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术后13例行CT随访.结果肿瘤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中鼻道为中心,同时侵犯同侧鼻腔及副鼻窦21例,单纯累及上颌窦2例;所致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术后肿瘤复发率高(85%),3例恶性变.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东  熊明辉等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7,13(3):171-172,174,F002
骨质改变是鉴别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指标,笔者收集了我院1985~1996年间有完整CT和病理资料的鼻腔及副鼻窦病变共110例,着重探讨CT图像上骨质改变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男性71例,女性39例,年龄20~72岁,平均54岁。110例病例中恶性病变74例,良性病变36例,所有病例都经病理证实(表1)。病变主体部位位于上颌窦59例(53.6%),筛窦13例(11.8%),蝶窦6例(5.4%),额窦1例(0.9%)和鼻腔10例(9.1%),21例病变侵犯广泛,多同时…  相似文献   

4.
5.
CT对鼻腔与副鼻窦病变的蔓延方式和病变范围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53例鼻腔与副鼻窦的良恶性病变向周围蔓延的三种方式,包括穿骨性蔓延、沿神经孔、裂的蔓延及经淋巴系统的转移。并就病变对邻近结构的侵犯范围及骨改变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蔓延方式及邻近侵犯范围,CT可以对鼻腔及副鼻窦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帮助。笔者按照病变范围的大小推荐了一种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理解,对50例单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各种常见的病理变化。方法收集50例耳鼻喉医院病理证实下的CT扫描单侧鼻腔鼻窦病变,分析这种病变的CT影像表现,并讨论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鼻息肉15例;乳头状瘤8例;霉菌性鼻窦炎10例;鼻腔鼻窦癌2例;骨瘤5例;囊肿10例。结论单侧鼻腔鼻窦常见病变有不同图像,CT扫描的性能和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肉瘤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仅占不足1%.我科3年来共收治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CT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CT扫描在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中的作用。方法:对4例经手术证实的脑膜瘤的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斧正累及范围均较广泛,CT平扫时呈等,低混杂密度灶,瘤周均有环形骨质硬化,其中3例瘤内有不规则的条片状钙化影和低密度的坯 煞费苦心区;病灶均累及鼻中隔和鼻窦,鼻中隔明显偏曲或破坏消失。筛窦和蝶窦受累4例,上颌窦2例,窦腔膨胀性扩大,并被混杂密度影填塞,窦壁骨质受压变薄,但未见明显骨质溶解破坏。结论:CT扫描可正确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  相似文献   

