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女,43岁。无明显诱国出现突发抽搐半小时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当时抽搐倒地,口吐泡沫,神志不清,口角及四肢抽动,持续约数分钟后自行停止,醒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况,并伴呕吐多次,头昏头胀不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1/35)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2例,囊实性病灶18例,单纯囊性病灶5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_1、稍长T_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_1、长T_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女,39岁,CT发现肝脏囊性占位,自述无明显不适,既往无牧区及疫区旅居史。体格检查:腹部未触及包块,腹部无反跳痛、压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铁蛋白(FER):175.66 ng/m L(参考范围:13.66~156.38 ng/m L),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 Ab)及核心抗体(HBc Ab)阳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CA19-9)、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均单发,其中左侧8例,右侧4例,肿瘤体积1.75 cm×1.64 cm×2.91 cm~12.56 cm×9.63 cm×25.26 cm,CT平扫8例为均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密度不均,内有坏死、囊变,其中1例伴少许钙化,平均CT值15~40 HU,增强后呈轻至明显强化,实质部分强化均匀,囊性部分无强化。MR平扫示肿瘤在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1例肿瘤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3例由于坏死、囊性变信号不均。结论 CT和MRI显示肾上腺区病变具有完整包膜、内部囊性变、出血、钙化及渐进式强化等为肾上腺神经鞘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可提示肾上腺神经鞘瘤诊断、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腹部神经鞘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74岁,半个月前体检发现肝内占位病变,无发热、皮肤瘙痒、皮肤及巩膜黄染等。CT:肝门区混杂密度囊实性肿块,边缘光滑,CT值18~25HU,门静脉呈受压改变(图1);增强后肝门区肿块不均匀强化(图2)。腹部MRI:肿瘤呈混杂信号,未侵及胆囊及门静脉(图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肿瘤与肝内胆管关系不密切,门静  相似文献   

6.
病例 女,45岁腰疼并左下肢疼痛麻木5个月,加重1个月。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指标。CR示L5椎体轻度楔形变,  相似文献   

7.
病例女,1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间歇性胀痛不适,常于久走后发作,平卧休息后可缓解。1月前患者感右下肢胀痛不适,呈持续性,不能自行缓解。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二便正常,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MPNST 20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MPNST位于下肢4例、肩背部及脊柱4例、腹腔内3例、胸壁2例、纵隔2例、乳腺1例、前列腺1例、阴囊1例、头皮1例、左侧上颌窦及眶底1例。20例中,19例为肿块型,1例弥漫型。病灶最大截面约1.41 cm×1.42 cm~17.10 cm×18.08 cm。16例边界不清,4例边界尚可。14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2例见多发钙化灶,7例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10例CT增强示病灶实质呈中度、明显渐进延迟强化,囊变及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7例病灶内见纡曲动脉血管影。7例MR平扫示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T2WI上囊变区呈明显高信号,3例MRI增强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DWI呈高信号。结论 MPNS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MPNST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鞘瘤伴脊柱骨破坏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伴脊柱骨破坏的神经鞘瘤,分析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3例位于颈椎,4例位于胸椎,2例位于腰骶椎。肿瘤边界均比较清晰、呈分叶状、肿瘤体积大小差异较大,腰骶段肿瘤体积较颈胸椎者大。CT显示8例均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骨质膨胀性骨破坏,3例肿瘤内可见残存骨嵴、2例可见硬化边,肿瘤均无完整骨壳;位于颈胸段者4例伴椎间孔扩大,位于腰骶段2例均伴骶孔扩大;MRI显示肿瘤在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结论:伴明显脊柱骨侵犯的神经鞘瘤少见,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分叶状、以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T2WI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0.
病例女,23岁。于3年前发现左前臂尺侧有一小核桃大肿物,压痛不明显,无其它不适。未经任何处理。近1个月自觉肿物略有增大,有麻痛感。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外科情况:左前臂近端尺侧有4.5cm×4.0cm大小肿物,皮肤光感正常。肿物呈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轻压痛,有麻痛感,且沿尺侧放射到小指尖。腕力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变化,各指活动自如。CT平扫左前臂内侧软组织内见一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其内密度不均,中心CT值8H u,周围CT值20H u。无钙化影。诊断:左前臂内侧软组织占位,良性可能性大,并有囊性变(图1)。手术见一约5cm×5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4例接受MR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1例接受CT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5例肌内黏液瘤患者中,股内侧肌内黏液瘤2例,腓肠肌内黏液瘤1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例,胸锁乳突肌后方肌内黏液瘤1例.MR平扫肌内黏液瘤旱与肌肉走行一致的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片状1例,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呈厚壁强化并可见结节.CT平扫肿瘤呈液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MR增强扫描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资料与方法搜集7例胆管错构瘤病人(男4例.女3例,年龄16~70岁,平均51岁)的CT和MR检查资料。其中.3例病人进行了.CT、MRI和MRCP检查,4例进行了MRI和MRCP检查。这些患者中.3例病人无症状,因US体检发现肝脏多发低回声病灶就诊。4例因腹部疼痛行US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标准,24例患者,Ⅰ型22例,Ⅱ型2例,其中有4例和2例分别系同一家族成员,分别为母亲和3个儿子及父亲和女儿,且均为Ⅰ型患者,合并皮肤牛奶咖啡斑的12例,皮下多发纤维瘤结节的10例,其中19例行手术确诊。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NF1型占大部分,NF2型较少,结合典型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CT、MRI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位于骨皮质,边界光滑清楚,突向肾实质外。CT表现为实质密度肿块。中央显状低密度区。MRI T1WI亦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央显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中度强化,而中央区不强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非常少见的肾脏肿瘤,CT、MRI具有相对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DFSP的影像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分析肿瘤的形态、CT及MRI特征。结果 DFSP多发于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呈不同程度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悬吊于皮外。16例中,结节肿块型12例、弥漫型4例。CT上肿块呈与肌肉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实性占位,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灶内征象包括"悬吊征"2例,"皮肤尾征" 6例, "筋膜尾征" 1例,"脂肪尾征"4例。结论 DFSP多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结节肿块型或弥漫生长型实性病变,不同形态其征象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CT (16例)和MRI(10例)特征。结果 14例邻近关节,4例远离关节。18例中,8例发生转移。CT表现:16例肿瘤边界均清晰,其中2例(2/16,12.50%)见瘤周水肿;9例(9/16,56.25%)密度均匀,7例(7/16,43.75%)密度不均,肿瘤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6例(6/16,37.50%)肿瘤内见钙化;3例(3/3,100%)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MRI:10例肿瘤边界均清晰、见瘤周水肿;8例(8/10,80.00%)T1WI呈等信号,2例(2/10,20.00%)等信号内散在稍高信号;10例(10/10,100%)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7/10,70.00%)见“三信号征”;9例(9/10,90.00%)见线状低信号分隔。结论 滑膜肉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