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建立不同性质人工气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并观察人工气道护理对降低该风险的作用。方法:154例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和插管组各77例。切开组实施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均实施人工气道护理,包括气道护理、体位护理及口腔护理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而后根据观察及菌培养结果统计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诱因。结果:插管组其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插管组误吸导致呼吸机肺炎的几率显著低于切开组(P<0.05)。两组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诱发呼吸机肺炎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组其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呼吸机肺炎几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气管切开后的诱发风险比气管插管更显著,而实施人工气道护理能够有效地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并实施护理干预。方法:研究 A 组44人应用气管切开,研究 B 组44人应用气管插管,为两组应用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比照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其发病诱因、感染率。结果:研究 B 组其机械通气时长、ICU 入住时长及 VAP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 A 组(P<0.05)。研究 B 组其误吸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金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及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均显著低于研究 A 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在临床上比较气管插管而言更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故应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4~5天)和晚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9—10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在ICU行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48小时,且插管前无肺部感染,均预期行气管切开,入ICU即行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将这些病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予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予晚期气管切开,观察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7天、14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人工气道7天、14天观察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天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予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ICU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对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经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是ICU抢救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又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导致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患者免疫力低下、人工气道长期留置、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患者体位、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及手卫生等。通过对呼吸机管路的维护和患者呼吸道、口腔和分泌物及营养支持等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1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取集束化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促使患者早日出院。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同时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1],是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重要的类型[2],也是严重影响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常见并发症。在机械通气患者中VAP患病率高,一旦发生可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在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行常规ICU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够很好的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同时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5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及其病原学特点,以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35例机械通气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的相关性,检测病原菌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比较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结果机械通气时间长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切开相比气管插管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5例患者共检出69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35例患者中死亡13例,病死率为37.14%,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者较单一致病菌感染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应针对病原菌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上蔡县人民医院诊治的56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28例,对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均明显缩短,VAP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体位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ICU呼吸机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较低,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的体位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并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50例ICU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和接受的护理方法,50例患者被分为干预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且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组间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ICU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患者造成的痛苦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7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并于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低,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模式,能有效减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临床上收治的78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人工气道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及误吸发生情况,干预前后GPI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误吸发生率分别为2.56%、0.00%,较对照组的20.51%、15.38%显著降低(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GPI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PI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组患者GPI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应用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与经鼻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及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或危重症监护室(ICU)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年龄≥70岁)80例,按人工气道建立方式不同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42例),气管切开组(38例),入选病例均接受专业、全面的护理及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呼吸衰竭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即刻抢救成功率100%,气管切开组患者在防止痰痂堵塞管道、呼吸机撤机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衰竭治愈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经鼻气管插管组,在并发院内感染或二重感染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气管切开及经鼻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是抢救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相比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能使老年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更易排出,减少气道堵塞,缩短呼吸机撤机时间及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集束化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2010年6月~2012年8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102例,其中集束化治疗组54例,传统治疗组48例,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8天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前降钙素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束化组VAP发病率14.8%,28天病死率9.6%,平均插管天数8.47天,平均入住ICU时间11.04天;传统治疗组VAP发病率33.3%,28天病死率25%,平均插管12.55天,平均入住ICU时间15.15天;平均入住ICU时间21.45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治疗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气管插管和住ICU天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气道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ICU 64例重型颅脑损伤且均在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气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ICU气道护理,观察2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差异。结果: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集束化气道护理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5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收取时间在2014年2月-2016年3月,分析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再将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不同干预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时间(10.15±1.75)d﹑机械通气时间(7.01±2.05)d﹑气管切开发生率8.00%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通过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给予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不仅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发生率,还能缩短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医源性危险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选择116例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医源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鼻胃管留置、抑酸剂、糖皮质激素应用相关。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多,除一般性预防外,应该尽早无创通气减少气管插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抑酸剂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 371例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加强基础护理,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等护理措施。结果入住急诊科患者27例,治愈21例,死亡3例(原发病抢救无效),气道堵塞1例,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入住综合ICU患者1 34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3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平均感染率为7.87‰。结论采取科学有效的呼吸道护理,预防并发症和抗感染等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中枢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5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常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240例为对照组,行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300例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和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55% vs 66.7%)、机械通气时间[(12.40±2.93)d vs (15.63±5.18)d]、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1.3% vs 7.9%)和ICU住院时间[(16.47±5.01)d vs (20.79±5.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病死率(49% vs 55%)和长时间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再次气管插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