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阴白色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阴白色病变中以外阴硬化性苔癣最常见 ,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极少发生在青少年和育龄女性 ,该病变以外阴、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则以病因不明的鳞状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混合型白色病变较为少见。外阴白色病变常常引起剧烈的、难以忍受的外阴瘙痒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其确切病因不明。过去认为 ,本病有较高的恶变率 (10 %~ 15 % ) ,近年的资料显示其恶变率低于 5 % ,甚至有报道其恶变率不足 2 %。以前多主张手术切除 ,但术后复发率高。实践证明对于控制瘙痒、恢复外阴皮肤的正常形态 ,药物治疗即可取得…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外阴癌是妇科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院门诊20年间(1964~1983)病例登记中,外阴癌占妇科恶性肿瘤癌的3.(?)9%,居第四位。外阴癌病灶发生于外阴皮肤的鳞状上皮及皮肤附件,约1/3~1/2的病例有癌前病变的病史可查。若能在其癌前病变状态给予诊治,则有利于预防外阴癌的发生。现将外阴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一、外阴白色病变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外阴皮肤营养障碍而产生的表皮组织生长紊乱和真皮组织的变性。病变常继发于外阴的慢性炎症和刺激,好发于40~60岁。以前多与“外阴白斑”混淆,但实际上,外阴白斑只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一种表现,而非一独立疾病。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决定将外阴皮肤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此类病变统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据其组织病理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所有外阴白色病变的变化,只有当其上皮发生了明显的非典型增生时,才作为癌前期病变。1.增生型营养不良又分为无非典型增生和非典型增生两种,后者又有轻、中、重度之分。均以角质层增厚和棘层增生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女性外阴炎性疾病(单纯外阴瘙痒症和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高强度超声治疗仪对142例单纯外阴瘙痒症、267例不同病理类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141例硬化苔藓和126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规范了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判别标准。结果本方法对单纯外阴瘙痒症组两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4%;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4次治疗后,病变区皮肤面积由(14.26±4.79)cm2减少至(3.83±2.0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硬化苔藓型明显有效率为94.8%,对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患者明显有效率为92.0%。结论本组显示HIFU可使瘙痒症状显著减轻,外阴白色病变面积逐渐减少,并具有简便、无痛和安全无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方法 :采用医用氧舱 ,HBO方案为多人舱空气加压 ,压力 0 .15mPa下戴面罩吸纯氧 2 0分钟 3次 ,中间吸空气 2次 ,每次 5分钟 ,每日 1次 ,10次为 1个疗程。治疗最长 6个疗程 ,最短 0 .6疗程 ,平均 3.2疗程。结果 :2 8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经治疗后显效 16例 (5 7.14 % ) ,好转 11例 (39.2 9% ) ,无效 1例 (3.5 7% )。治疗有效共 2 7例 ,有效率 96 .4 3%。随访 4年 ,复发 4例 ,复发率为 14 .81% (4 / 2 7) ,癌变率为 0。结论 :HBO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无损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专题讨论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概况 (1)……………………………  外阴白色病变的超微结构改变 (1)………………………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 )……………………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理变化 (3)……………………………  外阴白色病变的传统保守治疗 (5 )………………………  外阴白色病变的超声治疗 (6 )……………………………  外阴白色病变的手术治疗 (7)……………………………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膀胱、尿道解剖及生理特征 (6 5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 (6 7)……  相似文献   

6.
外阴白色病变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均不够理想。本院采用氦—氖激光治疗,现就疗效、随访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自1978年2月至1987年1月,我院在妇科门诊采用氮—氖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患者578例。治疗前均作白带和尿化验,除外阴道滴虫和霉菌以及糖尿病,并经活体组织检查除外非典型增生和确定病变类型。依病理诊断,578例中增生型营养不良350例,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200例,混合型营养不良28例。使用的机器为国产JGZ—1型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功率为4mw,波长为6328A°,电流强度为5~8mA,光斑为2mm,投照距离为100cm。患者取截石位,暴露出病变部位后,既不需要消毒也不需要麻醉,使机器发出的三条光束直接投照在病变部位,每次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时间为14天。本组患者均经2个疗程的治疗。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局  相似文献   

