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致使位于其远端的椎动脉血流逆转,进而引起患侧上肢缺血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供血不足,称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1]。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成为治疗SSS的主要措施。2007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经介入治疗SSS3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86例行血管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锁骨下动脉闭塞11例,狭窄75例,狭窄程度均>70%。结果:86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无并发症发生。支架置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段血流通畅,椎动脉血流正向。术后患侧肱动脉即刻恢复搏动,与健侧压差<10 mmHg(1 mmHg=0.133 kPa)。72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24个月。2例死于恶性肿瘤,4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随访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及上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超声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血流通畅。结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腔内治疗微创、安全、成功率高,近期效果肯定,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动脉病变对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窃血程度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2年合并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0%)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椎动脉病变组,4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组患者的窃血类型、侧支循环及临床症状特征;以不合并椎动脉病变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为对照(113例,对照组),分析比较椎动脉病变与否对窃血程度及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影响。结果椎动脉病变组:无窃血14例,Ⅰ型4例,Ⅱ型17例,Ⅲ型7例;对照组:Ⅰ型2例,Ⅱ型13例,Ⅲ型98例,两组窃血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合并对侧椎动脉病变组有脑缺血症状患者占89.5%(17/19),对照组有脑缺血症状者占63.7%(72/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闭塞性病变可影响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窃血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对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在术前进行脑循环、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及Willis环检查,如右侧椎动脉血供良好,颈动脉、Willis环无狭窄则选择在腔内修复术中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观察颅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手术均获成功,28例术后未出现左上肢窃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2例出现了轻微的左上肢窃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无需手术干预.结论 在有意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前,必须注意潜在性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动脉的病变和变异,这样才可能保证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头痛以头顶胀痛为主。无心血管病史,颈部血管彩色Dopplar显示:右侧锁骨下动脉走行异常伴瘤样扩张,右侧椎动脉开口处受压,因同时伴有桡动脉脉搏细弱,手部无力而收入我科诊治。入院检查:右锁骨近端上方可闻及血管杂音,右桡动脉搏动减弱,患侧上肢血压为90/40mmHg,健侧为120/80mmHg。血管造影显示:右锁骨下动脉瘤,右侧椎动脉狭窄。诊断:右锁骨下动脉瘤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椎动脉与颈椎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的横突孔保护着椎动脉,但颈椎的的病损也可以危及椎动脉。随着颈椎外科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或内置物置入过程损伤椎动脉是椎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1~3],尤其在椎动脉有变异的情况下,损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腔内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椎动脉开口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是较常见的颅外供血血管阻塞性疾病,也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侧上肢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1,2])。我科曾成功应用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动脉硬化所致重度狭窄患者~([3]),2018年7月我  相似文献   

8.
对1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病人进行人工膨体血管腋-腋动脉解剖外转流术,利用人工膨体血管建立新的血管通路与健侧腋动脉相连.结果解决了锁骨下动脉供血不足及逆流情况.提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熟悉手术步骤,准确迅速传递手术器械,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可促进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较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变,患者常出现椎-基底动脉窃血,从而产生上肢缺血症状和脑缺血症状等,围手术期管理难度较大。此例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于全麻下行左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carotid subclavian bypass, CSB),手术麻醉平稳、顺利,患者治愈出院。总结...  相似文献   

10.
面-椎动脉吻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常采用椎动脉重建术治疗颅外段椎动脉闭塞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目前报道的术式,除枕-椎动脉吻合术外,有椎动脉移植术和颈动脉-椎动脉间血管搭桥术[3]。枕-椎动脉吻合术较为理想,但在二者间侧支吻合已经开放情况下不能应用;而动脉搭...  相似文献   

