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测定甘遂与醋甘遂饮片中3种二萜类成分。方法 采用HPLC法,分别在235 nm和268 nm测定了甘遂和醋甘遂饮片中甘遂大戟萜酯C、3-O-苯甲酰基-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和3-O-(2′E, 4′Z-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结果 甘遂大戟萜酯C、3-O-苯甲酰基-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和3-O-(2′E, 4′Z-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的进样量分别在1.636~0.052 μg (r=0.999 8),1.458~0.046 μg (r=0.999 6)和1.782~0.056 μg (r=0.999 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6%(RSD=2.71%)、99.21%(RSD=2.88%)、96.44%(RSD=2.78%)。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甘遂与醋甘遂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甘遂炮制前后量变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甘遂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并对变化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比较生、醋炒和醋煮甘遂的HPLC—ELSD指纹图谱,对变化明显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甘遂炮制后,大部分成分含量下降,个别成分含量升高,不同成分间的含量比例发生了变化,成分的种类没有变化。分离得到含量下降的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巨大戟二萜醇、大戟二烯醇和β-谷甾醇3个成分。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解释甘遂炮制减毒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藏药大果大戟Euphorbia wallichii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常规硅胶柱色谱分离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纯化,采用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包括IR,HRESIMS,HRSIMS,1D和2D 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青海产大果大戟根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lanosterol,)、巨大戟二萜-20-肉豆蔻酸酯(ingenol-20-myristinate,)、巨大戟二萜-3-肉豆蔻酸酯(ingenol-3-myristinate,)、没食子酸(gallic acid,)、1-O-α-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3,7-二甲基-2-烯-7-羟基-辛醇(1-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3,7-dimethyl-oct-2-en-7-ol,)、1-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1-O-galloyl-β-D-glucose,)。结论巨大戟烷型二萜酯类化合物和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单萜二糖苷类化合物系首次在该属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公藤属植物昆明山海棠的免疫抑制活性成分。方法运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昆明山海棠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各种有机波谱法鉴定化学单体结构,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进行化学成分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6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雷酚萜酸(triptobenzene H,Ⅰ)、雷藤二萜醌A(triptoquinone A,Ⅱ)、雷藤二萜醌B(triptoquinone B,Ⅲ)、雷藤二萜醌H(triptoquinone H,Ⅳ)、雷酚萜醇(triptonediol,Ⅴ)、雷酚萜(triptonoterp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Ⅵ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甘遂Euphorbia kansui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cynandione A(1)、5-羟甲基-糠醛(2)、东莨菪亭(3)、阿魏酸二十八烷醇酯(4)、β-谷甾醇-3-O-6-硬脂酰葡萄糖苷(5)、大戟醇(6)、β-谷甾醇(7)、3-O-benzoyl-13-O-dodecanoylingenol(8)、20-O-(2, 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oylingenol(9)、3-O-(2, 3-dimethylbutanoyl)-13-dodecanoylingenol(10)、3-O-(2′E, 4′Zdecadienoyl) ingenol(11)。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大戟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甘遂中分离得到。利用多种2D-NMR首次对化合物8~11的全部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绵马贯众中活性成分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缓冲硅胶层析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绵马贯众根茎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到9个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现报道已鉴定的前3个化合物。分别为白绵马素AA(Ⅰ),白绵马素AP(Ⅱ),白绵马素PP(Ⅲ)。结论: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单体,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首次报道了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Ⅲ碳氢NMR数据、化合物Ⅰ的碳谱数据,并利用多种2DNMR技术对这3个化合物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不同的层析技术进行分离,用IR,MS,^1HNMR,^13CNMR和2D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升麻醇(1),24-表-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Ⅱ),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Ⅲ),25-O-乙酰基-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Ⅳ),3-aradinosyl-24-O-acetylhydroshengmanol 15-glucoside (Ⅴ);异阿魏酸(Ⅵ),(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Ⅶ)、蔗糖(Ⅷ),β-谷甾醇(Ⅸ)和豆甾醇葡萄糖苷(Ⅹ)。结论:化合物Ⅱ,Ⅲ,Ⅳ和Ⅹ为首次从兴安升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的种子千金子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千金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结构类型多样的22个化合物,分别是大戟因子L1[euphobia L1,3-O-苯乙酰基-5,15-O-二乙酰基-6(17)-环氧续随子醇,1]、3,7-O-二苯甲酰基-5,15-O-二乙酰基-7-羟基续随子醇(2)、3-O-苯甲酰基-5,15-O-二乙酰基续随子醇(3)、3-O-十六碳酰基巨大戟醇(4)、20-O-十六碳酰基巨大戟醇(5)、3-O-肉桂酰基-15,17-O-二乙酰基-17-羟基交京大戟醇(6)、3-O-苯甲酰基-5,15,17-O-三乙酰基-17-羟基异续随子醇(7)、3-O-烟酰基-5,15-O-二乙酰基续随子醇(8)、3-O-苯甲酰基-5,15-O-二乙酰基-7-O-烟酰基-7-羟基续随子醇(9)、巨大戟醇(10)、续随子醇(11)、七叶树内酯(12)、β-谷甾醇(13)、棕榈酸(14)、1,2,3-三羟基苯(15)、2,3二羟丙基十九碳酸酯(16)、2,3-二羟丙基-9-烯-十八碳酸酯(17)、2,3,4-三羟基丁基-十五碳-3-烯碳酸酯(18)、金色酰胺醇脂(19)、苯甲酸(20)、对羟基苯甲酸(21)、油酸(22)。结论 其中化合物10、11、14~19是首次从千金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是其主要二萜成分。  相似文献   

9.
