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对21例重型颅脑创伤采用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法对术后颅内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术后颅内压正常(〈2.0kPa)4例,轻度增高(2.0—2.7kPa)5例,中度增高(〉2.7—5.5kPa)6例,重度增高(〉5.5kPa)6例,死亡5例。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对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颅脑创伤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均采用脑室内测压法,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对30例颅脑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记录ICP值,同时注意格拉斯哥评分变化。结果术后颅内压正常4例,轻度增高7例,中度增高10例,重度增高9例,全部患者中有3例死亡,均见于ICP重度增高者。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术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同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来本院就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开颅术治疗+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治疗。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随访3个月,研究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及GCS评分。结果实验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5;且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第10天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第5天及第10天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0天及术后3个月的GCS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采取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GCS评分,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护法,对40例开颅术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6个月后对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颅内压正常6例;轻度增高10例;中度增高18 例;重度增高6 例;全部患者中有4 例死亡.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6例,4~5分:34例.结论 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其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38例患者为A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40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好于B组。两组在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经临床GCS评分及影像学诊断确诊,术前双侧瞳孔散大19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9例,此9例均术中发生脑膨出,颅内压增高,行CT复查对侧血肿4例,弥漫性脑肿胀5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 h内行急诊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术后联合亚低温治疗,并采取脑外伤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取得如下治疗效果:康复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4例,死亡率14.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形成的患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及早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围手术期亚低温可显著降低颅内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91例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均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有无行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分为A、B两组,比较术后颅内压的变化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组术后颅内压均在同一水平,在行亚低温治疗后,A组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颅内压明显较治疗前降低,B组在术后48小时、72小时颅内压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24小时、72小时的颅内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治疗有效率为42.9%,明显高于对照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有效的方式,术后给予脑局部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12—2018-12间在中牟县人民医院接受标准外伤大骨辨开颅术的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恢复良好14例,中残17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可充分暴露术野、迅速止血及控制颅内压、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展开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将两组的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7、14天的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其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以手术、脱水治疗、吸氧等基础治疗35例为对照组;另35例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为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入院时、治疗第1、3、5、7天颅内动态压变化;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第1、3、5、7天颅内压与入院时比较,然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54.3%明显高于对照组28.6%,而死亡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31.4%,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利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开颅手术治疗的1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半月内是否出现创伤性脑梗死分为创伤性脑梗死组与无创伤性腩梗死组,对可能造成创伤性脑梗死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是否为多发伤、是否出现脑疝、是否合并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1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创伤性脑梗死21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8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3例,创伤性脑梗死发病率11.23%.5例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持续增高并形成脑疝再次手术扩大颅骨窗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是否出现创伤性脑梗死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伤情、多发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P<0.05).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是否出现脑疝、是否为多发伤、是否合并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显著相关性;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控制性阶梯式去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在控制性阶梯式去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与常规去大骨瓣快速减压术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术后脑梗塞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控制性阶梯式去大骨瓣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去骨瓣减压术中出现的恶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及术后脑梗塞等情况,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2016-12—2017-12间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2组,各42例。A组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B组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7 d时的颅内压。使用GOS评分表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d、3 d和7 d时B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预后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比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改善颅内压及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进行开颅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止血、抗感染、脱水、神经营养等治疗。实验组: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硬膜下的颅内压监护。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压不进行检测,仅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颅内压预测和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甘露醇使用时间及用量、肾功能损害程度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评估等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符合亚低温治疗适应证的重型颅脑损伤行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控制体温;对照组不给予体温控制,当体温38℃时用常规方法降温。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MDA、IMA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预后不良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实施体温控制,能有效保护患者的脑组织,降低患者颅内压及MDA、IMA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创伤后6小时以内)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和常规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颅脑创伤(重型)患者64例,治疗人员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在入院早期进行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组行常规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观察并比较A组、B组患者创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术后首日及术后1周的颅内压数值、预后效果。结果 A组创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显著少于B组(t=16.3492,P0.05);B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第1天、7天时的颅内压显著大于A组患者;组内比较,手术治疗后7天的颅内压均最低(P0.05);A组患者预后良好者25例,占78.13%,B组患者预后良好18例,占56.25%,A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B组(χ~2=5.1729,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早期行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在术后早期即可有效使颅内压降低外,其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治疗后预后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5—2018-10间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标准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标准组术后第3天、7天的颅内压、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术后随访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研究组),另34例采用间隔腰椎穿刺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根据监测行开颅手术15例,对照组手术13例。两组手术患者术后1 h、6 h、12 h、24 h ICP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ICP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72 h和3 d GC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术后72 h和3 d GC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死亡2例,GOS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15例,Ⅴ级7例;对照组死亡3例,GOSⅡ级7例,Ⅲ级15例,Ⅳ级6例,Ⅴ级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出现1例颅内感染的患者,对照组出现2例颅内感染的患者,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49,P=0.55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在病情判断及手术时机选择方面疗效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7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另一组行颅内压监测(监测组),据颅内压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 务者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在体温38℃时实施常规方法降温。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个月,末次随访,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能有效保护脑组织,降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