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NMES)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9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4例),对照组(47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北京奔奥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BA2008-II型四通道治疗仪,处方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电极放置:采用Rood的易化区(诱发部位)患侧躯干: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患侧上肢: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肱三头肌-前臂旋后肌,患侧下肢:臀中肌-缝匠肌,胫骨肌-腓骨肌,电极均放置于肌肤上,肉眼可见肌肉颤动收缩,患者感觉舒适放松.评定方法:上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叶 《中外医疗》2016,(5):96-97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近2年间(2013年4月—2015年4月)符合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实施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在静态肌电值、动态肌电值、BI及FMA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偏瘫,有效的改善了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功能,效果显著,现已成为临床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E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NEMS加常规康复组(治疗组)30例,常规康复组(对照组)30例,6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上肢/手分缀、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价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Brunnstrom上肢/手分级、Fugt-Meyer上肢功能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康复治疗与护理,试验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8周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具有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平衡功能恢复,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朝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6例、生物反馈组(B)16例和联合治疗组(C)16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C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erg(BBS)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各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另外用SPECT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FMA评分、ADL评分、BBS评分、FAC及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分别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B组的各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各指标与A、B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BWSTT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BWSTT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积分肌电值(iEMG)评定.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前各组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WSTT组和触发组脑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提高(P<0.01),CSI评分及腓肠肌iEMG数值均降低(P<0.05);使用肌电触发电刺激、BWSTT对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数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肌电触发电刺激与BWSTT联合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佳.各组iEMG结果与Fugl-Meyer评分和CSI评分一致.结论 肌电触发电刺激和BWSTT均可减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二者联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iEMG在脑卒中肌张力评价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下肢瘫痪患者肌电图、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2例卒中后下肢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41例为研究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41例为参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RMS)值,给予患者三维步态分析,记录患者跨步长比率、步频及步速,给予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功能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结果 研究组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RMS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跨步长比率、步频及步速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BS、MBI、SF-36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瘫痪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间收治于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运动功能(62.72±5.77)分、生活能力(68.99±5.89)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14.72±4.09)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sl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马王堆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FEB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辅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但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肚体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MRP)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运动想象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和WHOQOL-BREF中文版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2)2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3)Ⅳ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3个月后冶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易化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成针灸配合易化技术组(治疗组)40例和常规康复组(时照组)40例。采用Fugl-Meyer(FMA)积分评测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BI)指数评测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2组FMA积分、B1积分都有提高,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FMA、BI积分改善的差值比较P〈0.01。结论针灸配合易化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翟慧琴 《中外医疗》2014,(29):40-4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PES)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ES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入选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非综合康复组,二组均在同时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综合康复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值与BI值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记录入组后3个月时二组的残疾率(BI≤60)。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值和BI值均有提高,二组间增加值比较,综合康复组明显优于非综合康复组(P<0.05);二组的残疾率比较,综合康复组也优于非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介入针刺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与研究将镜像疗法(MT)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和价值,旨在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NMES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联合MT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E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测量,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FMA-LE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BS评分:(30.78±6.03)分vs. (26.65±5.22)分;FMA-LE评分:(18.53±3.42)分vs. (16.43±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BS=2.634,P=0.011;tFMA-LE=2.929,P=0.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143,P=0.005)。  结论  将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手功能支具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脑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内科基础治疗和作业治疗, 治疗组除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外同时按时佩戴手功能支具.治疗前及4周后分别对上肢及手功能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ADL的评定.结果 Fugl-Meyer评分在治疗后, 治疗组为 (39.2±2.7) , 对照组为 (21.3±3.2) , 治疗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DL疗效总有效率在治疗后, 治疗组91.18%, 对照组67.74%.治疗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功能支具结合作业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以及AD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除均接受常规药物治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评定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及步速进行评价及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各项运动指标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及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1,P =0.0342)。结论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偏瘫下肢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个体化NMES治疗,疗程均为12周。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参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进行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评。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床边坐、坐位平衡、从坐位到站立、步行、上肢功能等MAS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体化NMES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其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郭根平  章慧霞  江玉权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775-1776,1778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治疗组严格按照一、二、三级康复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一、二级康复训练,第三级康复训练不做任何指导,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末、治疗3个月末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末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级康复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