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本研究比较了美国全国范围内非阻塞性、阻塞性和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异。研究者对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在退伍军人事务中心的健康系统中所有进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排除既往诊断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记录病变分布(单支、双支或三支病变)情况。主要临床终点为1年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住院率,次要终点包括1年内全因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3.
<正>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试验的观察终点分为硬终点(hard endpoints)和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points)。硬终点主要包括全因死亡、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致死性冠心病、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脏骤停复苏等。虽然硬终点是临床药物疗效的强有力证据,采用硬终点作为观察指标,特别是对于Ⅲ期药物临床试验,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纳入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数年)、花费高昂等。替代终点数据的获取,需要的试验周期短、易操作、可行性高、相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CHADS2评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病历库2015-01-2018-12连续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主要终点为复合心血管事件(包含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力衰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和非心脑血管事件等。采用Cox回归评价CHADS2评分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70例连续STEMI患者,平均年龄(58.9±13.7)岁,男性占83.3%,TIMI风险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分别为279、178和113例。在共619.7人年的随访中,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02例,全因死亡46例,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56例。Cox回归分析提示CHADS2评分与主要终点事件[HR:1.331(1.111~1.593,P0.001)]和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HR:1.647(1.345~2.017),P0.001]独立相关,与全因死亡和非心脑血管事件无显著相关。ROC提示CHADS2评分在主要终点事件预测方面与TIMI评分相当,在全因死亡的预测方面不如TIMI评分,在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方面优于TIMI评分。结论:CHADS2评分可用于STEMI患者的再发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2012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的患者489例进行随访,通过COX回归方法分析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初级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脑卒中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次级终点事件(Ⅳ级心功能及再血管化治疗)的影响。结果:规范服药组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非规范服药组(5%∶17%,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次级终点事件规范用药组发生率低于非规范用药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发现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RR=0.315,95%CI:0.150~0.666,P=0.002),但对次级终点事件无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显示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仅对卒中发生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RR=0.085,95%CI:0.020~0.366,P=0.001),对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预测价值。结论: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特别是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入院应激性高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_(1c),HbA_(1c))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中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452例行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AG)及HbA_(1c)浓度被分为4组:A组(AG120 mg/dL+HbA_(1c)5.1%,n=113);B组(AG120 mg/dL+HbA_(1c)≥5.1%,n=114);C组(AG≥120 mg/dL+HbA_(1c)5.1%,n=108);D组(AG≥120 mg/dL+HbA_(1c)≥5.1%,n=117)。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并对比各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及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7%。与其他3组相比,D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15.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8%)及其他MACE事件发生率(8.6%)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_(1c)浓度可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2.65;95%CI:1.17~6.58,P=0.02)。结论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_(1c)浓度可明显增加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术后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其他MACE事件的发生率,并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能否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24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40/90 mmHg,LDL-C<2.6 mmol/L;强化治疗目标血压<120/80 mmHg,LDL-C<2.1 mmol/L。比较主要终点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和次要终点事件:再次心源性入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左心衰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组间差异。结果最终12个月共随访成功224例,常规治疗组114例,强化治疗组110例。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收缩压和随访12个月的舒张压均明显更低〔(121.2±13.8)vs(125.1±14.1)mmHg,P=0.026;(118.9±13.2)vs(124.8±13.1)mmHg,P=0.008;且强化治疗组患者随访6、12个月的LDL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16±0.18)vs(2.40±0.16)mmol/L,P=0.002;(2.32±0.09)vs(1.96±0.11)mmol/L,P=0.000。但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强化降压联合强化降脂药物治疗在1年的观察期内未能给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8.
ALLHAT中的降脂治疗试验(ALLHAT-LLT)是迄今为止的第二大降脂治疗试验。该研究入选了10355例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普伐他汀40mg/d或普通治疗。结果在主要终点(各种原因所致死亡)和次要终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的观察中,未显示普伐他汀治疗组较普通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原因能与多种基础和实践操作影响了试验结果有关。 第一,尽管分析显示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有可比性,但实际操作中,普通治疗组中入选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多于普伐他汀治疗组;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ALLHAT降脂治疗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LLHAT (Theantihypertensiveandlipid lowingtreatmenttopreventheartattacktrial)入选的高血压患者中 ,10 35 5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12 0~ 189mg/dl(如果已患有冠心病者 ,10 0~ 12 9mg/dl) (1mg/dl =0 0 2 6mmol/L) ,甘油三酯 (TG)低于 35 0mg/dl(1mg/dl=0 0 113mmol/L) ,被开放随机分别接受普伐他汀 (4 0mg/d)或常规治疗 ,平均随访 4 8年。主要终点为总死亡率 ,次要终点包括联合计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致死性冠心病 (冠心病事件 )、不同原因的死亡和癌症。试验中 ,常规治疗组中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中的 32 %和无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服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中国人群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心肌梗死后3个月至5年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叶酸治疗组及对照组,叶酸治疗组中再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组及Hcy正常组。观察3~5年Hcy变化、临床理化指标及临床终点事件包括总死亡、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心梗性冠心病心绞痛恶化住院,对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需求。结果叶酸治疗组Hcy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01),但临床终点事件却未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长期治疗不具有冠心病二级预防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高血压降压过程中有无"J"型曲线现象,探讨老年高血压降压的合适范围。方法选择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846例,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分别分为:≤120 mm Hg(1mm Hg=0.133 kPa(S1组)213例,1 21~130 mm Hg(S2组)21 5例,131~140 mm Hg(S3组)219例,1 41~150 mm Hg(S4组)121例,>1 50mm Hg(S5组)78例;≤60 mm Hg(D1组)107例,61~70 mm Hg(D2组)258例,71~80 mm Hg(D3组)339例,81~90 mm Hg(D4组)125例,>90 mm Hg(D5组)17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S5组心血管死亡、致死脑卒中、非致死心肌梗死(MI)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S4组心血管死亡、冠心病死亡、致死脑卒中和非致死MI发生率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D5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冠心病死亡、致死脑梗死、非致死MI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D4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冠心病死亡发生率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降压过程中可见"J"型曲线,降压合适范围为140~150/80~90 mm Hg。  相似文献   

12.
