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择28例首次以癫痫发作入院的非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质作为试验组,无痫样放电的显微镜下显示肿瘤周边正常的哑区组织(胶质瘤切除附带)或内减压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及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结果 ①病理特点:28例试验组中15例(53.57%)发现胶质瘤细胞,7例(25.00%)单纯胶质细胞增生,6例(21.43%)患者示脑组织充血水肿.13例对照组中3例(23.08%)出现胶质细胞增生,6例(46.15%)单纯充血水肿,4例(30.77%)为正常脑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胶质瘤或胶质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ECoG波型特点:试验组28例中22例术后病检显示胶质瘤或胶质增生者,ECoG显示17例(77.27%)为反复出现的单个极高幅棘波、多棘慢波,5例(22.72%)为高幅尖波节律;6例脑组织充血水肿者ECoG显示1例(16.67%)为高幅尖波节律,4例(66.67%)呈多灶性间隙性成簇出现的中高幅多棘波/多棘尖波,1例(16.67%)为散在于背景中单个棘尖波/棘尖慢波.结论 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多表现为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瘤周围ECoG反复出现极高幅棘波、棘尖波和尖波节律放电的脑皮质区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脑电表现特征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36例伴癫痫发作的非功能区幕上肿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组织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质作为试验组,无痫样放电的显微镜下显示肿瘤周边正常的哑区组织或内减压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结果:(1)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波型特点以间隙性多棘波最多,有14例(38.89%);其次分别为持续出现单个棘波;广泛棘尖波节律。(2)病理特点:36例试验组痫样放电皮层脑组织病理改变以不可逆改变胶质瘤细胞和单纯胶质细胞增生为主,共21例(58.33%)。30例对照组中仅7例(23.33%)出现胶质细胞增生。试验组胶质瘤或胶质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与病理结果比较:持续性单个棘波,主要见于不可逆改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性多棘波、广泛性高幅夹波节律可见于2组中,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波型表现以持续出现单个棘波为主;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多为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肿瘤周围ECoG反复出现极高幅持续性棘波脑皮质区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对比分析,探讨头皮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在以癫痫为主的幕上肿瘤患者中的表现特点及对致痫灶的定位意义。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124例以癫痫为主的幕上肿瘤患者,术前均行至少1次头皮AEEG检查,术中作ECOG监测。将发作间期ECOG异常放电分为Ⅰ型:无棘波。Ⅱ型:偶发棘波或棘慢波。Ⅲ型:频发棘波散在出现。Ⅳ型:多棘波或多棘慢波间隙暴发出现。V型:广泛高幅棘尖波连续出现。以A、B、C、D、E分别表示与上述分类相对应的头皮AEEG异常放电类型,将二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24例幕上肿瘤的癫痫患者,头皮AEEG有104例监测到异常放电,其阳性率为83.87%。其中ECOGⅡ型,Ⅲ型在头皮AEEG上易缺失(P〈0.05)。(2)ECOG异常放电Ⅳ型最多,77例(62.96%),在头皮AEEG上有47例(61.04%)表现为D型,少数为C型。Ⅳ型与D型一致性高(P〈0.01)。(3)额叶病变异常放电率及部位在头皮AEEG与ECOG上一致性较高,颞叶及顶病变头皮AEEG与ECOG均显示病灶前方异常放电较其它部位多,P〈0.05;并分别有82.35%、80.88%异常放电在额及前颞出现。(4)头皮AEEG显示有19.35%病例在病灶对侧可见独立的异常放电,ECOG上显示该部分病例异常放电位于病灶的近中线侧。结论:(1)以癫痫为主的幕上肿瘤患者头皮AEEG异常放电阳性率低于ECOG。(2)头皮AEEG异常放电中C型、D型的定性及定位价值较大,与ECOG符合率较高。(3)头皮AEEG异常放电范围较ECOG广泛,但其出现的部位可提示ECOG中异常放电传导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脑电表现特征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36例伴癫痫发作的非功能区幕上肿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组织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质作为试验组,无痫样放电的显微镜下显示肿瘤周边正常的哑区组织或内减压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结果:(1)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波型特点以间隙性多棘波最多,有14例(38.89%);其次分别为持续出现单个棘波;广泛棘尖波节律。(2)病理特点:36例试验组痫样放电皮层脑组织病理改变以不可逆改变胶质瘤细胞和单纯胶质细胞增生为主,共21例(58.33%)。30例对照组中仅7例(23.33%)出现胶质细胞增生。试验组胶质瘤或胶质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与病理结果比较:持续性单个棘波,主要见于不可逆改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性多棘波、广泛性高幅夹波节律可见于2组中,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波型表现以持续出现单个棘波为主;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多为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肿瘤周围ECoG反复出现极高幅持续性棘波脑皮质区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5.
