制唾液腺分泌及腮腺区绷带加压包扎,2周后恢复正常,余患者一期愈合后出院。随访至2022年11月,19例肿瘤均未复发,均未发生Frey’s综合征,患侧腮腺唾液分泌功能均恢复。末次随访时切口瘢痕评分(0~2)分,外观凹陷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除皱术切口、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在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畸形和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中的应用.方法:经耳屏缘稍靠后,绕耳垂向上至颅耳沟下1/3,向后转至枕部发际缘向下.切开后分皮肤皮下及SMAS两层向前翻瓣.解剖面神经总干及分支,常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分离蒂在上的部分胸锁乳突肌瓣充填缺损,SMAS向后牵拉折叠缝合.本组共2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15例.结果:术后随访12~56个月,26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腮腺手术区域无凹陷畸形,瘢痕细小隐蔽,外形满意,无涎漏.2例术后暂时性面瘫,均在3个月内恢复,1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除皱术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中较传统腮腺术切口隐蔽美观.良性肿瘤切除后即刻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充填,SMAS牵拉折叠缝合,可以有效地避免术后面部畸形,并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腮腺浅叶切除是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经典术式,该手术需结扎腮腺导管和解剖面神经,从而导致剩余腮腺组织萎缩及容易损伤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区域性切除能较好地保留残余腮腺的功能,减少面神经的损伤,为探讨区域性切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作用,我们对在我科接受该术式的5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邱建平  郭爱军  谢乐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71-3772
目的:研究腮腺浅叶腺体区域切除与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除这两种术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31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其中123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和局部面神经解剖术,10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腺体切除和面神经解剖术.比较术后唾液腺分泌功能、涎瘘、暂时性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凹陷畸形、肿瘤复发等随访情况.结果:腮腺浅叶区域性切除组在保留唾液腺分泌功能、减少暂时性面瘫和味觉出汗综合征、减轻面部凹陷畸形方面明显好于腮腺浅叶腺体全切除组(P< 0.05),而涎瘘和肿瘤复发方面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腮腺浅叶腺体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针灸减肥的机制和疗效.方法将1996-08/1999-07月间就诊的19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64例)、耳针组(55例)、耳体针结合组(76例).140例须体针治疗者分胃肠实热(88例)、脾虚湿阻(34例)、肾气不足(11例)、肝郁气滞(7例)4型治疗,视不同证型施与相应补泻手法.131例须耳针治疗者分胃肠实热(85例)、脾虚湿阻(31例)、肾气不足(9例)、肝郁气滞(6例)4型治疗.结果体针组总有效率81.3%、耳体针结合组总有效率93.4%、耳针组总有效率49.9%;体针组、耳体针结合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耳针组(P<0.05),体针组与耳体针结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耳体针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体针组;体针组四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耳针组胃肠实热型与脾虚湿阻、肾气不足、肝郁气滞三型比较P均<0.05,疗效较好.结论针灸治疗肥胖病取效的关键是辨证取穴,应该多经脉多穴位结合起来考虑问题.有些穴位在不同证型看来似有重复,但由于配穴不同,手法有异,针刺治疗作用也就不同.耳针治疗肥胖对某些证型疗效较好,但若配合体针治疗则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血管病,目前治疗房颤没有特效药物,虽然近年来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取得了成效,但是手术风险、费用、预后都是病患家属犹豫再三的因素,用药目的也仅在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或房颤不能转律者控制心室率在正常范围,可达龙就是目前药物控制房颤的主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耳穴疗法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在不同性质和部位的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耳穴疗法镇痛的作用机制、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归纳了耳穴疗法镇痛的干预方式,包括耳针、耳穴贴压、耳穴放血、耳穴注射和耳穴综合疗法等,以期为今后耳穴疗法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