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6年5月,对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60例,女27例。年龄43~80岁,平均51岁。L3,42例,L4,547例,L5S138例。结果:87例均获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按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优52例,良28例,差7例,优良率92%。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这种显微减压操作老年人更容易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微创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8年5月,对48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微创减压术治疗。男3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岁。结果所有患者均经18~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优26例(54%),良17例(36%),差5例(10%),优良率为90%。结论微创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较满意,老年患者较易耐受该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52岁。结果本组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无伤口感染。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68例,良25例,差7例,优良率为93%。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改良显微减压术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微创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8年5月,对48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微创减压术治疗.男3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18~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优26例(54...  相似文献   

5.
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解剖型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53~71岁,平均62岁.融合节段:L3,4 5例,L4,5 29例,L5S1 10例,L3,4+L4,5 1例,L4,8+L5S1 1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均植入2枚解剖型表面微孔钛涂层实心融合器,全部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辅以后外侧植骨,椎间隙不予植骨.测量术后6、12及24个月时椎间隙高度丢失情况,融合节段稳定性以及融合器周围成骨情况并进行对比,采用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5~31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得到满意恢复,随访中未发现有明显丢失,融合节段稳定性良好.JOA评分及ODI指数均显示临床疗效良好.2例出现术中硬脊膜撕裂,未有遗留神经症状.结论 解剖型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器和既往的中空融合器相比,在提供稳定的融合环境的同时有利于新生骨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融合率,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55.14岁;L_(3,4)8例,L_(4,5)61例,L_5S_118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进行减压手术。术前,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采用VAS、ODI进行评估,并采用MacNab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8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评分表按mm计算,总分为100分)分别为63.88±8.56、13.22±8.24、6.83±9.43;ODI评分为59.96±12.60、9.08±10.55、5.64±6.84,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1例,良30例,可7例,差9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果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黄韧带肥厚或者合并一些骨化狭窄的患者,则不能充分减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有限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有限减压治疗下腰椎管狭窄症36例,通过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指数比较以确定手术疗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35~140min,平均65rain;术中出血30~280mL,平均120mL。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次Oswestry功能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O.01)。结论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有限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减压充分,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同时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周红羽  王勇  黄涛生  黄勇  张连仁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4):292-294,I0001
目的探讨冷光源结合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本组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46~78岁,平均61岁。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受累间隙84个,其中单间隙68例,L3~4 14例,L4~5 33例,L5S1 21例;双间隙8例,其中L3~6、L4~5 2例,L4~5、L5S16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按照Naka分级标准评定,其中优46例,良22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89.5%,结果未发现脊柱失稳和滑脱征象。结论冷光源结合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9.
行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15例,平均年龄54.2岁,病程平均3年9个月;全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两侧下肢痛及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除X线平片外,CT、CTM和/或MRI检查101例,椎管造影24例。其中伴椎间盘突出7例。狭窄段位于L_(4,5)49例,L_5S_125例,L_(3,4)3例,两个节段(L_(4,5)和L_5S_1或L_(4,5)和L_(3,4))26例,三个节段(L_(3,4),L_(4,5),L_5S_1)12例。术后复查CT/MRI 59例。结果84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年7个月,优51例,良27例,优良率91.66%。认为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该法简便、能维持后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7-05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25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6~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8.0%。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进行安全有效减压,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蓝旭  高杰  许建中  刘雪梅 《中国骨伤》2017,30(2):175-178
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1~63岁,平均57岁。患者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下肢放射痛,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L4,5和L5S1双节段2例,L4,5单节段5例,L5S1单节段2例。4例单纯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5例行椎板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临床体征和膀胱功能)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无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明显改善,行走距离均接近正常,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腰椎黄韧带骨化CT检查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以最小创伤获得椎管有效减压并重建下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_(2,3)2例,L_(3,4)3例,L_(4,5)28例,L_5S_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结果 ,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3例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均为L4/L5/S1椎间盘突出,男27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34.5岁;椎间盘突出在同侧14例,不同侧19例。局麻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监护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应用PELD行椎间盘髓核摘除。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75 min;出血量25~55 m L,平均25 m L;所有患者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由术前平均48.8%降至平均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6.9%(31/33)。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朋波 《中国骨伤》2009,22(10):747-749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0例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征象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男83例,女47例;年龄27~75岁,平均43.5岁。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3例行X线检查,57例行MRI扫描。结果:腰椎管狭窄位于L3,4水平25例,L4,5水平48例,L5S1水平57例。CT显示椎体后缘、椎板、下关节突骨质增生46例,椎板上下关节突肥大7例,黄韧带钙化、骨化13例,椎体向前滑脱5例,侧隐窝狭窄24例,椎间孔狭窄35例。MRI显示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23例,黄韧带对称性肥厚18例,广泛多节段增生肥厚9例,局限性黄韧带肥厚7例。结论: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最常见原因是退变。传统X线检查有很大的局限性,CT和MRI具有多方位成像和分辨率高的优点,但在韧带骨化上MRI难于显示,而CT能很好的显示韧带钙化与骨化及骨质改变,腰椎管狭窄症检查应该首选CT。  相似文献   

16.
王贺辉  夏冬冬  吴小川  胡佰文 《中国骨伤》2023,36(11):1070-1074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 12月至 2021年1月采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术治疗的29例LSS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63~83(71.52±10.82)岁;患者均伴有明确的间歇性跛行,以双下肢神经源性症状为主;均为单节段椎管狭窄,L3,4 5例,L4,5 21例,L5S1 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分别对疼痛,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手术时间(73.45±5.89) min,术中出血量(9.93±0.83) ml,住院时间(4.03±0.41) d。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12个月时腰痛VAS分别为(2.31±0.88)、(1.45±0.62)、(1.21±0.61)、(1.10±0.55)、(1.03±0.49)分:腿痛VAS分别为(6.48±0.56)、(1.97±0.61)、(1.31±0.59)、(1.17±0.59)、(1.10±0.55)分;ODI评分分别为(38.41±2.74),(18.14±1.17),(5.17±0.53),(5.07±0.45),(4.90±0.48)分;腰腿痛VAS、ODI评分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2例,良5例,可2例。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镜下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术后恢复理想等优点,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是一种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显微减压术治疗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5年9月至2013年5月,对16例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38.6岁;L3,41例,L4,510例,L_5S_15例。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20~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12例,良好4例,未发生与该项技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显微减压术适宜治疗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老年人更容易耐受。  相似文献   

18.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