脑内病灶切除加皮质区刺激治疗继发性癫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病灶切除加皮质刺激区热灼术治疗继发性癫痫。方法:87例病人(脑膜瘤27例,胶质瘤3l例,动静脉畸形6例,海绵状血管瘤11例,脑外伤后软化灶7倒,蛛网膜囊肿5例)在切除病灶后,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双极电凝热灼刺激区。结果:术前头皮脑电图检查正常者6例,异常者81例;病灶切除前EcoG全部异常,病灶切除加刺激区热灼后EcoGe65例转为正常,22例有轻至中度的异常。结论:对于颅内占位性病灶,单纯切除病变并不能完全消除癫痫的刺激区,热灼刺激区能有效地消除癫痫灶,减少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对癫痫患者行致痫病灶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树昌  马凯蕾 《广西医学》2004,26(4):551-552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及麻醉技术的发展,在ECOG(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行顽固性癫痫致痫灶切除手术,使许多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完全控制或显著改善;癫痫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手段。我院两年来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为12例癫痫患者成功施行了致痫病灶切除手术,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图中出现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bilateral synchronous rhythmic slow wave)在幕上肿瘤患者继发癫痫中的易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255例幕上肿瘤患者的动态脑电图(ac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结果,根据术前是否伴有癫痫发作,将病例分为A组(有癫痫发作),B组(无癫痫发作)。将脑电图中仅有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定义为变量a,以痫样放电为参照,对仅出现痫样放电定义为变量b,同时具有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和痫样放电定义为变量a+b。分析三变量在2组间的差异,探讨变量a与幕上肿瘤继发癫痫的易感性。结果①术前变量a在幕上肿瘤患者中的出现率为56.86%。②术前变量a在A组中的出现率高于B组(66.23%vs 52.81%,P<0.05);A、B两组变量b和a+b出现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9.87%vs 9.55%,66.23%vs 7.30%,P<0.05)。进一步分析两变量之间癫痫发生率的差异显示:A组中出现变量a+b略高于变量b(P<0.05)。③术后45例出现早期癫痫,其中35例(77.78%)AEEG中描记到变量a或变量a+b,将术后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的出现率与术后癫痫发作率进行一致性分析得知两者有高度一致性(k=0.600 2)。结论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可能增加幕上肿瘤患者癫痫发作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8.
单国进  袁坚列  陈杰 《浙江医学》2006,28(8):650-651
继发性癫痫是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平均发生率为33%。对于合并有癫痫症状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往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往往只注重病变原发灶的切除,而忽略对癫痫病灶的处理,因此术后癫痫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为提高和改善此类患者的手术疗效,我科于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对18例合并有癫痫症状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行占位性病变扩大切除术,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层电图(ECoG)监测对切除癫痫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癫痫患者术前使用针电极行脑电图(EEG)、例中使用马蹄型银电极行ECoG监测下切除癫痫灶进行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6年,无1例出现明显并发症,12例(48%)临床发作完全控制,10例(40%)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仅2例(8%)效果不理想,本组治疗显效率80%,有效率88%。结论 ECoG监测在切除癫痫灶手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继发性癫痫术前视频脑电(V-EEG)监测及术中皮层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异同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12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筛选,54例为监测组,术中行16导ECoG监测,并在其指导下联合多种手术切除原发灶及癫痫灶;72例为对照组,仅行原发灶切除术.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近期及远期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应用Engle分级进行效果评价.近期癫痫发生情况:监测组7例,对照组21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后期癫痫发生情况:监测组4例,对照组18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继发性癫痫患者,术中应用EcoG监测并联合多种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癫痫灶可明显降低术后癫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伴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的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特点及皮层横纤维热凝术对术后癫痫的作用。方法选择76例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术中行ECoG监护及病灶切除加周围痫灶皮层热凝(监护组)。100例同期无癫痫发作幕上占位病变患者仅单纯病灶切除(对照组),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3.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癫痫发生率的差异。结果①监护组76例病灶切除前ECoG显示有痫性放电65例(85.52%)。其中41例行皮层热凝,痫性放电减少或消失。②术后早期癫痫:监护组10例(13.16%),对照组28例(28.00%),两组结果差异显著(χ2=5.78,P<0.05)。