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叶及其炮制品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炮制对艾叶挥发油的影响。方法:测定艾叶、艾叶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物理常数(比重、折光率、旋光度),对成分进行薄层分析。结果:炮制后挥发油含量皆减少;物理常数不一;生艾叶与醋艾叶成分相似,艾叶炭与醋艾叶炭成分相似。结论:炮制可减弱艾叶的辛散之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马蓝及其混淆品的理化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有将菊科植物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 Fisch.(常效琳鉴定)之叶作艾叶入药,其气味与艾叶不同,也不是中国药典收载之品  相似文献   

3.
山东艾叶与野艾叶的挥发油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承军 《中草药》2001,32(6):500-501
艾叶系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之功效。艾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艾叶是山东的道地药材。由于艾叶的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临床用量又不是很大,长期以来,关于艾叶的研究报道为数很少。另外,有的地区以野艾A.lavandulaefolia DC.叶作艾叶人药,《中药大辞典》中也有“…其叶(野艾叶)亦可作艾叶用”的记载。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采集药材,对正品艾叶与野艾叶进行比较分析,以艾叶的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为指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a argyi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艾叶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和黄酮等多种成分。相比于艾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对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艾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艾叶非挥发性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艾叶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40之上,所建立的艾叶指纹图谱专属性强,可用于艾叶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艾叶及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7种指标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基于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艾叶和野艾叶药材进行了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艾叶与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所建立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正品艾叶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韩冠先 《新中医》1991,23(2):55-56
艾叶,《新修本草》言其“味苦,微温,无毒。”《药性赋》谓其“止崩漏安胎而医痢红。”验之临床,艾叶不唯有止血、治痢之功,且止咳平喘、活血解毒、止痛止泻之效亦属卓著。今择数案,以彰其用。  相似文献   

6.
艾叶是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历代许多医家的专著中,都有有关艾叶的记载。本品在《诗经》中被称为“艾”,而“艾叶”之名,则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古往今来,很多医书都对艾叶的药性、生药外形、功效主治及植物形态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描述,但对其药材粉末、组织特征、理化特性与其同属植物的区别要点、药理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尤其  相似文献   

7.
艾叶在民间的外用治验张秀全孙永金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医院276002艾叶为菊科艾属植物ArtemisiaargyiLevletVant.为常用草药。味苦、辛,性温。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艾叶含有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敏作用[1]。笔者...  相似文献   

8.
张溯  段渠  李俊仪 《河南中医》2012,32(4):480-481
黄褐斑多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艾叶性味辛温,恰入肝脾肾三经,故用艾叶作为灸治材料;神阙穴为元气归藏之根,盐入肾,能起温阳补肾之功;隔盐灸神阙穴可温阳益气,使气血上荣于面,从而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天津中医药》1993,(5):24-25
一、艾叶生姜煮鸡蛋:鸡蛋两个,艾叶10克,生姜15克,加水适量煎煮.鸡蛋煮熟后,去壳取蛋,放人再煮,煲好后饮汁吃蛋.具有补虚养血,温经止痛之功.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经量多,痛经等.  相似文献   

10.
拜读《艾叶》,令人耳目一新 ,此书既属学术之作 ,又属实用之品。无论“阳春白雪”,也无论“下里巴人”,皆能欣然接受 ,爱不释手 ,实为难得之作。难 ,就难在创新。反复读过 ,心头一片清凉 ,喜不自胜也。爰撰此文 ,以抒学习心得。《艾叶》一书 ,为单味药物之专著 ,全书共 2 4.8万字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 1999-0 9出版 ,第 1次印书 5 0 0 0册。书前有国内外权威学者的题字和序。谢宗万题词 :“研究道地药材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开发 ,意义深远。”难波恒雄 :“蕲州艾叶 ,蓬之精英 ,生寒熟温 ,阴中之阳 ,生于田野 ,端午节临 ,仅采悬户 ,辟疫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叶制剂发展概况。方法:搜集文献所记载的有关艾叶从古至今的所有制剂类型。结果:艾叶制剂类型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且在艾叶油制剂和保健品方面均有新发展。结论:随着艾叶新剂型的开发研究,对艾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工栽培艾叶技术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2.
艾叶巧治病     
艾叶味苦、辛,性温,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解毒杀虫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艾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可治疗下列多种疾病:寻常疣这是一种呈豌豆大的半圆形或多角形疣状物,略硬,顶端常分裂呈菜花蕊状或刺状。取鲜艾叶少量,搽试患处,每天数次,至疣状物自行消失为止,一般需治疗3~12天。习惯性流产取鲜艾叶15克,放入沙锅内加水300毫升煮沸,放入带壳鸡蛋2个,改用小火煎10分钟左右,剥去壳再煎5分钟即成。每天食鸡蛋2个,饮汤10毫升为引,连服1~2周,可用于习惯性流产后身体虚弱者,有补…  相似文献   

13.
艾叶炮制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叶主要成分挥发油、鞣质以及促小白鼠血液凝固等药理作用为指标,对艾叶不同炮制品进行化学实验和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加强;焖煅艾叶炭质量较好。建议艾叶炮制可采用焖煅法制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艾叶与艾叶炭对虚寒证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昆明种雄性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断尾法及毛细管法分别测定艾叶和艾叶炭对小鼠虚寒性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叶炭能缩短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叶能缩短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叶组与艾叶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叶炭对虚寒性出血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艾叶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但止血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艾叶炮制品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艾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曾有报道,为了进一步阐明艾叶对凝血系统的药理作用,我们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共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中医治疗女病的总体原则是:调气血、和脾胃、疏肝气、补肾气。艾草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能够温散寒邪、调理气血、益气举陷,而且毒副作用甚微,拥有治疗女病的良好功效。  相似文献   

17.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蒿,性味:苦、辛,温,人脾、肝、肾经。具有温经上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止漏安胎、燥湿止痒等功效。艾叶可制成艾条,用来对机体进行灸治。《本草纲目》:艾草味苦,气微温,阴中求阳之最,主灸治百病。灸法是艾叶应用的一大主要方面,艾灸的临床应用更是广泛,本文就近年对艾叶艾灸的临床研究、古今民间应用等状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甜甜  周倩  吴晓文  孙立立 《中成药》2012,34(9):1763-1767
目的优选醋艾叶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外观性状和总黄酮含有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醋艾叶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醋艾叶最佳炮制工艺为取净艾叶适量,加入15%的醋(每100 g艾叶加醋15 g),加入前与适量水混匀,淋入净艾叶中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220℃(锅底温度)炒制28 min。结论确定的醋艾叶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制备出优质稳定的醋艾叶饮片,并可达到降低毒性的炮制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艾叶为菊科草本植物艾蒿的干燥叶片。本品芳香,辛散苦燥,生温熟热,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之功,适用于虚寒性的出血及腹痛等证。目前对艾叶一般都是采用炒炭的传统方法炮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用此方法炮制存在不少的缺点:如操作过程中产生烟雾较大,浓烟呛人,而且不易掌握好火候,部分药物容易灰(炭)化,损失比较大。对此我们进行了改进,将艾叶炒炭方法改用焖煅法。  相似文献   

20.
艾灸过敏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祯钰  安静 《中国针灸》2005,25(12):899-899
艾灸是针灸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材料为艾叶制成的艾绒.艾叶性温而气味芳香、易燃,作为灸材可温通经络、祛除寒湿、回阳救逆.明·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充分说明了灸法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但是诸多的书籍中,在灸法的注意事项中均未提及艾灸有过敏现象,而对艾灸过敏者也鲜有报道.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见到1例艾灸过敏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