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 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 nm和432 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水平.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 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 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 Hg,P<0.01;SHR组Ang 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 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 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 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校正QT离散度(QTcd)改变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雅施达)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双盲法将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安慰剂组26例,分别给予培哚普利及安慰剂口服治疗6周,并对治疗前后的QTc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醛固酮(Al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I)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的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升高,LVEF下降.经培哚普利治疗后,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下降,LVEF改善.QTcd与AngⅡ、Ald及WMI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418,P<0.01;r=0.215,P<0.05;r=0.487,P<0.01),QTcd与LVEF存在负相关(r=-0.372,P<0.01).结论 老年AMI患者QTcd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改善QTcd,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Ibesartan)与培哚普利(Perindopril)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102例CHF病人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52):口服厄贝沙坦每天75 mg,培哚普利,每日4 mg;B组(n=50):口服培哚普利每日4 mg.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 分级)评估,行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均有显著改善(P<0.05).LVEDV、LVESV、EF、FS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CHF优于单用培哚普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内酯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60例老年DCM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为螺内酯联合培哚普利,加基础用药(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对照组为培哚普利加基础用药。治疗10周后复查两组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清钾、镁和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4h室性早搏(VA)数均有减少(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显著增加(P〈0.05)。两组均未发现高血钾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在老年DCM心力衰竭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较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β-阻滞剂(BB)卡维地洛逆转左室肥大(LVH),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干预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紧张素(Ang Ⅱ)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 15周龄雄性SHR尾动脉测压,随机分三组未治疗组(n=7)、培哚普利组(n=6)、卡维地洛组(n=7).药物溶于蒸馏水以灌胃法给予,培哚普利8 mg/kg*-1、卡维地洛4 mg/kg*-1,疗程6周,未治疗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5周龄雄性WKY大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n=8).实验结束断头处死,取血、分离左心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放射免疫(HPLC-RIA)分析技术和RI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和BNP(B型利钠肽)浓度.结果 (1)经6周治疗后SHR血压和左心室/体重比值较未治疗组有显著下降(P<0.05);(2)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但能明显升高血浆Ang Ⅱ水平(P<0.05);(3)卡维地洛显著降低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4)无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都能使血浆和心肌组织的BNP水平降低(P<0.05).结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逆转LVH与其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相一致,BNP可看作是Ang Ⅱ的天然拮抗物,随LVH逆转而下降,BNP下降反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合用培哚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0例AM 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厄贝沙坦及培哚普利,对照组仅加用培哚普利,在第3、6个月时分别采用超声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室壁运动指数(WMSI)、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LVESVI、WMSI均减少,LVEF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厄贝沙坦合用培哚普利能更有效地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基质重构的干预作用。  方法 :缩窄大鼠腹主动脉复制高血压模型 ,随机分成高血压组 (H组 ) ,安体舒通干预组 (A组 )、培哚普利干预组 (P组 )、培哚普利 安体舒通干预组 (PA组 )以及对照组 (C组 )。  结果 :与 C组比较 ,术后 2月 H组收缩期左心室压力下降速率 (- dp/ dt)显著降低 ;左心室重量、心肌血管紧张素 和醛固酮含量显著增高 ;H组、P组、A组 3组心肌 型胶原与 型胶原比值 ( / )均显著高于 C组 ,而 PA组 / 显著低于 P组和 A组。 / 与左心室 - dp/ dt显著相关。各药物干预组间血清钾、肌酐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培哚普利和安体舒通联用能同时抑制血管紧张素 及醛固酮 ,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重构的作用优于单用其中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对肾小球足细胞的影响及厄贝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 56只Wistar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死亡9只,其余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11)、30 mg/(kg·d)肼屈嗪干预组(n=9)、25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n=9)、5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n=9)、20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n=9),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7).于造模后第4周开始予肼屈嗪、厄贝沙坦干预,第12周观察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ACE2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小球WT1表达情况,Image.Pro Plus 6.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足细胞密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UAER低于糖尿病组和药物干预组[包括肼屈嗪干预组、25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5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20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P<0.001);药物干预组UAER低于糖尿病组(P<0.001);所有厄贝沙坦干预组UAER较肼屈嗪干预组显著降低(P <0.05);5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20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UAER较25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明显降低(P<0.001).肾组织ACE2表达与肾小球足细胞密度呈正相关(r=0.381,P<0.001),糖尿病组ACE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所有厄贝沙坦干预组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肼屈嗪干预组(P <0.001),厄贝沙坦干预组、肼屈嗪干预组足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 <0.001);20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高于肼屈嗪干预组、25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50 mg/(kg·d)厄贝沙坦干预组、糖尿病组.结论 肾组织ACE2减少可导致足细胞密度降低,进而引起肾脏损害;而厄贝沙坦可上调肾组织ACE2的表达,增加足细胞密度,发挥降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转换酶抑制剂 (ACEI)培哚普利和β -阻滞剂 (BB)卡维地洛逆转左室肥大 (LVH) ,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干预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血管紧张素 (AngⅡ )和B型利钠肽 (BNP)水平改变的意义。 方法  15周龄雄性SHR尾动脉测压 ,随机分三组 :未治疗组 (n =7)、培哚普利组 (n =6 )、卡维地洛组 (n =7)。药物溶于蒸馏水以灌胃法给予 ,培哚普利 8mg/kg·-1、卡维地洛 4mg/kg·-1,疗程 6周 ,未治疗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 15周龄雄性WKY大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 (n =8)。实验结束断头处死 ,取血、分离左心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放射免疫 (HPLC RIA)分析技术和RI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和BNP(B型利钠肽 )浓度。 结果  (1)经 6周治疗后SHR血压和左心室/体重比值较未治疗组有显著下降 (P <0 0 5 ) ;(2 )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ngⅡ水平 (P <0 0 5 ) ,但能明显升高血浆AngⅡ水平 (P <0 0 5 ) ;(3)卡维地洛显著降低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水平 (P <0 0 5 ) ;(4)无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都能使血浆和心肌组织的BNP水平降低 (P <0 0 5 )。结论 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逆转LVH与其降低心肌组织AngⅡ相一致 ,BNP可看作是AngⅡ的天然拮抗物 ,随LVH逆转而下降 ,BNP下降反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 (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 ,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 ;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 ,LVEF增加明显 ,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结论 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 ,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了解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2K1C高血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培哚普利组;低剂量培哚普利组。