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敏  李小峰 《护理学杂志》2013,28(18):37-38
目的 探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5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2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抢救.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有效救治时间、医疗争议发生数及患者家属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构建及应用,可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救治时间,提高患者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优化抢救过程中的急诊护理流程,分析取得的抢救效果。方法从2011~2012年这两年间入院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各抽取100例患者。2011年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我院在2012年优化了急诊的护理流程,所以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急诊护理程序,而观察组则采用的是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抢救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急诊球囊的扩张时间比对照组要短,观察组住院期间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要比对照组的低(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抢救时间缩短,使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01—2013-12急诊抢救并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56例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观察组),并与自2006-01—2008-12未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ICU恢复时间、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8.71±2.85)d;4例死亡,死亡率7.1%;其余52例随访4~24个月,骨折复位及愈合满意,ICU恢复时间2~7(4.05±1.65)d,住院时间17~36(19.66±4.33)d。对照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5.76±2.71)d;11例死亡,死亡率17.2%;其余53例ICU恢复时间5~14(8.01±2.71)d;住院时间19~41(25.98±7.46)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U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更长,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灵活运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为科学确定二期手术时机和方式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运用骨科损伤控制(DCO)理念治疗严重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DCO理念行外固定架固定/截肢治疗23例危重多发伤病员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以早期确定性治疗措施(ETC)治疗危重多发伤病员的四肢严重损伤21例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救治,死亡率少于对照组.结论 将DCO理念用于治疗伴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多发伤,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组)进行治疗的23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8~60(41.57±8.29)岁;NISS评分18~40(27.70±5.44)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早期确定性治疗技术(ETC组)的27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5(38.33±9.99)岁;NISS评分20~43(31.07±6.46)分。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ICU复苏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DCO组患者存活2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术后钉道感染)。ETC组患者存活25例,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术后钉道感染,1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DCO组的术中输血量、ICU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与ET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骨折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缩小ICU恢复时间,减少术中输血量,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时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时效的方法.方法 通过事前准备物品、周密安排人员、制订抢救应急预案、程序化的抢救流程、表格式的护理记录等方法,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分析比较护理方法 改进前(对照组)、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到手术时间、病死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合理的护理安排提高了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智慧护理系统在创伤护理一体化团队激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创伤中心抢救的严重创伤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同年7~12月抢救的严重创伤患者14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由创伤护理一体化团队实施护理,观察组结合智慧护理系统实施一体化团队创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内衔接时间、转运时间、监护室护理措...  相似文献   

8.
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时效性,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方法将166例严重创伤患者按照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97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救治,观察组根据不同疾病应用链式复苏护理流程救治。结果观察组10min内完成基础生命复苏率、确定性手术30min到达率、手术救治及总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将急救技术进行优化整合、规范救治程序,可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技术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中的治疗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严重多发伤(ISS评分平均34.2分)患者采取DCS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2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采用DCS技术后存活102例,死亡27例,死亡率20.93%(27/129)。死亡27例中,早期死于急性大出血11例,严重颅脑损伤5例,严重胸部损伤3例,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2例,晚期2例死于ARDS,4例死于MOF。结论将DSC技术合理使用在严重多发伤的抢救中,能增加患者的"生理潜能",纠正严重的内环境紊乱,使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相当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到急诊科就诊并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2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流程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3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急诊抢救护理.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救护理路径运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抢救,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效率、患者存活率,以及患者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