<正>NO.5 CORAL试验CORAL研究共纳入947例狭窄≥60%的肾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给予最佳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联合肾动脉支架置入。主要复合终点为心血管或肾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肾功能不全进展和需肾移植。结果显示,中位随访4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35%。此外,两组患者在个体终点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组患者的收缩压较药物治疗组轻微降低2.3 mmHg,但无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43例,根据诊断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1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621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年龄、冠心病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41.6%vs 33.7%,P=0.0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分别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570倍(95%CI:1.062~2.322,P=0.024)、2.278倍(95%CI:2.278~4.902,P=0.035)。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调脂治疗,主要是他汀类药物的治疗。Mills等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他汀可使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分别下降10%、20%、18%、26%、14%;Yamanaka等使用韩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资料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基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Firebird2 TM药物洗脱支架和Excel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97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冠心病患者,Firebird2 TM支架组(52例)和Excel支架组(45例),分别于2014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25日对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95±15.99月。结局变量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次要终点事件(心功能分级)。结果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9.16岁,男性比例59.78%,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入院时诊断、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Firebird2 TM支架组患者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1例,全因死亡3例;EXCEL支架组患者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靶血管血运重建3例,全因死亡5例,MACE发生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xcel药物洗脱支架长期治疗效果不优于Firebird2 TM药物洗脱支架。  相似文献   

16.
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592例冠心病患者PCI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6(3~57)个月。MACE的发生率为7.6%,全因性死亡率为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有PCI方式、近段病变、参考血管的直径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年龄、有心肌梗死史及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可预测全因性死亡,术后未戒烟及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结论:高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置入金属裸支架、小血管病变、近段病变和对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的依从性差是预测PCI后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08-2010年期间324例出院的ACS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血清基线non-HDL-C水平对随访期间初级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及次级终点事件(Ⅳ级心功能衰竭和再血管化治疗)的相关性。结果:①初级终点事件组患者血清non-HDL-C水平高于未发生事件组患者[(3.75±1.12)mmol/L∶(3.07±0.69)mmol/L,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基线non-HDL-C对初级终点(OR值2.996,95%CI1.269~7.072,P=0.012)和全因死亡(OR值2.983,95%CI 1.189~7.482,P=0.020)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但对次级终点事件的发生无预测价值。结论:血清non-HDL-C对ACS患者初级终点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以作为监测ACS预后及指导调脂治疗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左主干病变合并肾功能轻度下降患者的预后。方法:入选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左主干病变合并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1.73m-2的患者,分为两组:CKD1期(肾功能正常组):eGFR>90mL·min-1·1.73m-2,CKD2期(肾功能轻度下降组):eGFR在60~89 mL·min-1·1.73m-2之间。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终点、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结果:共入选患者801例,CKD1期410例,CKD2期391例,随访时间中位数5.6(4.4,6.8)年,校正前CKD1期和CKD2期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如下: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7.3%vs.14.8%,P=0.001)、全因死亡(3.2%vs.8.2%,P=0.002)、卒中(1.5%vs.4.1%,P=0.032)、心肌梗死(4.6%vs.6.9%,P=0.20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完全血运重建(IR)对不同性别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MVD)的IR患者1536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875例,女性组661例。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 PCI后36个月内女性组与男性组主要终点事件对比:全因死亡(8.93%vs. 5.94%)、心源性死亡(4.38%vs. 3.09%)、心肌梗死(3.93%vs. 2.71%)有显著性差异(P<0.05);次要终点MACCE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是7.87%(52/661)、5.26%(46/87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是1.2%(8/661)、0.34%(3/875);女性组心绞痛发生率、再次住院率和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00,P<0.05);脑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20.
正血流储备分数或血管造影引导下多支血管介入术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为比较血流储备分数(FFR)与血管造影(CAG)引导多支血管血运重建术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效果,法国巴黎大学Puymirat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试验,将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随机分配至FFR组(586例)或CAG组(577例)行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结局为随访1年时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导致紧急血运重建的计划外住院的复合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