给药8周后,计算心重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ACE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ACE2表达。结果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治疗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P<0.01);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经培哚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大鼠ACE2表达明显高于2K1C高血压组(P<0.05)。高剂量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降低较缬沙坦组明显(P<0.01)。2K1C高血压大鼠心重指数明显高于各给药组(P<0.01)。结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组织中ACE2表达降低,培哚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螺内酯、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8例扩张型心肌病按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联合治疗组(培哚普利、螺内酯、美托洛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两组HR、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三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培哚普利、螺内酯、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轻、中度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大鼠.A组为正常对照组;B,C组为肝纤维化模型组;D,E组为培哚普利治疗组.B,C,D和E组大鼠均给四氯化碳8 wk诱导肝纤维化;D,E组大鼠分别于4,8 wk予以培哚普利灌胃治疗.A,B,D组大鼠于8 wk处死,C,E组大鼠于12 wk处死.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TGFβ1与TGFRⅡmR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mad3及Smad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HE染色及电镜测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RT-PCR显示经培哚普利治疗大鼠肝内TGFβ1与TGFRⅡmRNA(P<0.05或P<0.01),以及Smad3表达明显降低;而Smad7的表达增加,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Smad7则主要在肝细胞质表达.大鼠肝组织TGFβ1与TGFRⅡmRNA,Smad3与Smad7在D组与E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上述物质在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哚普利治疗后,大鼠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纤维间隔明显变薄,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善.结论:培哚普利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内TGFβ1与TGFRⅡmRNA及Smad3表达,促进Smad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6 4例CHF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4例给予伊贝沙坦 15 0mg/d ,培哚普利 4mg/d ;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 4mg/d及安慰剂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类同 ,疗程 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 ,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8.2 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0 0 % ;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 (LVEF)、每搏量、心脏指数 (CI)、6min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1) ,治疗组LVEF、CI及 6min步行距离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CHF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5.
伊贝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对AngⅡ和BN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76例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伊贝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伊贝沙坦75~300mg/d,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心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分级,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伊贝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心胸比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5、<0.01),LVEF明显增加(P<0.0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伊贝沙坦治疗重症CHF疗效较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nm和432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Hg,P<0.01;SHR组Ang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影响。方法:测定健康对照者38例和CHF患者83例治疗前、后TNFα、IL6和AngII浓度。CHF患者83例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n=43)和培哚普利组(n=36),4例不能耐受而退出。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组血清TNFα、IL6和血浆AngII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TNFα、IL6水平与CHF的原发病无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r=-0.56,r=-0.60,P<0.01),伊贝沙坦组、培哚普利组治疗8周后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伊贝沙坦降低IL6较培哚普利显著(P<0.05),LVEF显著提高(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IL6、AngII水平显著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伊贝沙坦及培哚普利具有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及改善LVEF的作用。伊贝沙坦降低IL6较培哚普利显著,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对原发性高血压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测定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3例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将4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厄贝沙坦组22例,150 mg/d口服;培哚普利组26例4 mg/d口服,治疗后6周测Fbg、D-D、AT-Ⅲ.结果高血压组治疗前Fbg、D-D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T-Ⅲ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后2组Fbg、D-D均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AT-Ⅲ均升高(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19.
王军建  王列  苏宇飞  文君  陈镜 《山东医药》2013,53(35):26-28,I0003,I0004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尾静脉一次注射盐酸阿霉素7 mg/kg,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注射阿霉素1周后尿蛋白定量> 100 mg/24 h即算建模成功.将建模成功的26只大鼠随机分为肾病模型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各13只.培哚普利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0.5 mg/(kg·d)灌胃,共6周.对照组和肾病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nephrin和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肾病模型组及培哚普利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肾小球TGF-β1表达均升高(P<0.05),但培哚普利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肾病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肾病模型组及培哚普利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肾小球nephrin表达降低(P<0.05),但培哚普利治疗组上述指标高于肾病模型组(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nephrin的表达,抑制TGF-β1的表达,减少尿蛋白排泄,并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观察厄贝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并研究其对心肌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胰酶消化,差数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前者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厄贝沙坦进行干预;厄贝沙坦进行干预30 min后,加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心肌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测量细胞大小,测定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作为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心肌细胞c-fos mRNA的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 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直径增大(29.2±3.1)μm,高于对照组(18.9±1.3)μm(P<0.05);厄贝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肌细胞直径增大(20.3±2.1比29.2±3.1)μm(P<0.05).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 h后,心肌细胞合成速率血管紧张素Ⅱ组(1 951±141)较对照组(1 123±121)计数/min·孔明显增加(P<0.01),厄贝沙坦对正常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没有影响(1 217±105)计数/min·孔,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心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1 145±142)计数/min·孔(P<0.01).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30 min后,心肌细胞c-fos mRNA表达明显增加(0.921±0.104,P<0.01),预先加入厄贝沙坦作用30 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0.336±0.052,P<0.01).结论厄贝沙坦可以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厄贝沙坦抑制了心肌细胞c-fos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