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产科DIC患者50例进行凝血检测,同时选取健康产妇50例做为对照组进行凝血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 PLT)、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结果健康产妇组的PLT显著大于DIC组( P<0.05),健康产妇组的TT、PT、APTT均要显著小于DIC组( P<0.05)。结论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医院收治的DIC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产妇48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凝血检验,对比两组产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85.66±17.85)×109/L,纤维蛋白原(0.79±0.13)g/L,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时间(22.84±5.13)s,凝血酶原时间(19.34±2.16)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6.45±4.82)s,均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产科DIC患者和健康产妇之间,在凝血指标方面存在这明显的差异,积极开展凝血检验,对于产科DIC患者的检测和转归预测,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2月接诊的6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3例产科DIC患者为观察组,33例健康体检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进行凝血检查,对比两组产妇血小板数量、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较少,且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长,纤维蛋白原含量较低,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其病情发展趋势及临床归转,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凝血检验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43例医院产科收治的DIC产妇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43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采集血液进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IC产妇的凝血指标与健康产妇有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凝血检查尽早发现DIC产妇,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方定安 《河北医学》2014,20(2):270-273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液成分在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合并急性DI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将下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观察组,输成分血治疗。输血治疗2-4h后检测两组产妇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比较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好(P〈0.05),观察组患者PLT、HGB、APTT等检验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较对照组36.0%低,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成分血较输全血对DIC的抢救效果更佳,凝血功能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张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6,(34):4857-4858
目的 研究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诊治的78例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设为病例组,另外39例普通的顺产和剖腹产患者设为健康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凝血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产妇凝血相关指标均较病例组明显缩短(P<0.05),病例组患者在生产前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的状态,血小板减少,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及时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才能判断出其病情发展状况,进行早期治疗,达到降低孕婴死亡概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产科患者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产科20例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与20例顺产或剖腹产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DIC患者的部分常规血凝学指标有一定规律;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健康组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正确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指标变化规律,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镇平县妇幼保健院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2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重度39例,中度42例,轻度4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非妊娠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D-D浓度及凝血指标检测,观察比较各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D水平,并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IHS轻、中、重度患者APTT、PT水平低于对照组,FIB及D-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PTT及PT随病情加重呈现降低趋势,FIB及D-D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观察组PIHS中、重度患者DIC发生率分别为35.71%、58.97%,均高于轻度PIHS患者的15.00%,重度PIHS患者DIC发生率高于中度PIH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纤溶亢进及高凝状态,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治疾病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产科治疗的DIC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顺产或剖腹产产妇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变化规律有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发展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D-二聚体(D-D)和凝血三项指标的变化,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2例临产孕妇和8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D-D进行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G、D-D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对预防产后出血,DIC等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对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7例DIC产妇和37例健康产妇的PLT计数、PT、APTT、TT、Fib及D-Dimmer)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IC组产妇的PLT计数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 通过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机体的血液凝固状态,预测微血栓的形成和出血倾向的发生,对预测产妇DIC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12年3月~3013年5月收治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DIC患者,22例为顺产或者剖腹产患者,对她们的凝血检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较短;出现DIC症状的患者在产前就已经出现了凝血时间延长的现象,且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掌握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检验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既能进行早期确诊,同时也能准确判断患者DIC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出血并发DIC(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可行性及效果,为有效控制产后大出血,减少孕产妇死亡提供新方法。方法:对我院38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在实施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采用成分输血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8例患者成分输血治疗后的PT、TT、APTT及FGB等血液指标改善均好于治疗前水平(P0.01)。38例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其中35例痊愈,痊愈率92.1%,2例系经济原因放弃抢救,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成分血中的悬浮红细胞可增加血红蛋白,新鲜冰冻血浆有助于补充出血产妇血容量及凝血因子。给予成分输血能有效改善大出血合并DIC孕产妇凝血状况,从而达到救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李霞  邓明凤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38-113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理产科及肝硬化合并出血患者出凝血指标改变的有关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各类患者治疗前静脉抗凝血,检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患者之间也进行了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及肝硬化组四项指标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病理产科组PT和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AL组比较,病理产科组BPC、肝硬化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病理产科组与肝硬化组比较BPC、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PT、APTT是合并出血患者最为有效的筛选指标,肝硬化组的APTT延长更为明显,观察这些患者的出凝血指标,对于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指导血液制品输注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DI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凝血指标为指导、观察组以TEG为指导进行血液制品输注。评估两组24 h输血量、抗凝治疗情况、血液输注前后凝血功能(PT、APTT、TT、FIB)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24 h内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输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素使用率、肝素使用总剂量及总治疗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输注后,观察组PT、APTT、TT均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凝血指标,以TEG为指导对DIC患者通过输血纠正异常的凝血功能的效果更理想,患者预后更佳,且利于避免或者减少血制品滥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对临产孕妇50例及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50例进行PT、TT、APTT、FIB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T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产前检查凝血四项指标可以为临床治疗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比如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救治的93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血输血,45例)和观察组(成分输血,48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存活率和子宫保全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提升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建议在产科DIC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为观察组,同时期30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观察组DD、APT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FIB、PLT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进行凝血及纤溶指标测试,可以对病情及时进行判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临产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状况,探讨临产孕妇分娩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凝血指标变化的检测。方法:选取180例正常妊娠临产孕妇及83例非怀孕育龄妇女进行PT、TT、APTT、Fib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TT值明显低于非怀孕妇女组,而Fib值有明显的升高,两组PT、TT、Fib值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APTT值虽有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且APTT值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临床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检测,加强分娩过程中产妇各项凝血指标的密切监测在防止生产异常出血和预防诱发DIC及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产产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00例临产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T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缩短,Fib高于对照组。结论:临产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防产科意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