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DSA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64例进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观察DSA诊断结果,分析介入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有脑血管和头颈部大血管病变76例,病变血管84支。64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出现心率变缓等不良反应。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A介入诊断,可为介入治疗提高评估依据。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介入治疗手段,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多见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急性发病前症状轻微,很少受到重视;一旦急性发病即卒中,病情就作常严重,预后也很差。正常情况下,维持只占体重2%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需要心脏总排出量1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救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2月的共诊断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进行超早期救治。结果:治疗后两组上、下肢Brunnstrom不同分期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救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血管造影(DSA)对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差异性。方法收集10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行TCD和DSA检查。结果共检查血管1826条,以DSA为标准,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度是85.8%,特异度是96.9%,假阳性是8.0%,假阴性是3.1%。结论 TCD对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筛选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TCD与DSA对50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TCD对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仪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再行DS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与DSA的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通过TCD与DSA比较,极大提高了TCD对颅内缺血性病变检测的准确性,TCD检查是一种无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于DSA检查前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经腹部B超与经阴道B超对诊断异位妊娠的不同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2名经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2名患者中其中38例异位妊娠患者经阴道B超诊断阳性确诊率为92.1%,明显高于34例异位妊娠患者经腹部B超诊断阳性确诊率为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比经腹部B超诊断异位妊娠更准确,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效果。方法异位妊娠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给予阴道B超诊断,对照组给予腹部B超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B超诊断结果符合率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疾病类型的漏诊率(2.38%)和误诊率(0)均低于对照组(16.28%和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临床符合率较高,疾病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腹部B超与阴道B超两种方法对节育环嵌顿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6例高度怀疑具有节育环嵌顿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腹部B超诊断;观察组实施阴道B超诊断,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节育环嵌顿诊断结果为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X2=2.752,P<0.05),患者经阴道B超或经腹部B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B超诊断节育环嵌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它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杨利杰李红艳范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6):15-16
目的:探讨阴道B超与腹部B超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1月份~2013年1月份收治的68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阴道B超诊断,对照组34例采用腹部B超诊断,比较和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经病理学确诊32例, B超诊断符合率为94.2%(32/34);对照组确诊为28例,占82.4%(28/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误诊和漏诊率方面,观察组误诊率为2.9%,无一例漏诊,而对照组误诊率为11.8%,漏诊率为5.9%,比较差异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的诊断过程中,采用阴道B超诊断,相对于腹部B超来说,诊断准确率更高,并能够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脑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4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结果 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仅有颅内病变,31.8%仅有颅外病变,33.0%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病变的发生率为68.1%,稍高于颅外病变的64.8%。青年组单纯颅内病变的比例较高(75.0%);中年组(38.5%)低于青年组(P〈0.01);老年组(28.1%)低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以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比例较高(36.8%,P〈0.01)。后循环病变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在颅内、颅外及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在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颅内动脉病变中的比例(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逐渐增多,后循环病变增多。高龄是颅外动脉病变的显著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单倍型、基因型频率及血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100例ICVD患者(ICVD组)和6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抗凝血,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法检测MBL单倍型,ELISA法检测血浆MBL含量.结果 ICVD组与对照组MBL基因单倍型和基因型构成比均不同(P<0.05);ICVD组血浆MB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372.18±660.90)μg/L vs.(2065.29±195.67)μg/L](P<0.01).结论 MBL可能参与ICVD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例DSA影像资料数据,使用BP神经网络建立计算机智能诊断模型.结果 把100个随机抽样测试样本(非病灶样本和病灶样本)输入模型验证,真阳性率为92%.结论 DSA灌注成像对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继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性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性激素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8例男性脑梗塞患者及相应30例男性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孕酮(P)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用化学比色方法测定了血脂(TG、TC、HDL-C)。结果:血清P、HDL-C在脑梗塞患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E2在脑梗塞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TG、TC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塞组血清P水平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血清E2水平与HLD-C水平无明显相关,血清T在脑梗塞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水平过低,E2水平过高影响了男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性激素比例失衡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管病变在全脑血管造影术( DSA)的分布及伴随疾病情况,并观察并发症,以及DSA在ICV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按缺血类型分为脑梗死(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所有患者经头颅3D-TOF和颈部血管彩超筛选,经DSA检查最后诊断。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情况。结果99例ICVD患者中,88例经DSA检查确诊存在血管病变。99例患者共存在252处病变,占前三位的为颈内动脉( ICA)、椎动脉( VA)以及大脑中动脉( MCA)。同时共存在121处分叉部病变,占前三位的为ICA、VA以及颈外动脉( ECA)。 TIA中伴随前三位疾病为高血压(HTN)、2型糖尿病(2DM)以及高脂血症和肾功能不全;CI中为HTN、2DM以及高脂血症。并发症共发生10例,最多的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严重的为TIA和CI各1例(出院时未造成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在ICVD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血管分叉部易出现病变。在ICVD发病高危因素以HTN居多,其次为2-DM、高脂血症。 DSA手术严重并发症极少,能提供更全面血管信息,为进一步制定ICVD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此检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加高档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3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做旋转X线DSA检查.并于常规DSA检查比较。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35例病人常规DSA发现32例。3例只有通过旋转DSA才能发现。30例动脉瘤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加摄旋转DSA后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Yanaka K Kujiraoka Y Okazaki M Asakawa H Kato N Matsumaru Y Nose T 《Drugs of today (Barcelona, Spain : 1998)》2000,36(12):807-815
Stroke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It makes great demands on patients, who must not only survive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acute stages but also must cope with the great physic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long-term disabilities.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generally useful treatments for ischemic stroke. Currently, there are three treatment approaches based on pathophysiologic concepts derived from basic research: (i) pharmacologic strategies for arterial recanalization, (ii) neuronal protection and (iii) the inhibition of undesirable damaging host responses. The key to current treatment is the emergent administration of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mproves outcome when given to careful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in 3 h of stroke onset. Numerous neuroprotective ag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last decade, and a new wave of therapies is now on the horizon that could potentially minimize ischemic brain damage.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recent advances in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schemic strok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总结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并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处于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5例,全部病例于出血3d内进行3-D旋转DSA造影,急诊进行血管内GDC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都经3-D旋转DSA造影得以明确诊断,无造影相关并发症。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GOS5分例,4分9例,3分例,2分0例,1分1例。90%~99%栓塞41例;70%~90%栓塞7例;50%~70%4例;无〈50%栓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测量动脉瘤瘤颈,为血管内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许多详细的信息。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只要掌握技术要点,积极对症处理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小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有条件者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20.
王攀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3):3628-3630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微小肝癌(直径≤1 cm癌结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104个病灶)经病理鉴别诊断证实为原发性微小肝癌或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复发结节直径≤1 c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测,对比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及与病理检查的符合度.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原发性微小肝癌及术后复发微小肝癌患者经病理证实共计104个微小病灶,实施多普勒超声检测,检出病灶94个,检出率为90.4%;选用DSA检测,共计检出84个病灶,检出率为80.8%,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在0.3 ~ 1.0 cm之间.微小肝癌或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造影增强过程中期血液灌注参数也在不断增加,且微小肝癌患者的开始增强、增强峰值、持续增强过程中血流灌注参数增加情况低于其他病变患者,仅峰值强度高于其他病变患者(P<0.05).结论 对微小肝癌患者或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早期诊断宜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