9.
副鼻窦粘液囊肿常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特点,易误诊为眼部肿瘤,粘液囊肿常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易误诊为副鼻窦恶性肿瘤。我们收集近年来经手术证实的52例病例,结合临床资料、X线、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副鼻窦粘液囊肿与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减少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副鼻窦的原发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数病变起源于上颌窦,筛窦和蝶窦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常规X线平片和断层仅能显示窦腔的均匀高密度影和较明显的骨壁破坏。CT不仅能显示副鼻窦内的软组织肿块,各窦壁的骨质破坏程度及病变向颞下窝、翼腭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CT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病灶12例,9例起源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鼻窦腔病灶2例;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3例,混合表现7例,多数(11/14)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腔者骨质破坏明显,2例均可见骨质缺损;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6例鼻翼、鼻背部皮肤肿胀,皮下脂肪层消失,3例颊部软组织肿胀。结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鼻腔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将 4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恶性肿瘤分为 2组 ,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例鼻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中 ,17 2 0病变起源于鼻前庭或鼻前部 ,16 2 0鼻翼鼻背受侵 ,19 2 0病灶密度均匀 ,17 2 0骨质无异常或骨质呈虫蚀状或虚线样吸收。 2 1例鼻腔其它恶性肿瘤中 ,11 2 1全鼻道受侵 ,12 2 1双侧鼻腔受侵 ,17 2 1密度不均匀 ,16 2 1骨质破坏。结论 鼻腔NHL与鼻腔其它恶性肿瘤有明显不同的CT影像表现 ,其中病变密度、骨质改变、鼻翼鼻背受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诊断鼻腔鼻窦肿块病变的价值。方法100例鼻腔鼻窦肿块,按病变累及部位分3种情况:A,肿块局限于鼻腔;B,肿块累及鼻窦和(或)鼻腔;C,肿块累及鼻腔、鼻窦以外的邻近结构。将鼻腔鼻窦肿块分良性病变组(60例)和恶性病变组(40例),对比分析肿块累及部位情况。结果肿瘤累及部位,良性肿块病变组:A,53例;B,1例;C,6例;恶性肿块性病变组:A,3例;B,9例;C,28例,2组差别显著(Ρ<0.05)。对于肿块骨质结构改变,良性肿块病变组:正常51例,骨质吸收2例,骨质破坏7例;恶性肿块病变组:正常1例,骨质破坏39例,无骨质吸收病例,2组差别显著(Ρ<0.05)。结论根据CT表现,多数可确定鼻腔鼻窦肿块的性质和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病变CT扫描与鼻内窥镜检查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CT和鼻内窥镜 (nasalendoscope ,NE)对鼻腔和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同一时期内具有鼻腔鼻窦区CT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 ,并得到病理证实的病例 ,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NE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 ,鼻窦炎、鼻窦肿瘤诊断正确率相似 ,鼻腔、鼻窦息肉、鼻腔肿瘤、鼻甲肥大NE诊断正确率高于CT ,副鼻窦体的解剖变异、鼻窦囊肿CT高于NE。结论 NE可以了解病变的形状、质地、颜色 ,并可在镜下活检 ,有助于病变的定性。CT可以了解病变的大小、形状和病变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两者互补可更全面诊断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鼻腔鼻窦肿物,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变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判断良恶性。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最佳CNR单能量CT值(CTose)及能谱曲线斜率(K),另测量双期融合图像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34例)和恶性组(26例),评价常规形态学分析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病灶CTose值、K值、CT值,并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常规形态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1.5%、88.2%、76.7%。动脉期:良性组的CTose值、K值、CT值分别为61.91±25.62、0.92±0.69、56.56±16.67,恶性组分别为80.16±16.07、1.97±1.18、67.85±11.41;静脉期:良性组的各参数分别为68.25±26.60、1.26±0.78、62.57±19.98,恶性组分别为95.31±16.72、2.50±0.95、79.08±12.61;双期恶性组3参数均高于良性组(P值均<0.05)。动脉期病灶CTose值、K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13、0.883、0.736,静脉期分别为0.841、0.885、0.777;其中静脉期病灶K值的AUC最大(0.885),以K=1.7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5%、88.2%、88.3%。结论双源CT的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可更准确地反映病变血供情况及组织差异,有助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鼻腔鼻窦炎性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收集40例鼻腔鼻窦炎性病变患者,均采用冠状位CT扫描及扫描后再次重建放大处理,结合解剖研究,显示出复杂的鼻腔结构及各鼻窦的开口,描述了炎性病变的CT表现,对鼻腔解剖(包括变异)与炎症的关系,粘膜软组织病变及骨吸收破坏的表现作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CT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附1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周围脂肪层、窦腔外软组织肿块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和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2例恶性组和139例良性组的CT表现,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16/22),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13/22)、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11/22)有显著意义。而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和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在定性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在窦壁骨质改变中正确区别是骨质吸收改建,还是侵蚀破坏是关键,扫描方法:冠状位优于轴位,二者结合更加全面准确。结论:鼻腔付鼻窦的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与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是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CT扫描方法以冠状位为主。  相似文献   

18.
鼻与鼻旁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报告42例鼻与鼻旁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癌27例,肉瘤10例,其他恶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是窦腔内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显示这两种征象,CT明显优于平片,特别是CT能很好地显示恶性肿瘤的侵犯范围,并能区别侵蚀性骨质破坏与骨改建,有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进一步发展突破窦壁产生窦外软组织结构的改变,是恶性肿瘤特征表现,对恶性肿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