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胸部肿瘤约占恶性肿瘤的35%~45%,放射治疗是胸部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作为胸部肿瘤放疗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和剂量限制因素,其发生率达5%~15%,一旦发生,通常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1].  相似文献   

2.
人体细胞中DNA损伤后会引起细胞一系列反应,主要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与修复、诱导细胞死亡等.肝癌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诱因同时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从而使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则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DNA损伤和修复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机体细胞内DNA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化学结构或编码特性的改变,如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异常代谢产物等都会导致DNA损伤,这种损伤若不能及时得到修复,就会影响机体正常活动,进而诱发一系列遗传疾病的产生。正常机体具有完善的DNA损伤修复机制,修复由各种原因导致的DNA损伤,其主要机制有两种:一种是损伤恢复( reversal of damage),即损伤直接被移除,使碱基恢复为原来状态;另一种是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是指切除损伤 DNA 后,再合成一段新的DNA来替代损伤DNA,切除修复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BER)、同源重组修复( ho-mo 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MMR)等多条途径,它们共同构成维持遗传信息稳定的保护机制,以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1]。  相似文献   

4.
DNA分子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基础,也是辐射损伤的重要靶分子。细胞受到照射,DNA分子将产生多种类型的损伤,包括碱基错配、修饰、脱嘌呤或脱嘧啶位点形成、DNA单链、双链断裂以及DNA蛋白质交联等。如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或发生错误修复。使损伤积累至一定程度就可导致疾病。然而,生物体内存在着DNA损伤修复系统,其中DNA损伤修复基因起着重要的作用。DNA损伤修复基因泛指那些编码产物在功能上参与DNA损伤识别和修复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包括DNA修复酶和参与DNA损伤识别及修复调节的一些元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细胞主要通过碱基切除修复(BER)、核酸切除修复(NER)、错配修复(MMR)和重组修复(RR)等方式来修复DNA损伤。当然,一种DNA损伤可以通过多种修复途径来修复。一种修复途径也可以参与多种DNA损伤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人着色性干皮病D组基因(XPD)是一种重要的DNA修复基因,其基因产物为哺乳动物基本转录因子Ⅱ的核心成分,参与了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和DNA核苷酸切除修复作用。XPD基因多态性参与了DNA修复过程,与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目前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及淋巴系统及皮肤及头颈部肿瘤等。研究XPD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相关性,阐明其对肿瘤易感性的影响,将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鼻咽癌群体中DNA修复基因与EB病毒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广东地区以广东话为主要语言的人群建立匹配的鼻咽癌病例和健康对照(病例/对照=755/755),收集其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外周血样并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和SNP基因型分型。利用决策森林方法,分析DNA修复通路104个基因中768个SNP位点和EB病毒在鼻咽癌中的交互作用。【结果】MDC1、ATM、GTF2H4、MLH1、RAD51L1、XPC、GTF2H1与EB病毒的交互作用达到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的显著性水准(0.05)。P 值分别为7.62×10-5 、8.20×10-5、8.55×10-5、1.60×10-4、1.80×10-4、2.20×10-4、和2.42×10-4;其鼻咽癌患病风险比OR (95%CI)分别为15.97(4.17-61.11)、11.32(7.22-25.45)、15.94(4.17-64.01)、5.38(4.88-6.74)、151.47(53.79-380.39)、40.92(15.09-112.67)和142.38(53.38-377.5)。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基因网络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EB病毒DNA复制过程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改变广东人群鼻咽癌的易感性。【结论】EB病毒与修复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是鼻咽癌的另一重要的易感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罗勇 《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11-412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移行细胞癌多见。人类大多数肿瘤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和职业性暴露某些致癌因素是已知的主要的膀胱癌危险因素,能造成DNA直接或间接的损伤。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和芳香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8.
DNA修复基因XRCC3 Thr241Met多态性在四川汉族人群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Thr241Met位点多态性在四川汉族人群的分布,并与其它种族比较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地区220例健康无血缘关系个体Thr241Me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共检测出两种基因型,Thr/Thr和Thr/Met,其频率分布为91.82%和8.18%,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其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比利时、法国、美国、芬兰人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中国南京人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3Thr241Met位点多态性分布在中国人群中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欧美人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多态性分布的种族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南京地区DNA修复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00975?rs11615?rs2228000?rs2228001?rs238406) 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乳腺癌病例和健康对照各350例?用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分析5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水平?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生?病理特点和相关激素受体(ER?PR?HER-2)水平的关系?结果: rs11615TC/TT和rs2228000TT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明显相关,且亚组分析提示rs1800975AA和GA基因型分别与绝经期乳腺癌?ER阴性乳腺癌发病相关?此外,rs2228000T等位基因与PR?乳腺癌HER-2阳性亚型相关,且rs11615与乳腺癌ER?PR阳性均相关?rs2228001与T3期乳腺癌?PR?HER-2阴性均相关?结论: rs2228000TT和rs11615TC/TT可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对于不同基因位点,肿瘤病理特点及ER?PR?HER-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或预防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联,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NER通路)及碱基切除修复通路(BER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对修复铂类药物引起的DNA损伤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几年关于NER通路及BER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生物体基因组不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威胁仍能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与机体不同类型的DNA修复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当DNA修复功能异常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受损的DNA进行修复时,基因组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挑战,从而导致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或者进展。因此,对DNA修复功能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治疗、延缓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联合pcDNA3.1(+)/Myc-HisA-hOGG1和pGL3promoter荧光质粒稳定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获得hOGG1基因高表达细胞株,并初步探讨转染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成功构建pcDNA3.1(+)/Myc-His A载体后,大量抽提阳性重组子并在Fu GENE6的介导下联合pGL3promoter荧光质粒转染A549细胞(转染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A549)和阴性对照组[PGL3+pcDNA3.1(+)/Myc-HisA转染的A549细胞]。生物荧光检测转染细胞hOGG1mRNA表达的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hOGG1蛋白表达水平。将3组细胞于不同高氧条件下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彗星试验比较各组细胞对抗损伤和修复能力的情况,同时测定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变化。结果转染细胞荧光素酶稳定表达,蛋白印迹检测转染组hOGG1蛋白明显高于两对照组细胞,提示hOGG1基因高表达细胞株建立成功。相同高氧条件下,转染组形态学变化明显减轻,彗星细胞率和olive tail moment明显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修复完成率高,修复时间缩短(P<0...  相似文献   