术后晚期癫痫发生率:监护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1.84%和27.70%,差异显著(χ2=6.34,P<0.05)。结论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ECoG显示痫性放电阳性率较高;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凝痫性放电较单纯病灶切除术后癫痫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在颅内肿瘤切除前后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95例颅内肿瘤患者,于病灶切除前后进行ECoG监测,根据ECoG上多棘波密度、波幅变化分为术后痫性放电增多组(A组)、不变组(B组)及减少组(C组).术后癫痫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术后1周内)与晚期癫痫(1周后).随访4年,比较各组术后癫痫的发生率.结果 95例颅内肿瘤患者病灶切除后ECoG显示A组13例(13.68%),B组37例(38.95%),c组45例(47.37%).95例中术后早期癫痫32例(33.68%),分别为A组8/13例(61.54%)、B组13/37例(35.14%)、c组11/45例(24.4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P<0.05);晚期癫痫17例(17.89%),A、B、C组分别为1/13例(7.69%)、7/37例(18.92%)、9/45例(20.00%),3组问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P>0.05).32例早期癫痫中有7例(21.88%)出现晚期癫痫,63例术后无早期癫痫的病例中有10例(15.87%)出现晚期癫痫,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结论 颅内肿瘤切除前后的ECoG变化有助于预测术后早期癫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不同镇静方案对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 G)的影响,探讨癫痫外科手术镇静药物的用法。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100例伴癫痫发作的颅内肿瘤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A组: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予1%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在(0.80±0.2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复合丙泊酚1.60~2.5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并持续泵注瑞芬太尼1μg/(kg·h),间断应用罗库溴铵。ECo G监测(监测1)前约10 min停泵丙泊酚,监测时将七氟烷浓度控制在0.5 MAC以下。B组: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代替丙泊酚,其余同A组;C组:ECo G监测前不停泵丙泊酚,其余同A组;D组:监测时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MAC在0.5~1.0之间,其余同A组。病灶切除后行第2次ECo G监测(监测2),统计分析各组ECo G监测中暴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BS)发生数。结果 1A、B组间比较,A组BS发生数明显低于B组(P<0.05);2A、C组间比较,BS发生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D组间比较,A组BS发生数明显低于D组(P<0.05);4监测2中仅B组有1例患者出现BS,在13例术中唤醒的患者静脉推注丙泊酚时,12例(92.31%)出现了BS。结论在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中推荐的镇静方案是:麻醉诱导予以丙泊酚(2 mg/kg)静脉推注,维持镇静采用1%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1.60~2.50 mg/(kg·h)静脉泵入,ECo G监测前10~15 min停用丙泊酚,监测时将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在0.5 MAC之下,以减少其对ECo G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癫痫病人手术治疗的麻醉方案及管理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癫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全静脉麻醉组(B组).A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观察2组七氟烷吸入浓度及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或5.0μg/mL(T1)、1.0 MAC或3.0μg/ML(T2)、0.5 MAC或1.5μg/mL(T3)时ECoG出现爆发性抑制波例数、术中棘波频率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在T2、T3时刻,2组癫痫手术过程中ECoG可准确描记癫痫波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2组病人在T1时刻ECoG出现爆发抑制波的例数最多,随着麻醉药物浓度的降低,2组ECoG监测到的爆发抑制波出现次数逐渐减少.但在不同时刻,2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爆发抑制波和棘波出现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对癫痫病人ECoG的影响均呈剂量依赖型,但在一定麻醉深度下不影响ECoG对癫痫波的识别及病灶定位,可安全用于癫痫病灶切除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后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残余痫样放电类型[棘波、ripple、fast ripple (FR)]及残余量,探讨其与术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71例经切除性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5年,选取病灶切除后最后1次监测1 min无干扰ECoG数据.根据各残余痫样放电类型,分别分析残余棘波(1~40 Hz,棘波组)、ripple(80~250 Hz,R组)和FR(>250~ 500 Hz,FR组)3组指标,根据各组内患者残余事件有无分为阳性(+)和阴性(-)亚组,比较各亚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人数;并统计各组残余事件的出现量,探讨各类残余痫样放电类型及数量与术后癫痫发作的关系.结果 71例患者随访(2.3±1.5)年,术后癫痫控制(Engel Ⅰ a)45例,术后癫痫发作(Engel Ⅰb~Ⅳ)26例.各残余事件组中,FR(+)患者术后癫痫发生显著高于FR(-)患者(12/17 vs 14/54,P<0.01),残余FR对术后癫痫发作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70.59%;且术后癫痫发作患者平均FR数量显著高于术后癫痫控制患者[(7.62±1.19)vs(5.24±1.30),P<0.01].