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腹主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腹主动脉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腹主-双侧髂动脉狭窄/闭塞患者采用导丝开通、导管局部溶栓、PTA及内支架植入等方法治疗,其中15例行尿激酶50~200万U(平均130万U)溶栓,18例PTA治疗,16例(39支动脉)接受内支架植入.结果除1例主-髂动脉、2例各1支髂动脉及1例双肾动脉未获开通外,余18例腹主动脉、髂动脉和2支肾动脉均成功开通.2例发生远端股、腘动脉栓塞经溶栓获得通畅.1例因髂动脉破裂植入覆膜支架.术后平均住院8.5天.14例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例部分好转.随访18例(1.5~78个月),1例于1.5个月后1侧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1例分别于25和28个月发生主-髂动脉闭塞,行PTA和再次支架植入,其余病例良好.结论多种介入手段结合可有效治疗腹主-双髂动脉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不同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糖尿病足患者52例(65肢),先行DSA测定病变范围及程度,按病变部位狭窄段分为髂动脉、股动脉及膝下动脉,按病变程度分为狭窄性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根据不同类别采用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组)、球囊成形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支架组)及经股动脉局部药物灌注术(灌注组)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造影证实65侧下肢动脉均存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病变范围1.3。25.6cm。病变部位在髂动脉、股动脉、膝以下动脉分别19、31、15个肢体。根据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采用眦术、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局部药物灌注(20、29、16个肢体),技术成功率100%,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O.40±0.16)上升至(0.69±0.1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DF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根据DF不同类型和血管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主-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主-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CDFI对19例临床怀疑主-髂动脉病变引起的慢性肢体缺血进行检查,观察的内容包括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管腔,有无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以及血流速度(PV)和阻力指数(RI),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超声所见大致可分三类:(1)主-髂动脉瘤3例;(2)主-髂动脉管腔完全闭塞3例;(3)主-髂动脉狭窄13例,包括单纯一侧髂动脉狭窄的6例.以上患者均做过MRA或DSA检查,其中5例行搭桥手术,7例行介入治疗.结论 CDFI对主-髂动脉病变诊断率高,能够客观反映病变部位、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能够有效地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为是否手术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方便,因此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 ,应用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和 /或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介入治疗后血栓全部清除 ,5例患者的 7处髂静脉狭窄经PTA治疗后效果满意 ,另 1例患者的2处髂静脉狭窄PTA后效果不佳 ,经置入 1枚Wallstent(14mm× 80mm )和 1枚国产Z型 (16mm× 5 6mm )静脉内支架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 5~ 3 3 .5个月 ,平均 19.4个月 ,临床无复发。结论 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及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治疗后近、中期疗效显著 ,但其长期疗效尚需做大样本的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6例(61条肢体)。髂动脉23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7例;股浅动脉27例,其中PTA4例,PTA+stenting16例;胭动脉11例,其中PTA2例,PTA+stenting4例;膝下动脉PTA13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23例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20例获得成功,2例致血栓形成,5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6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5例获得成功。平均随访23个月(6~30个月),2例髂动脉单纯PTA患者1a后再次出现狭窄,行PTA+stenting,患者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支架置入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在38例慢性髂动脉闭塞患者共46条病变血管中,发现髂总动脉闭塞18条,髂外动脉闭塞12条,髂总和髂外动脉均闭塞16条,分别行闭塞段开通,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除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外,其余闭塞髂动脉均得以开通,其中43条闭塞髂动脉共置入54枚支架,支架覆盖长度为5~20 cm,平均为7.4 cm.4例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采用"对吻式"技术球囊扩张后,双侧同时置入支架.随访3~62个月,平均29.5个月,1年、2年、4年支架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8%、84%、70%;再狭窄或闭塞的病例,行二次介入开通治疗后,支架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4%.5例合并有主要并发症,包括1例形成动脉夹层;2例出现远端动脉栓塞;2例发生髂动脉破裂.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中、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与覆膜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内膜下再通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动脉闭塞长度2.5~12.0 cm.