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钙离子(Ca2+)通道的影响,阐明17β-E2对MSCs促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出MSCs,连续传代3次,进行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将MSCs分为对照组[单纯成骨细胞培养基(OBM)培养]和不同剂量17β-E2组(在OBM中分别添加0.1、1.0、10.0和100.0 pmol·L-1 17β-E2)。成骨诱导14 d,各组细胞经Fluo-3/AM染色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平均荧光强度(MFI),以MFI代表Ca2+水平。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全细胞Ca2+电流。结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成功分离MSCs。MSCs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核呈椭圆形,细胞核内可见核仁。传代培养的MSCs生长旺盛,保持原代细胞的形态特征。随着17β-E2浓度的增加,各组细胞的Ca2+水平也逐渐增强,以100.0 pmol·L-1 17β-E2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10.0和100.0 pmol·L-1 17β-E2组的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Ca2+水平和Ca2+电流峰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0.1和1.0 pmol·L-1 17β-E2组Ca2+水平和Ca2+电流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所得细胞为大鼠MSCs。17β-E2通过增强MSCs Ca2+通道的开放,增强Ca2+内向电流发挥促进成骨形成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景天总黄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B)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红景天总黄酮改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GF-β1(5 μg·L-1)诱导大鼠CFB增殖,构建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将正常培养的大鼠CFB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25、50及100 mg·L-1红景天总黄酮组。给药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 Ⅲ)的水平,检测上清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水平。结果:MTT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红景天总黄酮各剂量组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T-SOD和MDA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T-SOD活性下降(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50和100 mg·L-1组细胞T-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25和50 mg·L-1红景天总黄酮组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GSH-Px和GSH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GSH-Px活性及GS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总黄酮各剂量组细胞GSH-Px活性和GSH水平均升高(P<0.05)。ColⅠ和Col Ⅲ水平测定,模型组ColⅠ和Col Ⅲ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总黄酮各剂量组细胞2种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红景天总黄酮可以抑制大鼠CFB的增殖,并可能经抗氧化应激途径改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基因Col24α1在MC3T3-E1细胞成骨样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MC3T3-E1细胞并诱导成骨分化,从基因及蛋白水平观察Col24α1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构建Col24α1低表达慢病毒载体包装,滴度测定,细胞转染效率的验证;分别转染MC3T3-E1细胞,与空白组对照观察Col24α1沉默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细胞成骨矿化的影响。结果:Col24α1在成骨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表达随着矿化过程的进展而增加。使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可以在MC3T3-E1成骨细胞中成功降低Col24α1表达,发现沉默Col24α1表达显著降低ALP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结论:Col24α1可以调节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与骨骼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单链寡脱氧核苷酸MT01 作用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 感染成骨细胞MG63中Ⅰ型胶原(ColⅠ)mRNA 表达水平,探讨MT01对感染状态下成骨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T01组、Pg组和MT01+Pg组。按分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加入MT01(质量浓度1 mg·L-1),以1 mg·L-1PBS作对照共孵育3h后,以100∶1的感染复数(MOI)加入Pg悬液共培养。4组细胞分别孵育2、4、6、8、12和24h后采用RT-PCR法检测MG63细胞中ColⅠ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01和MT01+Pg组MG63细胞中ColⅠ mRNA表达水平在2和4h时无明显变化(P > 0.05),8、12和24h时MT01组细胞中ColⅠ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与Pg组比较,2和4h时MT01+Pg组细胞中ColⅠ mRNA呈低表达,6、8、12和24h时ColⅠ 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5或P < 0.01)。结论:MT01上调感染状态下MG63细胞中ColⅠ mRNA的表达水平,MT01可促进感染状态下成骨细胞成骨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条件培养基(CM) 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结合专用培养基分别培养扩增MSCs和EPCs,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以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MSCs进行功能鉴定,以成血管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 EPCs-CM组(对照组,采用LG-DMEM培养)、50% EPCs-CM组(采用50% EPCs-CM+50% LG-DMEM培养)和100% EPCs-CM 组(采用100% EPCs-CM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SCs的增殖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FCM法检测,第3代MSCs高表达Sca-1、CD29, 低表达CD45、CD11b;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第3代EPCs 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在铺有基质胶的96孔培养板中可形成血管样结构。