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随机均分为10mg瑞舒伐他汀组和20mg瑞舒伐他汀组,并选择非冠心病患者16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两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入院时的TM及hsCRP水平,并观察两治疗组1个月内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浆TM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d后两组TM[10mg组:(54.09±52.45)μg/dl比(15.65±2.30)μg/dl,20mg组:(70.27±62.43)μg/dl比(19.86±5.49)μg/dl]及hsCRP[10mg组:(126.35±76.08)ng/ml比(54.85±45.30)ng/ml,20mg组:(125.35±60.29)ng/ml比(58.14±53.54)ng/m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但两种治疗剂量对ACS患者血浆TM、hsCRP影响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且其随访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再发心绞痛明显低于10mg组(18.75%比62.50%,P<0.01)。结论:早期强化他汀药物(20mg/d)治疗能降低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不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应用两种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155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对照组(A组):44例;10mg/d普伐他汀组(B组),55例;20mg/d普伐他汀组(C组),56例。随访1年,观察心脑血管事件,降脂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C组能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且C组疗效更优于B组(P<0.05)。B、C组复发性心绞痛(AP)、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力衰竭(HF)和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TCA/CABG)的病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且C组的效果优于B组。B、C组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5~0.01);且C组对上述3项的降低作用更优于B组(P均<0.05)。早期应用普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与对照组相似。结论:治疗ACS,早期应用普伐他汀20mg/d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标记物的影响。方法:入选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15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例。根据临床用药方式的不同所有患者被分为联合治疗组(80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组(78例,阿司匹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14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第7d,两组患者hsCRP、IL-6以及P-选择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治疗第14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hsCRP[(3.48±1.98)mg/L比(2.93±1.16)mg/L]、IL-6[(9.81±4.58)μg/L比(8.98±3.52)μg/L]、P-选择素[(9.56±4.67)ng/ml比(9.11±4.57)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5)。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标志物水平,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OX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ACS患者为实验组,以20例非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入院次日清晨、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7 d后血浆OX40L和hsCRP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浆OX40L、hsCRP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79±20.67)pg/mL vs.(12.95±5.46)pg/mL,P<0.01; (19.70±5.50)μg/mL vs.(1.29±0.59)μg/mL,P<0.01],且ACS患者血浆OX40L浓度和hsCRP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0.553,P=0.0001);经阿托伐他汀治疗7 d后,ACS患者血浆OX40L、hsCR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28±8.00)pg/mL vs.(32.79±20.67)pg/mL,P<0.01;(8.61±2.05)μg/mL眠(19.70±5.50)μg/mL,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使用可降低血浆OX40L、hsCRP浓度,从而降低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改善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依那普利(10mg,2次/d,n=34);实验组:常规组治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g/d,n=34);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hsCRP、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hsCRP、内皮素水平均降低[常规组:hsCRP(3.6±0.9)比(3.8±0.9)mg/L,内皮素(64.1±11.2)比(67.4±10.8)ng/L,均P<0.05;实验组:hsCRP(3.2±0.8)比(3.8±0.9)mg/L,内皮素(58.8±9.2)比(67.9±10.3)ng/L;均P<0.05],实验组hsCRP、内皮素水平较常规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前后hsCRP差值(0.6±1.0)比(0.2±0.5)mg/L,治疗前后内皮素差值(9.1±13.5)比(3.3±8.2)ng/L;P<0.05]。两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常规组(58.3±10.5)比(54.2±10.5),实验组(63.7±10.4)比(53.6±9.9)mmol/L,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差值(10.1±13.8)比(4.1±9.9)mmol/L;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内皮素水平,提高一氧化氮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最佳剂量。