7.
外阴白色病变的传统保守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其病变部位皮肤和粘膜多呈白色而得名。它包括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以往称外阴增生性营养不良 )、外阴硬化性苔癣 (以往称萎缩性营养不良 )以及前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性外阴白色病变 ,其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外科治疗及传统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局部病灶切除或单纯外阴切除以及激光治疗。既往 ,多主张采用单纯外阴切除或局部病灶切除以缓解症状和防止癌变 ,但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该方法存在较多弊端 :①术后复发率高 ,可达 5 0…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癌前病变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阴白色病变(whitelesionsofthevulva)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chronicvulvarclystrophy)。由于病程较长,复发率高,既往多采用外阴切除术。为研究治疗的新方法,1992年12月至1998年6月我们对有不典型增生的外阴白色病变50例进行了中药治疗,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学变化;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电镜分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组50例,对照组25例,均来自门诊。26~70y;病程46d~6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1·2方法1.2.1组方与方解妇康洗剂来源于我院应用多年的验方妇科…  相似文献   

9.
外阴白色病变(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症)是外阴较常见的良性疾病。本文以病理组织学为基础,结合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外阴切除术后果及癌变率进行讨论。材料及方法对我院1969年以来病理诊断为上述疾病的组织切片进行了复查。临床资料齐全,有随访结果者共167例,其中单纯外阴切除29例,局部活检138例。组织标本皆用石腊切片,常规H·E 染包。病理组织分型按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学会(ISSVD)制定的外阴营养不良症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标准,本组分型如下:1.增生型营养不良:共123例,占73.7%。组织形态特点为上皮增生,角化过度,棘细胞层增厚,钉脚延长,真皮层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者7例,组织形态为部分上皮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多,底层细胞密集,细胞极性紊乱。  相似文献   

10.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1 命名发生于外阴皮肤和粘膜的各种不同疾病 ,由于常有过度角化及色素减退而呈现白色 ,长期以来其命名和分类意见不一。1877年Schwimmer报道舌部粘膜白斑病为癌前病变的 2 0例病例中 ,有 1例外阴部也有白斑。 1938年Bonney认为 ,此种病变本质系炎症 ,并认识到萎缩期和增生期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增生期在萎缩期之前 ,恶变仅与增生性改变相关。Taussig则认为 ,恶变与增生期和萎缩期均有关。 196 6年Jeffcoate首先对外阴白色病变应用了“营养不良 (dystrophy)”的名称。 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 (I…  相似文献   

11.
外阴白色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阴白色病变为女性外阴皮肤粘膜发生组织改变及颜色变白的疾病。为了对本病有一些新的了解,本文拟就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一、命名及病理分类1885年Breisky 和1909年Berkeley 将外阴角化亢进性病变称为外阴白斑。以后又有人称此为白斑性外阴炎、萎缩性硬化性苔癣、女阴干枯症、原发性萎缩、神经性皮炎及白色角化病等。1966年Jeffcoate 将以上统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第二届国际会议采用了这个名称,并将其分为(一)增生型营养不良;(二)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三)混合型营养不良。在增生型和混合型营养不良中又分为非典型增生及无非典型增生两类。目前国外在病理学上多采用以上命名及分类。而国内大多数作者主张废弃“外阴白斑”这一名称,代之为“外阴白色病变”。但仍有少数因内外作者认为外阴白斑是一个独立性疾病。主张仍保留这一名称。病理分类在国内尚无统一命名前,国内卞度宏主张暂采用以下分类:  相似文献   

12.
Li GT  Cao JH  Fu Y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5):322-325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p16蛋白表达异常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外阴白色病变组织34份,其中硬化性苔藓(LS)12份,鳞状上皮增生(SH)18份,SH合并LS4份;另选择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1份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yclinD1、p1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关系.结果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显著高于正常外阴皮肤组织(9%,P<0.05);LS和SH组织中,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与正常皮肤组织(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和SH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和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clin D1与p16蛋白作为调控细胞增殖周期的重要因子,前者的高表达致两者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可能是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组以外阴瘙痒和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 ,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口狭窄和性交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 ,长期以来 ,临床医师曾先后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早在 70年代 ,学者们认为 ,该病是一种癌前病变 ,多采用单纯外阴切除或局部外阴切除进行治疗。但随后发现除非病变部位有不典型增生 ,一般外阴白色病变是不会癌变的 ,而手术后 ,不但外阴疤痕挛缩、变形 ,且术后复发率可高达 5 0 %。因而 ,常规手术切除治疗早已为人们摒弃。此后 ,国内外开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丙酸睾丸酮、黄体酮等性激…  相似文献   