13.
陈诗梅  韦芳 《医学综述》2021,(11):2203-2208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综合征,可导致一系列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易累及心血管、神经、视网膜、肾等.长期高糖环境常引发细胞氧化应激及活性氧类(ROS)生成,导致细胞核DNA损伤.ROS引发DNA链断裂后,DNA修复酶过度激活,进一步引起细胞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等,加剧细胞代谢紊乱,引发糖尿病并发症.因此,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骨肉瘤组织中DNA损伤修复基因以及TS、β-tubulinⅢ多个化疗反应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谱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诊断明确的骨肉瘤患者组织蜡块,运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OGG1、BRCA1、RRM1、XRCC1、APE1、ERCC1以及TS、β-tubulinⅢ8种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OGG1、BRCA1、RRM1、XRCC1、APE1、ERCC1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94%、94%、84%、84%、74%,强阳性率为64%、76%、54%、72%、48%、2%,而TS仅有6例有弱阳性表达,β-tubulinⅢ无阳性表达.②阳性表达的基因中,仅APE1表达与骨肉瘤的组织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P<0.05).③等级相关分析,APE1和RRM1、APE1和OGG1、OGG1和BRCA1表达呈正相关(r=0.342、0.318、0.319,P<0.05),BRCA1和ERCC1表达呈负相关(r=-0.324,P<0.05);APE1和XRCC1、RRM1和XRCC1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406、0.677,P<0.01).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存在多种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强弱之间具有相关性,APE1的表达强弱与肺癌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Pol ζ(Rev3和Rev7)、Pol η、Pol ι、和Pol κ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利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85例原发脑胶质瘤病人和1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Rev1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为5.55±1.12,P<0.05);Rev3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5.46±1.35、5.13±1.53和6.14±1.10,均P<0.05);Rev7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5.88±0.82、5.41±1.43和5.56±0.96,均P<0.05);Pol η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5.97±1.15、5.83±1.03和6.34±1.01,均P<0.05);Pol ι基因在Ⅱ~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6.67±1.17、6.33±1.39和7.03±1.06,均P<0.05);Pol κ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为5.25±1.58,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Pol η、Pol ι和Pol κ的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表观遗传学主要是研究理化、生物等环境因素以及饮食习惯等对遗传因素的作用,并由这一作用引起DNA序列的遗传物质改变.鼻咽癌易受理化、生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基因遗传性肿瘤.现研究发现鼻咽癌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DNA修复基因、CHFR基因、ras相关基因、DLC-1基因等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在不同程度上与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菌素及胆汁酸等密切相关。上述因素会引起肝细胞中DNA的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反应,主要包括损伤信号转导以及DNA修复诱导的细胞凋亡。如果DNA损伤无法被正确修复并不断累积,可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最终引发肝癌。因此,受损DNA的累积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同样,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水平的提高也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一些抑制其修复水平的靶向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广州医学院学报》2008,36(3):64-64
生物谷报道:对染色体DNA断裂的已知最早的反应是组蛋白H2AX的磷酸化。现在,Ayoub等人识别出能够促进这一磷酸化步骤的染色质中的一个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DNA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在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组(B组),糖尿病模型+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组(C组)。C组采用链脲霉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STZ 72 h后,B组与C组大鼠均被施行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分别予以高脂饲料饲养;A组予以基础饲养,每周监测血糖水平及体质量变化。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8周,取大鼠主动脉进行老化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HE染色,并计算主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磷酸化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磷酸化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K2)、磷酸化P53、磷酸化组蛋白2A变异体(γ-H2AX)的表达。结果 术后2周,A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阴性,B组和C组大鼠老化SA-β-gal染色阳性区域较少且散在分布;HE染色示B组和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开始出现少量增生。术后4周,B组和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阳性;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主动脉内膜面积较A组和B组增加(P <0.05)。术后6周,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阳性且面积较B组增加;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壁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泡沫细胞聚集,管腔狭窄,与A组、B组相比,主动脉内中膜面积比增加(P <0.05)。术后8周,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染色阳性面积较B组增加;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腔明显狭窄,增生部分突入管腔,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较A组和B组增加(P <0.05);免疫组化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γ-H2AX、磷酸化ATM、磷酸化CHK2、磷酸化P53表达均呈阳性,上述蛋白在B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表达均呈弱阳性。结论 糖尿病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激活,DNA双链损伤加剧,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参与了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内存在多种修复DNA损伤的机制,核苷酸切除修复(NER)是最重要的DNA损伤修复系统,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C(XPC)是NER系统的重要成分,它与HHR23B形成复合物,参与DNA损伤识别和NER的启动,其基因突变可引起整个核苷酸切除通路的缺陷和着色性干皮病表型。因此对XP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与NER、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