方法:86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40mg/d)和常规剂量组(20mg/d),每组4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达标率,及血清脂联素(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大剂量组TC、LDL-C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或<0.05);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TC、LDL-C达标率[TC:(23.3%比44.2%),LDL-C:(37.2%比60.5%),P均<0.05]均明显升高;APN水平[(8.47±1.73)mg/L比(12.96±2.15)mg/L]升高更显著,hsCRP水平[(6.23±1.26)mg/L比(4.07±1.54)mg/L]降低更显著(P均<0.01);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3.3%比7.0%,P=0.035)显著降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0mg/d为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混合型高血脂症患者189例,随机分为3组,即普伐他汀组(10mg/d,n=64)、非诺贝特组(200mg/d,n=63)、联合治疗组(普伐他汀10mg/d+非诺贝特200mg/d,n=62),治疗12周;12周时单药治疗血脂水平未全部达标者再随机分为3组,即联合治疗组、普伐他汀20mg治疗组及非诺贝特组,再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变化率、达标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12周时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下降的幅度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的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P值均<0.01);TC、LDL-C、TG3项全部达标率也高于单独用药组(P均<0.01)。(2)单独用药血脂参数未全部达标者(n=35)改为联合治疗组治疗12周后TC及LDL-C下降的幅度与普伐他汀20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降低TG及升高HDL-C幅度高于普伐他汀20mg组(P值均<0.01);联合治疗组与单用非诺贝特组比较,降低TC、LDL-C、TG及升高HDL-C的幅度高于非诺贝特组(P值<0.01或<0.05);联合用药组3项全部达标率为44%,而普伐他汀20mg组及非诺贝特组全部达标为21%、17%(P值均<0.01)。(3)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单独用药相比没有明显增加。结论小剂量普伐他汀(10mg/d)与非诺贝特(200mg/d)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较单独用药更有效、更全面地改善各项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剂量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混合型高血脂症患者189例,随机分为3组,即普伐他汀组(10 mg/d, n=64)、非诺贝特组(200 mg/d, n=63)、联合治疗组(普伐他汀10 mg/d 非诺贝特200 mg/d, n=62),治疗12周;12周时单药治疗血脂水平未全部达标者再随机分为3组,即联合治疗组、普伐他汀20 mg治疗组及非诺贝特组,再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变化率、达标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1)12周时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下降的幅度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的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P值均<0.01);TC、LDL-C、TG 3项全部达标率也高于单独用药组(P均<0.01).(2)单独用药血脂参数未全部达标者(n=35)改为联合治疗组治疗12周后TC及LDL-C下降的幅度与普伐他汀20 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降低TG及升高HDL-C幅度高于普伐他汀20 mg组(P值均<0.01);联合治疗组与单用非诺贝特组比较, 降低TC、LDL-C、TG及升高HDL-C的幅度高于非诺贝特组(P值<0.01或<0.05);联合用药组3项全部达标率为44%,而普伐他汀20 mg组及非诺贝特组全部达标为21%、17%(P值均<0.01).(3)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单独用药相比没有明显增加.结论 小剂量普伐他汀(10 mg/d)与非诺贝特(200 mg/d)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较单独用药更有效、更全面地改善各项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60例UAP患者服用血脂康前后血浆TNF-α及hsCRP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TNF-α、hsCRP水平为(23.34±6.32)ng/L、(2.27±0.4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85±5.17)ng/L和(1.98±0.41)μg/L(P<0.01),服用血脂康4周后UAP组血浆TNF-α及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脂康可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浆TNF-α及hsCRP水平,对改善UAP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γ的调节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ACS患者124例(ACS组)和同期住院体检人群35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ACS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10 mg/d)、大剂量组(40 mg/d),每组62例患者。入院第2日及阿托伐他汀干预1周时,常规检测患者血脂等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流式细胞技术及荧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均可见PPARγ蛋白表达,ACS组患者hsCRP水平(12.07±2.01 mg/L)较正常对照组(2.99±0.15 mg/L)明显增高(P0.01),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2.35±0.23)较正常对照组(5.93±0.54)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干预1周后,小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略有降低,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略升高,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下降幅度(-11.45±2.14)及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幅度(+3.38±0.12)均较小剂量组患者变化显著(P0.01)结论 ACS患者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ACS患者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分别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3例临床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20mg组(A组,56例)和40mg组(B组,57例),随访8周,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服药后4周、8周的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②B组累计心脏事件发生率较A组明显减少(P<0.05);③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40mg/d,能更有效地降脂,提高达标率,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ACS患者1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无降脂药)、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每组39人,疗程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治疗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hsCRP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血脂(除HDL-C外)、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hsCRP水平[(10.33±3.15) mg/L比(8.98±1.69) mg/L比(6.59±1.54) mg/L]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且强化瑞舒伐他汀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老年患者11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rag组(58例)和20mg组(59例),均为每晚服药一次,