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媂人疾患通常是月经、带下、崩漏、胎前、产后等病,在一般论妇科病的,都环绕着这几种作为中心的论述,对于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危害妇女生命,沉痼难疗的腹中积聚病症——「症瘕」,写作很少,这里就把这种病症提出来研究探讨。「症瘕」的古代文献: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寸口脉沉而弱,日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日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急者,日疝瘕,少腹痛。素问玉机真藏谕说:脾傅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素问大奇论说: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  相似文献   

2.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3.
坐骨神经痛是现代医学名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名,把它包括在腰腿痛或风寒湿痹中,在治疗上亦必须从有关腰腿痛或风寒湿痹的文献中去探索,和玉龙歌:“环跳能治腿股风。”天星秘决:“冷风湿痹针何处,光针环跳次阳陵。”甲乙经:“腰胁泪引痛急髀筋瘈胜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席弘赋:“委中腰痛脚挛急。”王惟一:“环跳治腰胯痛不得转侧。”从以上的文献记载来看,古代医学对本病不但已早有认识,而且还举出了治疗方法。我院针灸科自1956-1957年中用针灸治疗97例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效率达88.75%。现将此97例作一临床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据《甲乙》载,肓门穴主治“妇女乳余疾”;《千金》又“主心下大坚”(《甲乙》属肓俞主治),《外台》合为一条:“主心下大坚,妇人乳余疾”;《圣惠方》于“下”后多出一“肓”字,“乳”后多出一“有”字;至《聚英》则作“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类经图翼》又作“主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痛有余”。对这些差异应作如何解释呢?我们就以上文献按先后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其中的错误:一误在《圣惠方》的增“肓”“有”二字;再误在《聚英》的增“便”字,去“余”字;三  相似文献   

5.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根据其危急程度和进展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此病的记载 ,如《诸病源候论·八瘕候》云 :“若经水未尽而合阴阳 ,即令妇人血脉挛急 ,小腹重急支满 ,……结牢恶血不除 ,月事不时 ,因生积聚” ,《温病条辨》则指出 :“热入血室 ,……为热邪陷入 ,搏结而不行 ,胸腹少腹 ,必有牵引作痛拒按者”。从发病情况来看 ,急性者和祖国医学中的“热疝”、“热入血室”等相似 ;慢性的多属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少腹痛”、“不孕症”和“瘕”…  相似文献   

6.
<正> 编辑同志: 拜读贵刊1982年第8期刊登的李文彬等同志所撰写“古音通假三百例”一文,获益非浅,但对“该文”(以下皆称)中“虫”字译意,有不同看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拙见是否正确,望不吝指教。如“该文”中:“虫:通疼痛之‘痛’。例:‘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疼痛,遇到热气就舒服。”我认为:对于“虫”字的古音通假,是否为“痛”?有待进一步提出与作者商榷。《素问·痹论》中谓:“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痹病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痹病的证型分类根据《内经》共为五种,如骨痹则重,脉痹则血凝而不流,筋痹则屈不伸,肉痹则不仁,皮痹则寒,此外,痹病还有痛,或不痛,或不仁的症状鉴别,至于痹有不痛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曰: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虫”当“曲”解,应译为“挛缩”之意,就是说,凡痹病遇到寒气则肢体挛缩或屈曲“纵”当“直”解,应译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一句之“利”字,程天来、吴谦等认为当系“血”字之误;徐忠可、尤在泾等释为瘀血、脾伤作  相似文献   

8.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9.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中医常用药.自梁代陶弘景始分赤芍、白芍,《中药学》教材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然《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名医别录》谓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2].  相似文献   

10.
试探芍药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李时珍谓“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电”。在《伤寒论》113方中,其中31方用到芍药,经过不同的配伍广泛应用于六经病证,现将其主要配伍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匮》中用“痹”字共20次。正确解释“痹”义,则对理解经文有所裨益,今试辨释如下。 1、痹证(4次): “湿痹”二次,“风痹”一次,“周痹”一次。此四“痹”字与《素问·痹论》之“痹”意思相同。其义有三:①指风寒湿三气留着体内而致关节肌肉疼痛重着之病证。亦即《说文》所说“痹,湿病也,从病痹声”。②言病机闭塞不通。张志聪注:“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③言症状麻木不仁。 2、麻木不仁(3次):该书痰饮病篇有“手足痹”及“以其人遂痹”,《金匮玉函经二注》注曰:“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手  相似文献   

