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广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28+1730
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患者中CT与核磁共振(MRI)成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5月住我科的共50例肝硬化结节患者,每例患者都进行CT、MRI的检查,显现出各有的信号特点,并简单比较CT与MRI的肝边缘、肝实质、肝形态及门静脉,初步对不同的影像手段诊断肝硬化的效能作比较。结果:CT显示肝叶比率相差很多,MRI显示的信号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它们的强度有差异,肝边缘、肝实质、肝形态及门静脉等经CT、MRI的检查有所不同。结论:CT表明肝叶比率失调是衡量肝硬化结节的重要因素;肝硬化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能够通过不同信号特征来显示,主要依据MRI的多序列成像特点;在肝硬化结节病情上的诊断能力方面上,CT与核磁共振功效并没有显著的区分,但是由于诊断独立性预测指标不同,所以诊断意义就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1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在核磁共振成像中表现为T1加权像(T1WI)等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T2WI)为等低信号。增强门静脉扫描与肝组织强化下进行对比呈低信号结节,动脉无强化。合并肝细胞癌为5例患者,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偶会出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和T2WI诊断后7例患者的结节周围产生假包膜。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对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进行良恶鉴定,并对恶性结节作出疗效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MR)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合并DN 7个,肝癌结节16个)MR检查资料,患者行脂肪抑制的T1WI、T2WI、正反相位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DWI)扫描,总结肝内结节的信号特点.结果 在常规脂肪抑制下肝硬化结节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后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相似或信号稍低;DN在T1WI多为较高信号,T2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癌结节T1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偶有稍高信号,T2WI多为较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结论 核磁共振可以对大多数RN、DN和小肝癌结节明确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及癌结节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0例肝硬化单个或多个可数结节患者的共计500个结节灶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CT灌注参数,对其中动脉血供增加者,共61例行穿刺活检,其结果不典型增生结节24例,肝细胞癌25例,随后均行手术治疗.[结果]癌结节组,不典型增生结节组及肝硬化结节组间肝动脉灌流量,组织血流量及血容量呈递增趋势,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中肝动脉灌流量(HAP)在三组中均有显著差异,而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只在肝细胞癌小结节与肝硬化结节中有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结节癌变时,局部血流供应增加,CT灌注成像BF,BV,HAP的测量有助于鉴别肝硬化结节与癌变结节,其中以HAP的鉴别诊断效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6.
顾红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2):134-135,137
回顾性分析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62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分析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检查8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将采用CT检查的设定为A组(42例),将采用核磁共振检查的设定为B组(42例),比较2组的诊断效果。结果 A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57%,远低于B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经CT检查确诊24例患者中,股骨头坏死Ⅰ期10例,Ⅱ期7例,Ⅲ期4例,Ⅳ期3例;B组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36例患者中,股骨头坏死Ⅰ期16例,Ⅱ期9例,Ⅲ期7例,Ⅳ期4例。结论 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均可在临床诊断上提供较准确的依据。与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检出率更高,值得应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把100例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收治时间在2015年2月21日至2016年2月21日期间,所有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以此作为MRI组和CT组,并在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检出符合率。结果 MRI组的检出符合率为99.00%(99/100),CT组的检出符合率为80.00%(80/10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较,核磁共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功效,其临床确诊率较高,可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为临床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T诊断,实验的患者给予核磁共振诊断。对比核磁共振与CT的诊断价值。结果实验组的核磁共振诊断总检出率(92.00%)较CT诊断的总检出率(76.00%)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核磁共振诊断(92.00%)较CT诊断对血肿厚度情况的判断(76.00%)效果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核磁共振对损伤部位的判断以及对血肿厚度的判断其准确率要更高,在临床诊断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再生结节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再生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提高肝内结节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的CT平扫及增强图象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直径大于3cm的结节为大结节型6例,直径位于10~30mm的为小结节型8例,,两种并存的为混合型11例.平扫低密度1例,等密度3例,高密度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强化8例,门脉期强化且与肝脏密度相等15例,延迟期为高密度1例,低密度1例.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一般能明确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诊断,也利于与肝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效果进行论述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肝硬化再生结节治疗的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CT检查,实验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进行对比,并对核磁共振检查成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病理结果都显示患者患有肝硬化再生结节,实验组患者检查准确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准确率58.33%。结论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检查诊断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实现对患者肝硬化结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为临床诊治医师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观察、比较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展开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应用CT检查。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大于对照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实验组患者检出梗死直径小于对照组患者检出梗死直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基底、小脑、脑干等病灶检出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检出数量,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丘脑、顶叶等病灶检出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路径,核磁共振检查路径可以明显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但其所花时间以及费用较高,患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哪种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核磁共振和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85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最终根据诊断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探查,对比核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手术探查后,本次研究的85例患者均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观察组实际股骨头坏死43例,确诊股骨头坏死41例,诊断准确率为95.35%;对照组实际股骨头坏死42例,确诊股骨头坏死31例,诊断准确率为73.81%。对照组的准确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I期的骨头坏死检出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脏血流灌注情况对肝硬化程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20例肝硬化患者[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7例定为肝硬化(1)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9例和C级4例定为(2)组]和15例正常对照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CT灌注扫描成像获取肝脏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Steep Slope,SS)函数曲线,分析曲线类型,并以脾增强高峰出现为界,把肝脏增强分为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计算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最大斜率比值,记为SSr,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1)肝硬化1组、肝硬化2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斜率曲线类型分布存在差异(P〈0.01);(2)肝硬化患者SSr值较正常对照组加大,肝硬化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2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硬化2组和肝硬化1组比较,肝硬化2组SSr值出现倒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动态CT增强动门脉斜率函数曲线类型及Steep Slope比值SSr能够反应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情况及血管变化程度,可作为肝硬化程度的定量指标,对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抽取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共计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根据CT影像检查进行诊断;观察组根据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采用的核磁共振技术诊断效果优于对照组采用CT影像检查的诊断效果。结论: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优于CT,是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力榛  黎川  梁勇  王新  陈家飞 《西部医学》2024,36(5):766-770
目的 探讨双源CT增强多参数成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0月—2021年12月间接受双源CT增强多参数成像检查患者51例,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良性组(良性肺结节21例)和恶性组(恶性肺结节30例)。将双源CT增强多参数成像图像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软件,通过勾画感兴趣区记录结节不同keV时单能量CT值。比较两组患者双源CT增强多参数数据,同时绘制ROC曲线计算各参数鉴别诊断良恶性肺结节的阈值。结果 良性组患者的NIC、K绝对值、碘基值及常规增强C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P<0.01);良性组患者静脉期40、70、100、120及140keV下的C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IC的AUC面积明显高于K绝对值和碘基值(P<0.05),NIC+K绝对值+碘基值联合诊断的AUC面积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 双源CT增强多参数成像可作为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具有多参数、可量化等优势,对肺结节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病变位置有所差异,57例发生在颞顶枕叶、69例发生在颞顶叶、34例发生在额颞顶叶。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方面,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