采用顺行途径(经右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2例)对闭塞段血管行意向性内膜下途径再通,用直径8 mm球囊对内膜下通道扩张成形并植入镍钛合金覆膜支架,共植入覆膜支架6枚,另在1处狭窄病变植入覆膜支架1枚,1处长段闭塞病变覆膜支架远段和另1处髂动脉狭窄病变中各植入裸支架1枚.结果 内膜下再通操作全部获技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覆膜支架置放后血管腔内形态良好,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臂指数(ABI)平均值由0.40±0.32上升至0.89±0.15.近中期随访无症状复发.结论 动脉内膜下再通术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Deep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两种方法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3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患者均接受Deep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均接受球囊扩张后植入血管内支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后两组即时血管通畅率均为100%;介入治疗后30天,治疗组血管通畅率为100%,对照组为95%;介入治疗后1年,治疗组血管通畅率为85%,对照组74%。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的踝肱指数作两样本t检验,术后即时:P=0.504;术后30天:P=0.024;术后1年:P=0.002。结论 使用Deep球囊扩张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症30天及1年的血管通畅率高于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其主要机制是Deep球囊具有顺应性好,低剖面扩张时不易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6例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及2例外伤性周围血管损伤的患者。15例为髂动脉或股动脉动脉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动脉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1例为右肱动脉上段外伤性动脉瘤,1例为外伤性右锁骨下动-静脉瘘。16例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溶栓治疗,球囊导管血管内成形(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进行治疗,2例外伤性血管损伤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进行治疗。结果:18例患者经溶栓治疗,血管内成形(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后,闭塞血管重新开通,损伤血管修复,血液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的原因,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例支架置入术后出现脑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各置入1个支架,术后4h后出现颅内出血,经积极救治仍死亡;另1例患者于右侧颈内动脉、右侧椎动脉颈段及起始部置入3个支架,术后6h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高龄患者,重度狭窄且侧支循环欠佳,血流量的储备能力或血管的反应性低下,对侧颈动脉闭塞,具有同侧慢性低灌注,术前及术后高血压等是高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术后TCD监测和严格的血压控制,是及早发现和预防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管管腔重建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肝移植术后共有16例相关并发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肝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行溶栓、支架置入及分流道栓塞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技术成功,治疗均有效,有效率为100%。4例肝动脉狭窄1例单纯PTA有效,3例行支架置入术后有效,血流恢复。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消失,血流恢复通畅。1例门静脉并发症治疗后血流恢复,灌注增加。9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例行PTA有效,7例置入支架后有效。随访0.5~17个月无复发,5例死于原发病进展或系统并发症,与该并发症或介入治疗无关。结论: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移植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肠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性缺血的有效性.方法 14例SMA闭塞性缺血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48~84岁(平均61.5岁),其中SMA粥样硬化性狭窄7例,SMA夹层性狭窄2例,SMA血栓性闭塞5例;表现为急性腹痛及慢性间歇性腹痛伴进食后加重各7例,其中2例伴有血便.8例SMA患者各植入1枚支架;另6例先行溶栓治疗,其中1例溶栓后植入支架.结果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后,14例SMA均获得通畅.术后2~24 h患者腹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9个月(平均12.8个月),1例于1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3例未再发生肠缺血症状.结论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是SMA闭塞性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娄萍  录海斌  李强 《中国临床康复》2011,(38):7213-7216
背景: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是200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镍钛合金自膨胀式支架,2007年在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应用。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Gateway球囊预扩下行Wingspan支架置入,狭窄病变18处,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4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11处,椎动脉末段狭窄2处,基底动脉下段狭窄1处。狭窄长度5~15mm,平均狭窄(85.3±10.0)%。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在(30.5±12.0)%;随访12个月,未发生新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发生。13例均未出现与支架有关的动脉夹层、动脉内膜撕裂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无支架的移位、断裂。支架置入后3d内出现低血压1例,皮下血肿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