11.
椎管外臂丛的血供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臂丛的动脉来源、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取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一氧化铅微血管放射显影法观察臂丛动脉的区带状分布;(2)取10具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臂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 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及其前后股区域,该区以椎动脉及颈深动脉供血为主。Ⅱ区包括股与束的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分支及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量较多,平均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量平均为3.4支(1-6支)。结论 椎管外臂丛动脉可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每一动脉分支在进入臂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与神经伴行,升、降支之间的吻合方式以不改变口径的真性吻合为主。三个分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为一较少见的临床现象。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Doppler超声的进展使得对本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动脉腔内气囊成形(PTA)技术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症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 (CSA)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 ,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提高其确诊率 ,现就其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发病机理1 1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 ,分为四段 ,第 1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 ,其后方为C7横突、C7、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第 2段为C6横突孔上升至C2 横突孔下口 ,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 ,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 ,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 ;第 3段为C2 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阻断兔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后对脑部供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三组,即阻断左锁骨下动脉组,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组以及对照组,每组8只,本实验采用3-0丝线结扎法建立动物模型,8h后超声下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并同时造影观察脑侧支循环情况及对脑功能影响.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血流总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阻断两动脉后收缩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增快、血管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减小、血流量(blood flow velocity,BFV)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后则无明显差异,侧支循环开放通畅,脑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单纯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后对脑部血供及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证实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在临床应用中是切实可行的,而同时覆盖左颈总动脉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在覆盖前需行旁路手术,保证脑部血供.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为一较少见的临床现象。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Doppler超声的进展使得对本病的血液动力不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动脉腔内气囊成形(PTA)技术的出现为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症的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窃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椎动脉血流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64例采取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动脉硬化性锁骨下动脉窃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5例出现伤口血肿,8例术后出现神经受累症状,未出现伤口或人工血管感染病例.获随访的55例患者中,49例症状改善,其中术前椎动脉窃血为4级的患者有94.87% (37/39)血流改善;3级患者中,62.50% (5/8)血流改善;2例术前为2级的患者,未见血流改善.2例术后症状无改善,4例术后3~25个月再次出现头晕及患肢麻木,该6例患者中,5例血流改善.术后患者双上肢血压差平均恢复为10.22 mmHg,4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4例新发脑梗死.结论:对于锁骨下动脉窃血的患者,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椎动脉的血流,但椎动脉的血流改善与症状并不完全平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54例胸主动脉瘤及夹层患者的近端锚定区小于15mm,需处理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术在X线透视下进行,支架型血管通过输送系统携带到病变部位,根据病变特点对左锁骨下动脉采取一期完全覆盖(40例)、部分覆盖(3例)、完全覆盖后腔内重建(1例)、完全覆盖前外科重建(10例)等方法处理,观察治疗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脑循环评估。40例一期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0例腔内覆盖前行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2~4/5后再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应用腔内人造血管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未出现严重脑及上肢并发症。腔内修复术后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9/54)。一期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早期窃血综合征发生率20%(8/40),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3±24)mmHg(1mmHg=0.133kPa)。结论通过辅助腔内或腔外技术,可对短颈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病变进行有效的腔内修复术;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根据椎基底动脉、Willis环及双侧颈动脉状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其中男783例,女897例;年龄22~70岁,平均52.8岁,所有病例经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加快或减慢.结果: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V1-V4段有3 360支血管被检测,血管异常支数有2 778支,其中V1段有829支,V2段有421支,V3段有328支,V4段有1 190支.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痉挛(232支)、椎动脉血管缺如(37支)、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31支)、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4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3段存在4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可以以3D-CTA检查结果来判断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锁骨下动脉近端至椎动脉起始部之间的管腔发生部分或全部检塞之后,使脑循环血液产生虹吸逆流。同侧椎动脉血液逆流,注入低压的远侧锁骨下动脉,产生脑和上肢缺血的一些临床表现。对于此种锁骨下动脉近端病变造成周围动脉缺血的现象,已由 Contoni 在1960年首次加以描述。1961年 Reivich 等将此种病理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作了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发育不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MRA影像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月,42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男30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53岁,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本组42例中35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正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右侧平均3.8mm,7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2例,右侧5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维,狭窄,内径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椎动脉的1/3-1/4,7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非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育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