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4.
目的MRI、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7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比较CT、MRI诊断准确率。结果CT.、MRI检查.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总准确率为84.21%.、94.74%,两者总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41例颅内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MRI扫描11例T_(1)WI、T_(1)WI上均呈高信号,24例T_(1)WI呈网状混杂信号,T_(1)WI上呈网状混杂信号。6例T_(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化不均匀。35例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扫描强化明显。MRI可见圆形或哑铃型长T_(1)WI长T_(1)WI信号,信号均匀,肿瘤边界清晰,呈明显均一强化,无血管留空和钙化。结论MRI、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6.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鲁书琴  丁玖乐  田素良 《吉林医学》2011,32(23):4826-4827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明确MRI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优势。方法:MRI检查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对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常规平扫序列:T1WI加权像应用FLASH序列,T2WI加权采用HASTER,FS-TSE(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饱和法)动态增强采用VIBE序列。结果:43例病例共发现50个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并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的高信号越来越强形成所谓的灯泡征;MRI增强扫描:增强初期血管瘤病灶1.0~2.0 cm,均匀性强化,边缘模糊,消退较慢。3 cm以上病灶增强初期,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强化,或团状增强影逐渐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呈"慢显慢退"特征。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中有其特征性表现,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比CT和B超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谢红锋  陆健美  王小乐 《海南医学》2013,24(24):3647-3649
目的探讨低磁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诊断的图像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8例CA患者的MRI扫描资料,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提高MRI对C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部位主要位于幕上、幕下;MRI检查有19例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15例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13例病灶内部有"爆米花"样低信号,所有病例"铁环征"显示清晰,增强扫描有少数病灶有轻度强化;MRI检出脑外病灶2例,分别位于鞍旁及颅窝,T1表现椭梭状或哑铃状长信号,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有均匀强化。结论 CA的低磁场MRI图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可借助T1W1及T2W1信号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T1WI、T2WI、STIR及Gd—DTPA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0例53个病灶T2WI全部呈长T2信号于STIR序列信号进一步增高。48个病灶T1WI呈短T1信号(90%),5个病灶呈等T1信号(10%)。11个病灶于T1WI序列和他WI序列见栅栏纵行样低信号影(栅栏征)。10例增强扫描患者,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延迟20分钟扫描呈均匀强化表现。结论:MRI在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脏泡状棘球蚴病CTMRI表现,评价CT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CTMRJ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共发现肝包虫囊肿17个。CT表现边界清晰或稍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密度减低区;大部分病灶可见钙化。MRI表现在T1加权像上边界清晰或稍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的低信号影,其内散在分布不规则的更低信号影。在T2加权像上,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的钙化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条状、点状、斑片状无信号区(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MRI对肝包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CA的临床和CT、MRI及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脑内型CA 48例,脑外型CA 9例.结果 脑内型CA的CT平扫表现为混杂颗粒状较高密度,MRI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内型CA 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脑外型CA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DSA检查可见肿瘤染色.结论 脑CA的CT和MRI影像表现各有特征性,综合CT、MRI以及DSA所见有助于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自1999-2010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本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大部分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只有7例感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特异性,8例肝功能显示白球比降低,3例轻度贫血,1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所有病例AFP、CEA以及CA19-9均在正常水平;CT及MRI表现特征:大部分病例CT平扫表现为多发性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动态扫描显示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门脉期周边进一步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可为环形强化;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病灶中心信号更低。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往往信号更高,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中心无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预后情况:15例病人中有10例至今存活,其中包括4例带瘤生存。结论:认识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了解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以及积极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例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和CT、MR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8~50岁。5例均行CT平扫,2例加做CT增强。3例行磁共振扫描。CT平扫高密度影3例,等密度影1例,高低混杂密度影1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例。MRI平扫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有明显强化2例;1例平扫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未作增强。结论颅内恶性黑色素瘤CT表现无特征性,MRI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CT表现及MR表现,可提高影像学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l表现,评价MRl对脑内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倒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内CA患者的临床及MRl图像资料,并总结其MRI表现特征。结朵病灶形态呈结节状、桑葚状、类圆形,边界清晰,均无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2个病灶TlWI、T2~qI呈高信号,周围呈低信号环.13个病灶其核心T1w1、T2WI,呈筛网状高等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条片状低信号,1个病灶T1W1、T2WI均呈低信号,DwI显示病灶为结节状低信号或病灶中间杂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SWI显示病灶呈扩大的低信号或瘤巢高信号,周边呈扩大的铁环征,2例增强扫描病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做了3D-TOFMRA,瘤巢呈高信号,未见有流空血管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对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MRI表现。结果: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例)。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15例CA行3D-TOF 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结论:CA的MRI表现有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