与对照组比较,50% EPCs-CM组和100% EPCs-CM组M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茜草色素红染色法检测,培养21 d后50%和100% EPCs-CM组MSCs的钙结节数量和钙盐沉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可同时分离MSCs和EPCs,EPCs-CM能促进MSCs 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VA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和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对骨合成及h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hBMSCs分为对照组和5、10、15、20 g·L-1 VAP组,通过检测各组hBMSCs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确定体外用药最佳药物浓度;CCK-8法检测对照组和10 g·L-1 VAP组hBMSCs增殖情况;荧光定量 PCR 法与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对照组和10 g·L-1 VAP组hBMSCs中BMP-2和Runx2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VAP各组细胞中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10 g·L-1 VAP组细胞中ALP活性最高(P<0.01);CCK-8法,10 g·L-1 VAP组hBMSCs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AP诱导培养第9天hBMSCs增殖率最高,且进入平台期,之后hBMSCs的增殖率开始下降;荧光定量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10 g·L-1 VAP组hBMSCs中BMP-2和Runx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P能够提高hBMSCs中ALP活性,促进hBMSCs增殖分化,上调hBMSCs中BMP-2及其下游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VAP对hBMSCs骨形成及骨代谢影响的分子调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urf2)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肺成纤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10 μg·L-1 TGF-β1作用1、2和6 h(分别为TGF-β1 1 h组、TGF-β1 2 h组和TGF-β1 6 h组),并设对照组(不加TGF-β1),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Smurf1和Smurf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RC-5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加入TGF-β1或siRNA)、TGF-β1组 (10 μg·L-1 TGF-β1)、Control siRNA转染组(10 μg·L-1TG F-β1+Control siRNA)和Smurf2 siRNA转染组(10 μg·L-1 TGF-β1+Smurf2 si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α1(COL1A1)的表达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Smad7、核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TGF-β Ⅰ型受体(TβRⅠ)、Smad2和Smad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TGF-β1组细胞中Smu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TGF-β1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各TGF-β1组细胞中Smurf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TGF-β1组比较,Smurf2 siRNA组细胞中Smurf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细胞中α-SMA和COL1A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TGF-β1组比较,Smurf2 siRNA组细胞中α-SMA和COL1A1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和Smurf2 siRNA组细胞中Smad7和SnoN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而Smurf2 siRNA组和TGF-β1组细胞中Smad7和SnoN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细胞中Smad7和Sno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TGF-β1组比较,Smurf2 siRNA组细胞中Smad7和Sno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和Smurf2 siRNA组细胞中TβRⅠ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Smurf2 siRNA组和TGF-β1组细胞中TβRⅠ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中Smad2和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murf2可能通过泛素化降解Smad7和SnoN,参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促进TGF-β1活化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瘦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0、40、80 μg·L-1瘦素处理组。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MCF-7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F-7细胞凋亡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MCF-7细胞bcl-2和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抗凋亡作用的信号通路筛选实验中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组MCF-7细胞p-AKT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瘦素处理组MCF-7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不同剂量瘦素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瘦素作用剂量增加,不同剂量瘦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瘦素处理组MCF-7细胞 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瘦素组比较,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组MCF-7细胞的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瘦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有促进增殖和拮抗凋亡的作用,其抗凋亡效应与通过细胞信号通路PI3K-AKT促进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以地中海海绵为模板合成的多级孔生物玻璃(MBG)对人源性成骨样细胞系MG63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阐明该生物活性玻璃的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扫描电镜观察MBG材料孔架结构;取对数生长期MG63细胞分别给予MBG浸提液(MBG组)、普通生物玻璃(NBG组)和空白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共培养1、3和5 d。MTT法检测各组MG63细胞的增殖率,酶联免疫法检测MG63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培养24h时各组MG63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Sp7mRNA及Runx2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MBG为多孔支培养架结构;培养1、3和5d时MBG组MG63细胞增殖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NBG组(P<0.01);1、3和5d时,MBG组MG63细胞中ALP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和NBG组(P<0.01);培养24h后MBG组MG63细胞中Sp7 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P<0.01),但Runx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和NB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BG比较,该新型MBG具有细胞毒性小和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Ta)对软骨细胞黏附、增殖和分泌功能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软骨缺损、促进软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将不同浓度RGD肽及Ⅱ型胶原(ColⅡ)吸附于多孔钽表面,分为Ta-RGD组、Ta-ColⅡ组、Ta-RGD/ColⅡ0.2 g·L-1组、Ta-RGD/ColⅡ1.0 g·L-1组、Ta-RGD/ColⅡ5.0 g·L-1组、Ta-RGD/ColⅡ10.0 g·L-1组及纯Ta组。