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面瘫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结合电针治疗)、电针组(仅采用电针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经验方组(仅采用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治疗),每组36例。每天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DIP)以及社会生活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DIS)对4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各组治疗前后和组间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P<0.01);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P<0.05);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经验方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经验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平均起效时间及平均治愈时间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经验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结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均优于电针、普通针刺和经验方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缩短恢复时间且具有较好安全性。4种治疗方法中,国医大师面瘫验方结合电针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单纯电针优于普通针刺,普通针刺优于经验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128例贝尔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面部运动。运用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评价分级系统评测治疗效果,面部残疾指数( FDI)量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4周时,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FDI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可以明显提高贝尔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面部透刺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面部透刺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电针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60例中,治愈5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愈率88.3%,总有效率98.3%;对照组60例中,治愈42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例,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1.7%。两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愈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均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改善更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表明面部透刺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恢复面神经功能,作用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思  叶美娜  许斌 《华夏医学》2023,(5):129-133
目的:探究拔罐联合针刺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乐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拔罐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神经功能(HB)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FDIS)、躯体功能评分(FDIP)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罐联合针刺可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减轻面部残疾程度,增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冯晓琳  徐文清  易璐 《右江医学》2022,(11):825-828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58)及对照组(n=58)。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包括社会功能评分(FDIS)和躯体功能评分(FDIP)]。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FDI中FDIS和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针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可获得较好效果,能有效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降低面部残疾指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27例,分期针灸治疗)、B组(27例,分期电针治疗)、C组(分期经筋排刺治疗)、D组(27例,不分期针灸治疗),对各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96.30%(26/27),B组治疗有效率为92.59%(25/27),C组治疗有效率为85.19%(23/27),D组治疗有效率为85.19%(23/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贝尔面瘫患者采取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均较好,在医疗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选取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连续波、断续波、疏密波3种电针波型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断续波组、疏密波组,各25例。采用华佗牌0.30 mm×40 mm针灸针常规针刺患者面部患侧,选取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穴,运用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1次/d,留针30 min;采用华佗牌SDZ-Ⅱ电针仪,连接阳白(+)和四白(-)、地仓(+)和颊车(-),各组选择相应波型进行电针刺激,以能看到患侧面部表情肌群随电波而颤动或收缩、电针抽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度;配合TDP照射患侧面部,时间为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总体评分并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1个疗程后H-B量表总体评分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波组总有效率为96%,断续波组为80%,疏密波组为88%,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各波型组间疗效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靳三针结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靳三针结合温和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包括躯体功能评定(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定(FDI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9%(31/32),对照组为75.0%(24/32),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ortmann评分及躯体功能(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对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和FDIS评分的降低幅度以及对Portmann评分和FDIP评分的升高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针法对Bell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康复及其与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寻找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面部针刺、B组面部针刺+艾灸组、C组面部针刺+艾灸+头针,3个疗程后以血浆内皮素及House -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测评治疗效果. 结果 3组治疗后比较,C组血浆内皮素及H-B评价值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面部针刺+艾灸+头针治疗Bell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熏洗联合艾灸治疗奥沙利铂所致恶性肿瘤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25例,A组采用甲钴胺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熏洗治疗,D组为A组基础上联合艾灸及黄芪桂枝五物汤熏洗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合格病例计100例,采用奥沙利铂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估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毒性反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0%、72.0%、76.0%、92.0%,D组有效率均优于其他三组,B组、C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D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间比较各有优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过程中无任何明显不良事件的报告。[结论]在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熏洗联合艾灸可以有效改善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并能有效缓解疼痛,且较单独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艾灸或甲钴胺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王彦  胡志远 《西部医学》2014,(2):232-233,236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电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A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B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电针治疗组(C组),分别给予电针、星状神经节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电针进行治疗1疗程后,根据VAS尺与疼痛障碍指数(PDI)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在止痛方面,3组患者经1个疗程的对症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B、C两组患者疼痛减轻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C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A、B两组(P<0.05),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3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组间比较,C组患者功能恢复明显好于A组(P<0.05),而B与C组、A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电针治疗颈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明显优于单纯的电针或者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患侧面部治疗,对照组仅予以针刺治疗。共治疗4周(1次/d,5次/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提高面神经功能恢复(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贝尔面瘫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改善贝尔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与银杏达莫联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2组均采用B族维生素、地塞米松抗病毒及理疗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达莫,疗程均为15 d.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按面神经功能House-Braehmann(H-B)分级标准,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面肌电图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贝尔面瘫疗效明显,可以快速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运用火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8例中枢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和治疗组(火针疗法),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面神经功能量表(modified house-brackmann,MHBN)和面部残疾指数(face disability index,FDI)评价面部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HBN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在进食困难、喝饮料困难、流泪困难、刷牙或漱口困难的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普通针刺法相比,火针法能更有效地改善中枢性面瘫后面部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面瘫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分级(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HB分级、提高躯体功能评分(FDIP)、降低社会功能评分(FDIS)(均P〈0.01),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程在1周内的80例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面部肌力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分期针刺法,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患者取穴:合谷(双侧)、太冲(双侧)。病程在1周后,按先后顺序依次交替选取以下两组穴位。第1组:下关、地仓透颊车、瞳子醪透太阳、颧醪(患侧)、合谷(健侧)。第2组:牵正、承浆、迎香透四白、阳白透鱼腰(患侧)、合谷(健侧)。对照组采用中频电治疗。治疗前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定积分,于临床痊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程在1周内的80例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面部肌力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分期针刺法,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患者取穴:合谷(双侧)、太冲(双侧)。病程在1周后,按先后顺序依次交替选取以下两组穴位。第1组:下关、地仓透颊车、瞳子髎透太阳、颧髎(患侧)、合谷(健侧)。第2组:牵正、承浆、迎香透四白、阳白透鱼腰(患侧)、合谷(健侧)。对照组采用中频电治疗。治疗前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定积分,于临床痊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发病早期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方法选择发病3 d内又未经其他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分期施治,全程足三里温针灸,急性期灸面部、翳风刺络拔罐、针远道穴,静止期面部多针浅刺、经筋排刺,恢复期面部少穴透刺。对照组不分期,始终局远配穴、面部艾条灸、足三里温针灸。两组各以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恰当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疗程短、愈显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电针配合麦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180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n=60例):电针配合麦粒灸治疗;B组(n=60例):电针治疗;C组(n=60例):常规西药配合针刺治疗.三组均治疗2周,共计18次.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及结束后6个月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结束后,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电针配合麦粒灸组在改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方面优于电针组、常规西药配合针刺组.经6个月的随访,电针配合麦粒灸的疗效优势依然保持.结论 电针配合麦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电针、常规西药配合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在评价电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接受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共60例,另纳入同期健康对照者20例为A组,再根据治疗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B组(n=28,采用常规治疗)和C组(n=32,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针刺治疗)。比较B、C组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于治疗12周采用BOLD-fMRI检测三组受检者的脑功能状态。结果:治疗第4、12周,B、C组的C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第12周均优于治疗第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12周,B组的CSS评分均低于C组,FMA评分、BI指数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脑ReHo增高值区域主要为颜下回、扣带回前部、尾状核、右额内侧回、壳核、双侧海马、苍白球、右穹窿回、小脑前叶、小脑蚓部;A、B组脑ReHo增高值区域主要为颜下回、右杏仁核双侧边缘叶、右额内侧回、壳核、双侧海马、右苍白球、右穹窿回;A、C组脑ReHo增高值区域主要为扣带回前部、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小脑前叶、小脑蚓部。结论:电针能显著加强缺血性中风患者各个脑功能区的联系,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