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ICM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的形态可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本研究旨在分析ICM及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差异。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10-01-2014-12于我院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肌PET等检查结果,将其分为ICM组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各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2.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近10年的研究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左室重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症状.这些条件包括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的宽度.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右心室失同步、心肌细胞能量储备耗竭、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血流比失调导致心肌缺血、钙平衡失调、氧自由基损伤,以及β受体密度下调、反应性下降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有关.近来有学者提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心肌病”的概念,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样,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未分类心肌病.  相似文献   

3.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4.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然而,频发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与多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且这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发展成心动过速诱导的心肌病。因此,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合理的临床评估至关重要。决定是否针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主要基于3个因素:基础心脏疾病、室性期前收缩的负荷、心功能状况。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 ),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 )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为无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经心内膜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VCs/IVT逐年增加。然而,左心室心外膜VAs起源者经左心室心内膜消融无效而需经心外膜消融才能成功。Daniels等报道心外膜起源IVT的发生率可达9%。  相似文献   

6.
<正>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出现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诊断标准:室性期前收缩计数时间≥2分,平均每分钟多于5次),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其中右心室流  相似文献   

7.
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及其随访结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的近、远期疗效。方法34例右室室速患者经受了射频消融,其中诊断为特发性右室室速29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VD)5例。结果28例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成功,1例失败;5例ARVD患者诱发出9种室速,5种室速消融成功,另4种室速失败。随访显示,28倒特发性右室室速中2例分别于射频消融术后的12和15个月发生新的室性心律失常,进一步检查证实1例为ARVD,另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ARVD患者组中2例室速复发。结论右室室速射频消融的结果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于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术后再发或出现新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注意排除ARVD或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探讨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进行对比。结果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多〈0.14S,振幅多〉20mm,多来源于右心室,与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综合分析,综合已经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对其临床给予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正>夏宏器教授提出的室性期前收缩按患者群分类的新思考,有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也有自己几十年的随访观察的临床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临床和机制研究功底,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该思考联系临床实际,针对5种临床状况,将室性期前收缩分为5个类型人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离子通道疾病患者、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健康人群。目的是为了区分室性期前收缩的严重程度。但是,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对治疗影响并不很大,倒是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联律间期、起源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指通过目前的诊断技术排除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也排除了代谢、电解质紊乱以及遗传性心电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多数学者主张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1],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一种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且性别差异不明显[2]。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必然关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有当心动过速频繁、反复发作并引起患者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精神上受到影响时可考虑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