大戟二萜醇酯是大戟属植物中广泛含有的成分,对E.biglandulosa的浆汁具有刺激皮肤和毒鱼的作用来说,尤为相关。从该植物中分得三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新成分,经纯品和化学降解产物的IR,NMR和MS解析,推定为13,20-O-二乙酰-12-O-(顺,反)-2.4-辛二烯酰-4-脱氧大戟二萜醇(Ⅰ),20-O-乙酰-12-O(顺,反)-2.4辛二烯酰-13-C-丙酰-4-脱氧大戟二萜醇(Ⅱ),20-O-乙酰-13-O-异丁酰-12-O-(顺,反)-2.4-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海南少花斑鸠菊Vernonia chun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丙酸酯(Ⅰ)、羽扇豆醇(Ⅱ)、齐墩果酸(Ⅲ)、胡萝卜苷(Ⅳ).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羽扇豆醇丙酸酯(lupenyl propionate),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自真菌室建立以来,20年间皮肤真菌培养共693株。其中以红色毛发癣菌为绝对多数(占61.1%),其次为断癣毛发癣菌(占16%),絮状表皮癣菌(占5.4%),许兰氏毛发癣菌及其变种各检出27株。与1940年前本地区检菌成绩比较稍有差异。皮肤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头部白癣以铁锈色毛发癣菌。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均以红色毛发癣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生理适应与防卫能力进行性下降,对有害因子易伤性增加,导致多种老年病的发生。因此,免疫系统功能与衰老的关系问题,已是现代老年病学和免疫学进行多方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近两年多来对老年人免疫功能变化做了临床观察检测与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n=7。其核型分为 A、B、C 三组。A 组,1—2号染色体,1号为亚端着丝粒,2号为亚端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B 组,3—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C 组,6—7号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A 组第2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内酯环完整性对其抑临床常见浅部真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配制pH=4和pH=9的蛇床子素溶液,以K-B法比较其对须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在pH=4和pH=9时对三种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对比分别为32mm∶22mm(P〈0.01)、35mm∶37mm(P〉0.05)和31mm∶29mm(P〉0.05)。结论:蛇床子素内酯环开环前对三种真菌均表现出较好抑菌活性,开环后对须毛癣菌抑菌活性消失,但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CD分子检测并了解其变化。方法 用荧光单抗CD19^ 、CD4^ 、CD8^ /CD28^ 对B细胞和T细胞亚群进行标记和记数。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相比,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二者间无差异。结论 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危重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外,另须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雷公藤属3种植物(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和黑蔓)不同群体和个体中雷公藤甲素(tripto lide),为评价雷公藤药材质量和寻找雷公藤的优质种质奠定基础。方法建立雷公藤甲素HPLC测定方法,并测定了全国主要分布区25个群体91个个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雷公藤甲素。结果黑蔓的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很低;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种间的雷公藤甲素差异不明显,个体质量分数木质部为1.0×10-6~5.83×10-5;韧皮部为2.3×10-6~1.030×1-0 4。结论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不同个体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约50倍,不同居群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0多倍,不同来源的药材质量差异极大,严重影响用药的安全性;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高的居群位于浙江西南部和中部、湖南新宁、贵州雷山和安徽黄山;湖南新宁、贵州雷山和浙江江山居群中有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极高的个体,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寻找质量分数高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免法检测了29例生育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女性患者血浆雌二醇(E_2)、睾酮(T)水平,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随机检测了其中22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1.ITP患者组E_2水平明显升高,T水平无差异.E_2/T比值明显增高。2.患者组总T细胞无差异,但T辅助细胞(T_h)降低.T抑制细胞(T_s)增高.T_h/T_s比值下降。3.患者组E_2/T与T_h/T_s呈负相关关系.E_2与T_3呈正相关关系。表明:ITP女性患者生育期存在性激素紊乱和细胞免疫异常,且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辽吉侧金盏花是在毛莨科中新发现的一个品种,从其根中分离出一种强心甙,根据紫外红外、氢核磁共振和电子轰击质谱等光谱分析以及化学性质,确定为索马林。另外,在该植物中,还得到少量的加拿大麻甙和铃兰毒甙以及较多的蔗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实验感染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分类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感染鼠白细胞总数从感染初期就开始升高,到观察后期(3~60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第3天可见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峰,从第7天开始下降,35天降至最低,而淋巴细胞的变化恰与中性粒细胞相反。在整个观察期间,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最为显著,从感染第7天开始增加,到感染21日达最高峰,其绝对数相当于对照组的10倍,至60日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核细胞于感染后14日开始显著升高,到感染后期仍高于对照组。本文对这些变化的可能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河套大黄非蒽醌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套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8个非蒽醌类成分。经化学和波谱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Ⅱ)、没食子酸(gallicacid,Ⅲ)、3-(3’,5’-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5-羟基-△5-α-吡喃酮[3-(3’,5’-dihydroxyl-trans-cinnamoyl)-5-hydroxyl-△5’-α-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Ⅷ)。其中Ⅳ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素(rheumin)。Ⅰ、Ⅲ、Ⅴ、Ⅵ和Ⅷ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