14.
外阴白色病变合并妊娠产科处理的报道甚少,本文就我院近13年住院分娩的外阴白色病变产妇的分娩方式、外阴伤口及分娩前后局部病变的改变进行了随诊分析。资料与分析一、一般资料:我院产科从1974年1月至1987年9月住院分娩产妇31,794例,其中外阴白色病变合并妊娠60例,患病率为0.2%。年龄最小24岁,最大37岁,平均28.3岁。其中初产妇52例(占86.7%),二胎6例(占10%),三胎2例。二、分组:本文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分三组。萎缩组:外阴病变区瘙痒,色素脱失、色白,大小阴唇、阴蒂及后联合皮肤粘膜明显萎缩(本组46例)。无萎缩组:外阴包素脱失、变白,但无明显萎缩性改变(本组13例)。皮肤增厚组:局部皮肤增厚(本组1例)。三、临床表现:本组孕前及孕期无症状者3例;孕前外阴瘙痒57例,孕后症状减轻或消失53例(占93%);孕期前后症状无改变4例;无一例孕后症状加重。萎缩组外阴改变可见小阴唇萎缩者37例,大阴唇  相似文献   

15.
p53抑癌基因蛋白在外阴鳞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外阴鳞癌、外阴白色病变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胸腹壁、腿部及外阴鳞癌旁正常皮肤(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外阴鳞癌组织中p53基因蛋白的阳性率为52.9%(9/17);外阴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组织中为13.6%(3/22);增生型营养不良组织中为14.7%(5/34);混合型营养不良组织中为20.8%(10/48);不典型增生组织中为54.5%(6/11)。正常皮肤组织中均为阴性。提示:p53基因蛋白在外阴鳞癌和外阴白色病变的各型营养不良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外阴鳞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外阴白色病变的各型营养不良组织(P<0.01)。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表明 ,外阴多种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有关 ,而高危型HPV感染是引起外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与其配体结合后对上皮组织细胞有促进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了EGFR蛋白在外阴病变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HPV感染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来源 :标本取自 198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手术切除及活组织检查的存档蜡块。其中 ,(1)外阴癌组 :3 8例。组织学类型 :鳞癌 3 4例(其中角化鳞癌 2 9例 ,疣性鳞癌 5例 ) ,腺癌 2例 ,基底细胞癌 2例 ;病理…  相似文献   

17.
5-FU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及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阴白色病变既往被称为“外阴白斑”,现根据国际外阴疾病研究机构(ISSVD)的意见,统称为外阴营养不良。我科于1985年开始用5—FU局部治疗本病90例,同时观察局部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证明近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985年12月至1986年10月,我科门诊患本病者9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7岁,发病年龄高峰在25~35岁之间,占57%,病程三个月至17年不等。症状及体征均符合本症,并经过1~3点采取活检,按照1975年ISS VD确定的分类标准,其中增生型营养不良54例,5  相似文献   

18.
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和病理评价(附60例报告)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对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研究 ,评价其疗效。方法 :治疗对象均为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 ,共 80例。随机分为 :超声治疗组 6 0例和光谱治疗对照组 2 0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 ,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及病理组织结构变化 ,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超声治疗后 ,患者的瘙痒症状基本缓解甚至可以完全消失 ,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可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率达 95 %。超声治疗前后的病理对比研究发现 :超声治疗后表皮及真皮层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正常 ,基底层色素细胞沉积。结论 :超声是目前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受力后超微结构变化,初步了解盆底组织成纤维细胞应力损伤后形态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开腹子宫切除术8例患者,术中切取骶韧带0.8~1cm,以组织块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后进行细胞加载、加力,利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应力后细胞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持续应力2h后,胞膜表面微绒毛和胞浆皱褶增多,至持续应力12h时达最多,应力24h时有减少趋势。应力2h后,可见胞质中粗面内质网增生现象,分泌泡增多;应力8h,可见线粒体增生,体积增大;应力12h,粗面内质网明显增生,甚至扩张,个别线粒体外室轻度肿胀,呈圆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应力24h,粗面内质网增生程度较前好转,但部分出现扩张,融合。结论:应力可使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增生,甚至扩张,可使细胞微绒毛和胞浆皱褶增多,提示可能与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增加以及代谢增加有关,应力可引起细胞骨架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红外光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采用红外光治疗的89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成功82例,按型别分为3组:鳞状上皮增生型组25例,硬化性苔藓型组43例,混合型组14例。评估红外光治疗不同类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82例患者近期(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75例,总有效率为91. 5%; 3组间近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2,P=0. 999);远期(治疗2年内)总有效65例,总有效率为79. 3%; 3组间远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64,P=0. 921)。总复发率12. 2%,仅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红外光治疗各型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