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3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3个月内所有不良反应,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服药后第1个月、3个月的TC、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3个月后与10mg组比较,20mg组下降水平TC[(4.07±1.03)mmol/L比(5.02±1.08)mmol/L]、LDL—C[(2.24±0.77)mmol/L比(3,03±1.07)mmol/L]、hsCRP[(27.90±1.90)mg/L比(36.00±3.80)mg/L]更显著(P均〈O.05);(2)20mg组累计MACE发生率较10mg组显著减少(5.1%比19.0%,P〈O.05);(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能更有效地降脂,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57例),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sCRP[(7.85±4.91)mg/L比(5.99±3.23)mg/L]、TC[(4.86±0.95)mmol/L比(4.39±0.81)mmol/L],LDL—C[(2.47±0.77)mmol/L比(2.12±0.68)mmol/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改良他汀序贯治疗对调脂及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较常规治疗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杏灵分散片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IL-6及hs-CRP表达及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6例,用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杏灵分散片组,常规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氯吡咯雷、阿托伐他汀等治疗,杏灵分散片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杏灵分散片1片,每日3次。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和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IL-6、hs-CRP、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杏灵分散片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TNF-α[(10.36±3.56)ng/L比(16.21±4.87)ng/L]、IL-6[(70.38±18.23)ng/L比(189.23±95.39)ng/L]及hs-CRP[(1.75±0.86)mg/L比(7.21±3.02)mg/L]的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降低(均为P<0.01)。杏灵分散片组患者TNF-α,IL-6及hs-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收缩功能(LVEF)有一定的改善。结论杏灵分散片能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TNF-α,IL-6及hs-CRP表达,并对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68例血脂正常ACS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4例,仅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3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后8周检测血浆BNP、hsCRP水平。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观察6个月,以住院或观察期间的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BNP[常规治疗组:(375.15±115.86)pg/ml比(145.65±70.12)pg/ml,辛伐他汀组:(376.38±116.15)pg/ml比(96.57±45.26)pg/ml]、hsCRP[常规治疗组:(30.21±2.76)mg/L比(5.20±1.75)mg/L,辛伐他汀组:(30.16±2.73)mg/L比(4.16±1.12)mg/L]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辛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指标下降更为显著(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1.7%比29.4%,P〈0.01)。结论: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血浆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血脂正常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ACEI制剂、钙拮抗剂等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血清炎性因子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臂指数和血脂等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hsCRP水平明显下降、踝臂指数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对于血脂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升高踝臂指数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水平,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高剂量两组各36例,在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上,低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一天,高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一天,服药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6水平,并监测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血清hs-CRP和IL-6水平都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血清hs-CRP和IL-6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尤其使用大剂量可明显减轻炎性反应,降低血脂水平,而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参数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共人选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20mg/d,18例);非诺贝特组(200mg/d,18例);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20rag/d+非诺贝特200mg/d,22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治疗后血清TC、LDL-C、TG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血清HDL—C水平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以联合治疗组最为明显(P均〈0.05)。和辛伐他汀组相比,非诺贝特组TC和L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TG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增高,CRP和ET水平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较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更显著(P均〈0.05),三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联合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治疗可以更全面地改善ACS患者的血脂异常,其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较单药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