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总结某院2009~2010年住院患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2010年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系统向福建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20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患者80例(38.83%),其中中药制剂ADR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69例(33.49%)。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用药人群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概况,为今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度上报的16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66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8.8%;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3.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5%。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43.6%;严重ADR有4例,其中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另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局部麻木、腹痛、胸痛。ADR报告人以护士呈报的例数最多,占58%,医生呈报42%。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为ADR总例数的95.1%(156/164)。反映了合理选择用药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慎重使用注射剂,对能用口服和外用制剂治疗的疾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方式。尽可能选择适宜的用药途径,减少ADR的发生。防止患病的机体再受到药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席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81-8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报告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6.98%和38.1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12%;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为65%;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55.5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出现,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选取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损害表现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分析,年龄较大人群有170例(48.71%),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分别有161例(46.13%)、177例(50.72%),中药制剂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95%。结论: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完善防范处理方案,指导患者合理服用药物,同时加强ADR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收集的96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感染药占首位,占总例数的44.8%(涉及23种抗感染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例);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结论:要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分析,为老年人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ADR报告表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导致ADR的药物、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结果:ADR事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占首位(48.74%),其次是中药注射剂(8.48%);合并用药引起高于单一用药;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7.23%。结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强调合理用药,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5—2007年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不良反应(ADR)发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7年10月发生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数理统计学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报告的17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种类29个,以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65例);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122例)。其中男性的发生率为56.23%,女性发生率为43.77%。结论:临床各科室应严格重视ADR的发生和监测,一经发现及时上报,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的泛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对602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及综合分析。结果:602例ADR报告中,男307例(51.0%),女295例(49.0%);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分别为20.8%和20.0%;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3.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347例,57.6%。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用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避免或减少ADR发生,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回顾性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4例。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和儿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抗菌药物和中药针剂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加强用药管理,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1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ADR报告中,以儿童及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涉及药品45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为抗茵药物,其次为中药。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152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涉及的药品有107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47种(43.93%),其次是中药制剂24种(22.4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4.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5.96%);严重的ADR有10例;对症治疗9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沧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临沧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上报单位分布情况、用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5例ADR报告中,医师上报的ADR比例最高(63.3%);女性(55.8%)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44.2%),年龄在15-44岁发生率最高(47.9%);ADR严重程度分级多为一般(97.6%),结果多为痊愈或好转;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81.6)%;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79.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新增不良反应(ADR)类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方法通过收集ADR病例,组织省级专家评价,对有关生脉注射液新增ADR类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生脉注射液发生群体性的ADR病例报道相对较少,除了临床发现的药物不良反臆外,还可以产生药物热,临床床表现为畏冷、寒战、发热(体温378~40.5℃):结论生脉注射液有发热不良反应之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病患基本情况、注射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前后的临床表现、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对265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报告进行原患疾病及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会损害人体某些系统,主要体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呼吸系统等。药物在5~4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产生效果时间为停药后1d内。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医院应重视对病患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ADR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制剂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0年上报的中药制剂AD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43例ADR中,涉及10种中药制剂,其中以双黄连注射剂发生率最高(69.77%),儿童发生率居多(23.26%),静脉滴注导致ADR发生率最高(83.72%),ADR的症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6.52%)。结论:应加强和重视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治疗高血脂症(HLP)可能诱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以29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HLP发生AD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出现ADR患者的性别、年龄、使用药物类型、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出现ADR的他汀类药物为辛伐他汀(22例)、阿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2例)、洛伐他汀(1例);≥60岁的患者为高发群体(16例),男性多于女性;ADR可累及患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与附件等全身器官。结论: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HLP的关键药物,可诱发ADR现象,临床医师应当谨慎用药,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不同类型药品的不良反应(ADR)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新发严重不良反应占14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占8例,严重不良反应占57例,一般不良反应占220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以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男、女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中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某院14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以及原因进行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146例中药制剂ADR报告按照性别、年龄、用药方式、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6例报告中涉及8类85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18例(12.33%),多发于中药注射剂,新的ADR有92例(63.01%);年龄阶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以口服为主要给药方式;临床多表现为胃肠道系统病变,为79例(54.11%)。结论:中药制剂ADR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中,要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控,加强对药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由我院临床药学室收集临床各科室报告病人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从中抽取200N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抗菌药引起的ADR83例,占41.5%,其次为神经系统用药和中药制剂,分别为15.5%和12.5%;以静脉注射为主,占63.5%,临床主要表现有皮疹、荨麻疹、瘙痒、腹痛、腹泻、呼吸困难、颜面潮红、肝功能异常等现象。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用药安全,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发生,为新药研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50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临床ADR病历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通过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