12.
产后痹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古籍中称为"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产后中风"产后筋脉拘急"产后鸡爪风".产后中风身痛首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篇》.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产后中风侯中有产后身痛的内容.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分别对"产后筋脉挛急"做了详细论述.与一般痹症不同,产后痹以正虚为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提议,将妇女产褥期、产后百日内所患的风湿病,统称为"产后痹"[1].  相似文献   

13.
症瘕是出現在腹腔內的疾患,男女皆有,但由于妇女具有“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所以比较容易发生本病。两者症状頗相类似,所以在临証上常以症瘕并称,其实是有区别,兹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本病的初浅体会,分述如下,与同志們共同研究。 (一)定义症(?)首載于《內經-素問大奇論》:“三阳急为瘕”,《骨空論》說:“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經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与发揮,至今就有十二症、八瘕及髪瘕、米瘕、食瘕、虙瘕、龙瘕、虱瘕等記載,但是近代实际上是以坚結有块,牢固不移,痛有定处,  相似文献   

14.
痛风辨治三原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琪 《中医正骨》2003,15(8):26-26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 ,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性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为特点 ,常累及肾脏。本病属中国传统医学的“痹证”范畴。《张氏医通》谓 :“痛风一证 ,《灵枢》谓之贼风 ,《素问》谓之痹 ,《金匮》名曰历节 ,后世更名白虎历节 ,……”。依据“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机特点及“不通则痛”、“通可去滞”的治疗原则 ,作者拟用清热利湿 ,化瘀通络 ,培补脾肾三法治疗痛风 ,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经验体会如下。1 证治与方药1.1 清热利湿 ,急则治标…  相似文献   

15.
芍药     
《光明中医》2014,(10):2114-2114
味苦。主邪气腹痛,肝气乘脾则痛,敛肝气则痛除。除血痹,肝邪凝滞之病。破坚积,寒热疝瘕,肝邪结聚之气。止痛,血和则痛止。利小便,肝气下达于宗筋,故小便亦利。益气。肝气敛则受益。芍药花大而荣,得春气为盛,而居百花之殿,故能收拾肝气,使归根反本,不至以有余肆暴,犯肺伤脾,乃养肝之圣药也。  相似文献   

16.
大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由人参、干姜、蜀椒、饴搪组成.原为“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而设,具健运中州、补虚散寒之功。后世广泛应用于中阳虚衰、寒邪凝聚之脘腹拘急,剧痛拒按,或寒气上攻,腹部时有包块突起,呕不能食及疝瘕虫痛,舌淡苔白,  相似文献   

17.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诸经。色带淡褐者为赤芍,色白者为白芍。其临床功用不同,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为凉血散瘀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肝家之要药。《本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相似文献   

18.
《金匮·血痹》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烦,小建中汤主之。”由于症状错综复杂,阴阳疑似,致令注、医家捉摸不定,泾涓难分。文中“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证,俨然阴虚火炎之象,故临床医生往往容易断为阴虚而误投甘寒、咸寒、滋润之品,凉遏生机,至病于不起者,颇为多见。其“虚劳里急”、“悸”、”腹中痛”、“四肢酸疼”等又呈一派阳虚阴寒之证,故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马王堆帛书《导引图》的一个字形和张家山汉简《引书》中四个字形进行了重新校释,认为《导引图》第23图“引膝痛”的“痛”当释为“痹”字;《引书》中简36原释为“■”和简37原释为“■”的字,当释为“■”字,是“瘫”的异体字;简77原释写为“将”的字当释写为“寻”字,义为“靠近”;简111的“利”当释写为“和”字;简102原释写为“■”的字,当改释为“跡”,是“迹”的异体字,义同“武”。  相似文献   

20.
■■之误     
《金匮要略》妊娠及产后二篇,均有“腹中(疒丂)痛”一句。这“(疒丂)”字,不但别处未见用,而且一般字典也查不到。尤在泾云:“按《说文》(疒丂),音绞,腹中急也。”其他各医家注此条,有的音绞,有的音朽。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教材,也是如此。《医宗金鉴》则存疑不释。尤在泾说按“《说文》”云云,可是《说文》书上并无(疒丂)字,只是(疒丩)字。(疒丩)字下解云:“腹中急也,从疒丩声。”段玉裁注比字,依小徐本补痛字,作“腹中急痛也。古音读若纠。”拿《说文》“(疒丩)”字这条的解说来与《金匮》的条文比,竟一字不差,通条词义也合。可见这“(疒丩)”字,才是仲景原文的本字。“(疒丂)”是后人传抄时笔误。《康熙字典》关于“(疒丩)”字的解释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