分离培养新西兰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取第2代细胞种植于修饰前后多孔钽使其成为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形貌特征以及软骨细胞生长状态,沉淀法检测多孔钽修饰前后软骨细胞黏附率,MTT法检测多孔钽修饰前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水平,羟脯氨酸法测定软骨细胞分泌功能。结果:多孔钽经RGD修饰后各组软骨细胞黏附率均高于修饰前(P<0.05),其中黏附效果最好的是4 h的Ta-RGD/ColⅡ5.0 g·L-1组,同时各组间黏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各组软骨细胞在修饰后的多孔钽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分泌细胞外基质覆盖于多孔钽表面;MTT检测,多孔钽经RGD修饰后各组软骨细胞增殖水平均高于修饰前(P<0.05),其中增殖效果最好的是13 d的Ta-RGD/ColⅡ1.0 g·L-1组;羟脯氨酸检测,Ta-RGD/ColⅡ1.0 g·L-1组羟脯氨酸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RGD多肽可有效加强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的黏附及增殖,对软骨细胞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对破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为研究IL-17在正畸力致牙根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系细胞RAW264.7,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梯度浓度0.1、1.0、10.0和100.0μg·L-1IL-17,作为0.1、1.0、10.0和100.0μg·L-1IL-17组,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中不加入IL-17。对各组RAW264.7细胞进行破骨细胞诱导,诱导第5天时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诱导成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破骨细胞诱导第5天时各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MMP-9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诱导第5天时各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MMP-9mRNA表达水平。结果: TRAP染色,RAW264.7细胞诱导第5天时可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体积大,多核(细胞核≥3个)。ELISA和PT-PCR法检测,经破骨细胞诱导第5天时,与对照组比较,1.0、10.0和100.0μg·L-1IL-17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MMP-9和MMP-9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1.0μg·L-1IL-17组比较;10.0和100.0μg·L-1IL-17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MMP-9和MMP-9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10.0μg·L-1IL-17组比较,100μg·L-1IL-17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MMP-9和MMP-9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IL-17可以促进破骨细胞中MMP-9表达,且其促进作用随着IL-17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内皮细胞前体来源调节因子(BMPER)在成骨分化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组、成骨诱导(OM)组和成骨诱导+高糖高脂(OM+HG/PA)组。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α1(Col1α1)、BMPER的表达。将空载体对照质粒及BMPER过表达质粒转染到MC3T3-E1细胞中,将细胞分为p-NC和p-BMPER组。使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BMPER、Runx2、Col1α1、Wnt1、Wnt3a、active β-catenin表达。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BMPER对成骨分化的影响。应用非特异性siRNA及合成的靶向沉默BMPER小干扰RNA(siRNA)转染MC3T3-E1细胞,将细胞分为si-NC组及si-BMPER组,使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Wnt1、Wnt3a、active β-catenin表达。结果:与OM组相比,OM+HG/PA组中Runx2、Col1α1、BMPER蛋白表达显著减少(t=7.572、 8.568、10.742,均P< 0.05)。与p-NC组相比,p-BMPER组Runx2、Col1α1、Wnt1、Wnt3a、active 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9.816、8.331、8.413、14.343、9.156,均P<0.05),ALP染色加深。与si-NC组相比,si-BMPER组Wnt1、Wnt3a、active β-catenin的表达显著下调(t=10.807、8.678、10.167,均P<0.05)。结论:BMPER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轻高糖高脂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验性雌性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治疗前后骨组织中PERK、ATF4、Runx2、osterix、RANKL和OPG的变化,阐明PERK信号通路在PMO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复制雌性大鼠卵巢去势骨质疏松模型。45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15只)、骨质疏松组(雌性大鼠卵巢摘除,15只)和骨质疏松治疗组(大鼠卵巢摘除后尾静脉注射雌激素,15只)。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水平。饲养3个月后取各组大鼠股骨骨干做病理切片,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中PERK、ATF4、Runx2、osterix、RANKL和OPG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分析PERK、ATF4、Runx2、osterix、RANKL和OP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大鼠血清中ColⅠ、ALP和OCN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治疗组大鼠血清中ColⅠ、ALP和OC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大鼠骨组织中PERK、ATF4、Runx2和osterix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RANKL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治疗组大鼠骨组织中PERK、ATF4、Runx2和osterix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RANKL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大鼠骨组织中PERK、Runx2和osteri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RANK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治疗组大鼠骨组织中PERK、Runx2和osteri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RANK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大鼠骨组织中骨吸收陷窝变大,骨吸收增强,导致骨质流失;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治疗组大鼠骨质吸收减弱,骨骼恢复正常结构。