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MRI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解剖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上腹部MRI扫描资料,筛除肝脏手术?肝脏病变以及肝外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的病变?MRI扫描序列包括T1WI正反相位双回波序列,T2WI脂肪抑制序列及应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动态增强序列?结果:24例(22.9%)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限性信号减低,其中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分别为10例?24例及6例?24例中仅3例反相位图像上镰状韧带旁肝实质信号降低,其余21例(87.5%)正反相位信号未见变化?结论: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仅少数部分由于局灶性脂肪沉积所致,大部分可能与肝脏异常引流静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镰状韧带旁肝左叶低密度假病灶(简称镰旁肝假病灶)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9月92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接受了肝脏或上腹部螺旋CT扫描,共检出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15~73岁)具有镰旁肝假病灶,详细观察和记录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平扫与增强各期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63例(6.8%)共有66个镰旁肝假病灶,均位于肝左叶内侧段(57个)或(和)左叶外侧段(9个)前缘镰状韧带旁.60例(95%)为单个镰旁肝假病灶,3例(5%)各有2个镰旁肝假病灶(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左叶外侧段而呈对称性分布).据镰旁肝假病灶在平扫与双期增强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将其分为A型和B型,其中A型57例60个(91%),B型6例6个(9%).结论镰旁肝假病灶并非很少见.其发生部位特殊,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的密度及其变化有特征性表现.对镰旁肝假病灶应能正确识别,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的发生率,探讨该部位假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的427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资料,筛选出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的病例。结果427例中60例有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假性病灶最大径6.1-21.2mm,平均12.3mm。CT平扫显示15例(25%),增强动脉期显示27例(45%),门静脉期假性病灶全部显示。60例中,病变呈三角形39例(65%),扁平状9例(15%),结节状12例(20%)。结论肝镰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在门静脉期易于显示,根据其位置和形态,可与肝内真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alciform ligament pseudolesion,FLP)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从PACS中检索出进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患者125例,筛选出肝镰状韧带旁假病灶21例,详细记录假病灶的数目、形态、部位、大小以及平扫、增强各期图像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检出21例(22个)肝镰旁假病灶,20例为单个病灶(95.3%),其中肝左叶内侧段19例(95%),左叶外侧段1例(5%),1例(4.7%)有2个假病灶,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左叶外侧段而呈较对称性分布。楔形7例(33.3%),类圆形9例(42.9%),不规则形5例(23.8%)。假病灶最大直径约7.8-29.5mm,平均约17.2mm。CT扫描:平扫及动脉期、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门脉期几乎均呈低密度,与正常强化肝实质分界清晰。结论FLP发生部位特殊,门脉期几乎全部呈低密度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灶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73例肝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变的MSCT表现,观察和记录肝假性肿瘤病灶的部位、形状以及平扫与增强各期特点。结果:73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3个,均为单发。61例假性病灶位于肝左叶内侧段;12例位于肝左叶外侧段。病变呈三角形48例(66%),扁平形16例(22%),结节形9例(12%)。假性病灶最大径6.2~23.0 mm,平均约14.1 mm。在MSCT扫描中,CT平扫显示22例(30%);动脉期显示44例(60%);门静脉期显示73例(100%);延迟期显示38例(52%)。结论:肝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灶在门静脉期易于显示,根据其位置和形态并结合临床随访观察,有助于与该部位真性病灶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MR特征及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MR资料,MR扫描包括横轴位T1WI、脂肪抑制T2WI平扫,横轴位三维动态增强T1WI以及脂肪抑制轴位及冠状位T1WI延迟扫描。结果:所有肝细胞癌T2WI均呈稍高或高信号,T1WI呈等、高或低信号;13例在T1WI上见假包膜,2例在T2WI上见假包膜,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49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35例见假包膜强化。43例合并肝硬化结节MR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结论:MR对肝细胞癌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CT影像上误诊为真性病灶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CT随访证实或病理证实镰旁肝假病灶误诊为真性病灶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12例中4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5例误诊为肝转移性肿瘤,3例误诊为血管瘤。误诊原因包括:对镰旁肝假病灶的三种形态认识不够、未做多层面重建、没有熟悉对镰旁肝假病灶平扫、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没有熟悉此病灶在螺旋CT下的表现。结论熟悉镰旁肝假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特征及CT扫描的影像特征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其的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融合性纤维化的MRI应用价值.方法 肝融合性纤维化病人14例,常规T1 T2wl正反相位序列.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患者16个病灶,表现为楔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肝融合性纤维化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圆韧带影像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的表现,提高鉴别两者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间1643例行螺旋CT扫描+三期动态增强肝脏扫描(7例行MR平扫)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023例,女性620例,年龄15~89岁,分析肝圆韧带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特点,比较两者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时CT值的差异性.结果 共有1601例未见明确肝圆韧带显示,27例于肝左叶肝裂区见结节样边缘清晰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三期呈轻度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周围肝实质;另有15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见左脐静脉曲张,增强扫描与门静脉同步强化,并与肝门静脉左支相通.肝圆韧带显影组与脐静脉曲张组在CT平扫时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脐静脉曲张组患者的CT值显著高于肝圆韧带显影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高对肝圆韧带影像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与肝内其他异常密度影像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肝癌MR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及其疗效。方法对19例23个肝癌病灶HIFU治疗前后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分析影像表现的特点,同时根据血清AFP变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14例18个肝癌病灶M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内未见强化,全部病例AFP下降,其中12例AFP下降≥50%,5例5个肝癌病灶动脉期病灶内及病灶边缘区结节强化呈高信号,门脉期及平衡期结节病灶呈低信号,呈快进快出相。19个病灶边缘于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均强化呈高信号,形成假包膜,有5个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斑片样强化呈略高信号。结论评价HIFU治疗肝癌疗效的方法中,MR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转移瘤的螺旋CT双期扫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肝转移瘤在螺旋CT平扫、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中病变检出的效果,分析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方法33例肝转移瘤患者平扫后行全肝双期扫描,计算平扫、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显示的病变数目;比较各时相病灶显示率的差异,观察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强化方式.结果33例共检出病灶156个,平扫显示76个,动脉期显示89个,门静脉期显示145个,门静脉期病灶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和动脉期,而动脉期与平扫的病灶显示率无明显差异.动脉期51个病灶呈边缘环状强化,5个病灶均匀强化,门静脉期15个病灶仍表现边缘环状强化,其余所见病灶边缘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中央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门静脉期病灶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和动脉期,但对病变的血供情况显示门静脉期不及动脉期.  相似文献   

12.
