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已由传统的单一内科药物治疗,发展到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用介入治疗,并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挽救了大量冠心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再狭窄率逐渐增加,且越来越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ian  丛洪良 《医学综述》2008,14(16):2512-25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方法,迄今已走过30余年,目前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裸金属支架置入技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技术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三个里程碑。特别是近期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拓宽了PCI的适应证,看到了战胜支架内再狭窄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心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冠心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介入技术的运用增多,其支架内再狭窄也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就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治疗已由单纯药物治疗发展到介入治疗和(或)冠脉搭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田昌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17-13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其治疗成为心血管科医生和患者尤为关心的问题。冠心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三大类,其中介入治疗是近二十余年来发展迅速、疗效显著、创伤小、疗程短的方法,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自1977年Gruentzig在人体上首次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从此开创了冠脉介入治疗的新领域,随着介入医师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介入器械的不断改进,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成功率均明显提高,并发症也明显降低。本专题通过详细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相关药物应用,旨在为全科医生和临床医生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进程提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回顾和分析我院完成的冠心病介入手术9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小利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1027-102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已成为且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及常用治疗方法,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对7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PTCA或支架植入术。探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方法,回顾分析实施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过程中,支架取代于单纯球囊扩张使PCI术后再狭窄由40%~50%降至20%~30%,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如何降低支架内再狭窄是PCI术的一个难点,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的临床应用被誉为冠心病介人治疗领域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董娜 《当代医学》2009,15(28):62-62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冠心病诊断、治疗方面,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手段。冠心病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经皮球囊导管冠脉扩张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主要方式。由于介入治疗术需要穿刺股动脉,术后为了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常需卧床休息及术侧肢体制动,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平卧排尿,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的老龄化社会中,冠心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血管支架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最主要的器械,其效能决定了介入手术的成败。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降解支架3个时代。该文通过归纳目前使用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的临床试验,来阐述可降解冠脉支架大体的发展历程,指出目前疗效及所面临的难题,并对支架发展的未来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三因学说”探讨冠心病PCI术后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因内有劳损,气阴两虚,外感寒湿,风邪直中,还有瘀血、异物、痰浊等不内外因,可以从中医之"三因学说"出发,探讨冠心病PCI术后的特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唐秀革 《河北医学》2013,(11):1677-1680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体会分析。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予以药物保守治疗的75例老年冠心痛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即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QTd、HRV以及冠心病者生活质量测评专用量表(SAQ)进行观察和评定、记录,且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不同时间段QTd、HRV相应指标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0d、治疗后30d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30d与治疗前相比P〈0.05,而两组患者相应时间段各指标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后30d优于治疗后10d,治疗后10d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痛效果显著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血浆中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及介入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冠心病组40例,造影正常组17例,采用硫敏感法测定术前血浆H2S含量并用Greiss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介入治疗后即刻、术后24h和72h血浆H2S、NO含量,分析冠心病组和造影正常组患者血浆H2S、NO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后血浆H2S和NO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2S、NO含量远低于造影正常组(P均<0.01);冠脉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H2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和P<0.01)。不同支数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血管有闭塞组其血浆H2S、NO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狭窄组(P均<0.05);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狭窄者NO含量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H2S含量也低于无狭窄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术对血浆H2S、NO含量无影响,但PCI治疗术后即刻H2S、NO含量显著降低;H2S含量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NO含量术后24h降至最低水平,72h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H2S和NO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及介入治疗后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血浆H2S含量的高低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缺血组(有心肌缺血表现,18例)和无缺血组(无心肌缺血表现,13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30例(96.8%);治疗后患者的LVEF、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LVEDD、LVES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缺血组术后LVEF、LVESD改善较无缺血组明显(P〈0.05),随访12个月,30例介入成功者共存活28例,死亡2例;17例(54.8%)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缺血组生存率高于无缺血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无缺血表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CHD)在当今世界上是一个主要致死原因。我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脂及其他非调脂作用,减少冠心病危险和减慢冠心病发展,在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107例青年(46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同期32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病例对比,并对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主要累及前降支;吸烟、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是46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提前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拟行PCI术冠心病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7 d开始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粒0.26 g),每天3次,服药35 d;对照组未服用通心络胶囊。两组病人均接受其他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至术后28 d。两组均在入院时、PCI术前、术后24 h、术后28 d分别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结果PCI术前两组血清IL-18和hs-CRP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1~1.572,P>0.05);PCI术后24 h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5~10.222,P<0.01);术后28 d两组hs-CRP浓度、对照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2~1.014,P>0.05),治疗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入院时和术前IL-18、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0.729,P>0.05);术后24 h的IL-18、hs-CRP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t=2.523、3.168,P<0.05);术后28 d的IL-18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5),hs-CRP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0,P>0.05)。结论通心络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显著降低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炎性因子浓度,减轻冠心病病人PCI术后血管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杨蕾  王丽娟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14(3):141-142,157
目的:了解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CI术200例(分为再狭窄组100例,无再狭窄组100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支架长度等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男性、吸烟、PCI术后MLD< 3.5 mm、支架的长度>40 mm、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都显著增加.结论:男性、吸烟、MLD< 3.5 mm、长度>40 mm、高血压、糖尿病与PCI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碘克沙醇在老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并慢性肾衰竭介人治疗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4月-2008年3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冠心病并慢性肾衰竭患者166例,均分为对照组(应用碘普罗胺)和观察组(应用碘克沙醇),观察两组间介入治疗前及术后3 d血清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血β2-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通过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例效评价肾功能恶化的情况.结果 两组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对照组PCI术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血β2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及观察组术后(P值均<0.01).而观察组PCI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66例患者中,共25例患者出现CIN.对照组的CIN发生率为27.7%(23/8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4%(2/83,P<0.01).无1例需透析治疗,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碘克沙醇应用于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并慢性肾衰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