棘波组和R组中癫痫控制与癫痫发作患者在残余事件类型及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后ECoG残余的FR可能是术后癫痫发作的电生理标识,且残余FR量较高时与术后癫痫发作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脑磁图、视频脑电图在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单光子发射计算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术前定位癫(癎)致(癎)灶的准确性.方法 癫(癎)手术患者73例,术前均采用MEG、V-EEG行致(癎)灶定位,其中52例加行V-EEG+蝶骨电极记录,19例加行PET致(癎)灶定位,48例加行SPECT定位.结果 通过与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结果的比较,73例癫(癎)患者中术前MEG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66例,准确率90.41%;V-EEG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44例,准确率60.27%;52例癫(癎)行V-EEG+蝶骨电极描记,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34例,准确率为65.39%;19例行PET检查,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10例,准确率为52.63%;48例行SPECT检查,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23例,准确率为47.92%.MEG分别与V-EEG、V-EEG+蝶骨电极、PET、SPE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海马硬化所致颞叶癫(癎)患者,术前MEG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8例,准确率57.14%,V-EEG+蝶骨电极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12例,准确率85.71%,V-EEG+蝶骨电极与M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G可提高术前致(癎)灶定位的准确率;对于颞叶内侧深部癫(癎)而言,术前定位以V-EEG+蝶骨电极记录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幕上占位病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病例资料,在神经导航的辅助下切除病灶,术中进行皮层脑电监测,确定致痫灶的位置及范围,非功能区的予以切除,功能区的行皮层热灼。结果病灶完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4例;12例行致痫灶切除,15例行皮层热灼;术后病检:胶质瘤14例,脑膜瘤8例,蛛网膜囊肿3例,肺癌脑转移2例;随访1~2年,大部分患者的癫痫症状消失,少数仍有癫痫发作,但发作频率、发作形式较术前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Ⅰ级23例(85.2%),Ⅱ级4例(14.8%)。结论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幕上占位病变,借助神经导航切除病灶,运用皮层脑电定位致痫灶,非功能区的予以切除,功能区的行皮层热灼,能很好地治疗癫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外科干预多癫痫灶的方法和运用该方法所达到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其临床发作类型、体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视频脑电图(vedi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photon emissiontomography,SPECT)、认知量表进行术前评估,分别应用以下6种手术方式:(1)病灶切除术+变性脑组织切除术+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ultiple subpial transaction,MST)+胼胝体切开术+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颅狭征浮动骨瓣整复术1例;(2)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MST+热灼术36例;(3) MST+热灼术+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5例;(4) MST+热灼术+双侧海马、杏仁核放射治疗术1例;(5)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MST 4例;(6)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MST 18例。结果: 随诊6个月至11年,根据Engel疗效分级标准:Ⅰ级30例,Ⅱ级9例,Ⅲ级20例,Ⅳ级6例。Ⅰ、Ⅱ级39例为临床治愈,Ⅲ级20例为好转,治愈率60.00%,好转率90.77%。随诊38例患者智商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多癫痫灶难治性癫痫外科干预,根据癫痫放电区域的不同,应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术式选择。方法:38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的监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①单纯致痫灶切除2例;②多软膜下横切术(MST)8例;③致痫灶切除 MST18例;④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5例,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例;⑤胼胝体切开 MST 皮质热灼4例。结果:38例患者经3~30个月的随访,满意12例(31.6%),显著改善10例(26.3%),良好6例(15.8%),效差4例(10.5%),无改善6例(15.8)。总有效率73.7%,治愈率达31.6%。无一例致残或死亡。结论: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检测下,对致痫灶准确的定位和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丙泊酚可否替代异戊巴比妥钠进行Wada试验,达到确定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42例以丙泊酚作替代的Wada试验,总结其成功率及安全性,分析其测定语言及记忆优势半球的有效性.记录患者从肌力消失到肌力恢复到3级(T3/5)和5级(Ts/s)的时间、在注药后出现言语功能障碍的时间(Tverb)和从注药至语言停止的时间(Tnverb),并根据患者性别、患侧或健侧、左右侧、语言及记忆优势半球或非优势半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80侧)进行Wada试验,单侧丙泊酚的用量为7~24(13.8±3.6)mg.顺利完成38例,成功率为90.5%.在成功完成的38例76侧中,有11侧测试时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37例确定语言优势半球,有效率为97.4%;27例确定记忆优势半球,有效率为71.1%.Tverb、Tnverb在左右侧、语言优势半球及非优势半球,记忆优势半球及非优势半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丙泊酚进行Wada试验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基本可以替代异戊巴比妥钠以达到确定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