CT、MRI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肝癌的CT、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41例小肝癌患者的平扫及动态增强CT、MRI表现,观察病灶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有无包膜等.结果 CT检查28例29个病灶,平扫以低密度为主;MRI检查17例18个病灶(包括4例已做CT检查的病人),平扫TI以低信号为主,T2以高信号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全瘤性强化CT15例、MRI 13例,等密度或等信号CT4、MR14,延迟扫描为低密度或低信号CT25例、MRI 12例;13例在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三期扫描能够显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及与肝脏其他病变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3.
肝腺瘤的临床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腺瘤的临床及MRI表现,提高对肝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6例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评价MRI的诊断价值。结果6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系偶然发现。MR平扫T1WI肿瘤常呈等或稍低信号,部分T1WI反相位图像信号下降,T2WI以高信号为主,瘤内有出血坏死信号不均匀。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部分瘤内出血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强化下降或持续强化。假包膜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可呈持续明显强化或延迟强化。结论肝腺瘤临床和MR表现缺乏特异性,了解其常见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对部分表现不典型病例,利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可与其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马秀华  吕富荣  薛鹏  皇甫幼田  陈勇  张斯佳 《重庆医学》2011,40(22):2223-2224,22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不典型肝脓肿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CT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肝脓肿位于肝左叶17例,肝右叶25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6例。平扫全部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所在肝段或灶周出现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呈团块状强化9例,出现"晕征"10例,出现"网格征"或"蜂窝征"21例;延迟期29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7例房间隔或蜂房壁保持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脏局限性脂肪沉积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的发生机制、CT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8月间,CT检查发现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症37例,其中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1岁。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机,自右膈顶向肝下缘连续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37例均符合CT诊断标准。结果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症37例病灶分别位于S4段背侧15例、镰状韧带附着部14例、S1段4例、S2段2例、S7段2例;病灶大小为8mm-27mm,平均14.8mm;S4段背侧病灶主要为结节状9例和斑片状5例,镰状韧带附着部病变多为结节状12例;边缘清楚的病灶32例,部分边缘清楚的病灶5例。增强后37例病灶动脉期均未见强化,CT平扫+增强扫描复查,病灶均无明显的变化。局限性脂肪沉积的动脉期能谱曲线向下,而静脉期曲线明显向上,但仍低于正常肝实质曲线。结论肝局限性脂肪沉积症主要与异位静脉引流有关,根据本病的CT表现特征诊断不难,但要注意排除肝内其他类似的占位性病变,定期复查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顾红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2):134-135,137
回顾性分析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62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8.
王志强  邓平  李涛  谭华绣  聂林 《中外医疗》2009,28(17):11-12
目的探讨高场MR对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共检出病灶111个:平扫发现病灶80个,动态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4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7个,延迟60min之后新发现4个直径〈1cm的病灶。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MRA成功显示16例3级以下肝动脉,图像可与DSA相媲美,余2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成功显示16例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余2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高场MR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善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8-14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1个病灶呈高密度,3个病灶未能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周边不完整薄环状或厚环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6个病灶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相对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此期病变检出率为100%。8例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6例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2例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肝内与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MRI平扫、动态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由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和DSA、碘油CT证实的小肝癌42例,均行MRI平扫、动态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MRI平扫、动态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病灶显示的效果.结果 42例中共有58个肿瘤病灶,T1WI肿瘤病灶呈均匀低信号30个,不均匀低信号14个,高信号5个,等信号9个,T2WI肿瘤呈均匀稍高信号47个,不均匀稍高信号9个,等信号2个,DWI呈高信号46个,12个显示不满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快进快出39个,快进慢出7个,持续性强化12个.结论 MRI平扫、动态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结合应用能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