结论:雌性大鼠卵巢切除及注射雌激素治疗后,其骨组织中PERK表达趋势与成骨细胞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变化一致,与破骨细胞转录因子RANKL表达相反,提示PMOP发病时成骨细胞功能减弱与PERK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不同组分对高糖培养下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高糖培养的系膜细胞分别给予GBE、总黄酮、总内酯、总黄酮水解物、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银杏内脂A、银杏内脂B和银杏内脂C,药物浓度分别为0(高糖对照组)、3.125、6.250、12.500、25.000和50.000 mg·L-1,同时设低糖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系膜细胞增殖情况。高糖培养的系膜细胞分别给予GBE、总黄酮、总内酯、银杏内脂A、银杏内脂B和银杏内脂C,药物浓度分别为0(高糖对照组)、0.05、0.50、5.00和50.00 mg·L-1,同时设低糖对照组,ELISA法检测条件培养基中Ⅳ型胶原(Col Ⅳ)和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结果: MTT检测,与高糖对照组比较, 50.000 mg·L-1GBE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25.000 和50.000 mg·L-1总黄酮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总黄酮水解物、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各浓度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50.000 mg·L-1内脂C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其他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与高糖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与高糖对照组比较,5.00和50.00 mg·L-1GBE 组Col Ⅳ和F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 0.50 mg·L-1GBE组FN水平明显降低(P<0.05),0.50、5.00和50.00 mg·L-1总黄酮组Col Ⅳ水平降低(P<0.05或P<0.01),50.00 mg·L-1总内脂组Col Ⅳ和FN水平降低(P<0.05或P<0.01),50.00 mg·L-1内脂 C 组FN水平降低(P<0.05)。结论: GBE在高浓度时(50.000 mg·L-1)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而低浓度(自0.500 mg·L-1起)时抑制系膜细胞ECM积聚;GBE中总黄酮在抑制细胞增殖和ECM积聚方面起主要作用,总内脂无明显效果;苷元抑制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远远强于糖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瘤素M(OSM)对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阐明OSM是一种有效的成骨诱导活性因子。方法:体外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MSCs表面标志物;CCK-8法测定不同剂量(0.1、1.0和10.0 μg·L-1)重组人抑瘤素M(rhOSM)处理后hUCMSCs的增殖活性。将hUCMSCs分为对照组、经典成骨诱导剂组和不同剂量(0.1、1.0和10.0 μg·L-1) rhOSM组,于成骨诱导第4、7和14天,采用BCIP/NBT法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并定量检测细胞中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法检测钙结节的生成情况并半定量分析细胞矿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hUCMSCs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CN mRNA表达水平。结果:hUC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MSCs)鉴定标准。rhOSM处理hUCMSCs 72 h,与对照组比较,10.0 μg·L-1 rhOSM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处理96 h,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rhOSM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剂量rhOS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骨诱导第4、7和14天,与经典成骨诱导剂组比较,各剂量rhOSM组细胞中ALP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0.1 μg·L-1 rhOSM组比较,1.0和10.0 μg·L-1 rhOSM组ALP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成骨诱导第7天比较,诱导第14天各剂量rhOSM组细胞中ALP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第7、14和21天,与经典成骨诱导剂组比较,各剂量rhOSM组细胞矿化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与0.1 μg·L-1 rhOSM组比较,1.0和10.0 μg·L-1 rhOSM组细胞矿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经典成骨诱导组比较,各剂量rhOSM组OCN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成骨诱导第7、14和21天,与0.1μg·L-1rhOSM组比较,1.0和10.0μg·L-1rhOSM组细胞中OCN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rhOSM通过上调Runx2和OCN的表达及增加成骨细胞ALP的活性和钙盐沉积促进hUCMSCs体外成骨分化,是一种有效的成骨诱导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涂层微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时骨组织中Ⅰ型胶原(ColⅠ)和骨钙蛋白(OC)表达水平的变化,阐明RGD肽涂层对微种植体骨整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6只成年雄性Beagle犬,将36枚微种植体分为2组,实验组为RGD肽涂层微种植体,对照组微种植体表面未做处理(n=18)。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在第0、4、6周时分别在Beagle犬上颌骨左、右侧植入区(第 2、第3、第4前磨牙根分叉区域随机选取任一部位)各植入1枚种植体,一侧为实验组,对侧为对照组。实验第8周时处死动物,获得愈合时间为2、4和8周的微种植体-骨组织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检测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ColⅠ和OC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显示有一定的成骨反应,愈合2和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骨组织表现为较强的成骨反应,8周时骨反应趋于一致,均可见板层状骨组织。实验组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ColⅠ和OC表达水平在2和4周时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4周时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 Col Ⅰ表达水平高于2和 8周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2周与8周时 Col Ⅰ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OC表达水平随愈合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8周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周时(P<0.05);实验组愈合4周时O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周时(P<0.05),而对照组2周与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D肽涂层能够提高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ColⅠ和OC的表达,其在促进微种植体初期骨整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