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体输血有传播疾病、引起不良输血反应和人为差错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害的风险。基层医院应该通过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输血行为;加强技术培训,改善输血技术,提高输血风险及其防范意识;操作制度化、规范化,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杜绝输血差错事故等来规避输血风险。1基层医院常见输血风险1.1临床用血不科学、不合理。1.1.1滥用血液[1]。部分临床医生没掌握输血适应证,没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调查受血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2年9月~2005年5月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规备血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4.28%,抗一HCV阳性率0.73%,抗-HIV阳性率0.22%,梅毒抗体阳性率1.16%。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进行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既避免或减少了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重要保护意义,因此常规备血标本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9月的1721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8%,抗HCV阳性率1.20%,抗HIV阳性率0.02%,梅毒抗体阳性率1.38%。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血,规范临床输血的各种操作,减少临床输血环节的差错和临床输血事故的发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我们综合国内外关于临床输血方面的文献,明晰工作程序与关键环节,制订各种方案及预案,对临床输血所有过程尤其是关键因素进行质量控制,对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尽量减少人为错误,做到合理、安全的用血。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5.
输血及手术前多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及其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血和有创性检查及治疗均可能成为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常见的传播途径,患者因输血后引起病毒感染的病例常有发生,是导致患者与医院之间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医务人员在与被污染的血液物品的经常性接触中也会造成医院感染。故本院从1996年起将输血前及手术前的多项血液传播性疾病列为必查项目,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8月17892份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作一分类统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3月本院16512名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原(TRUST)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5.06%,抗-HCV阳性率0.18%,TRUST阳性率0.15%,未检测到抗-HIV阳性。[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7.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8.
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措施一样 ,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 ,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特别常见的是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为了保证输血安全 ,特别是防止经输血传播病毒 ,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血液检测病毒标志物对保证输血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1/2 :血液是HIV病毒传播的 3个途径之一。据WHO统计 ,全球HIV感染者中约 5%~ 10 %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 ,因此这一途径成为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面。此外 ,由于HIV经血传播和其他…  相似文献   

9.
与输血相关的可预防差错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 在输血传播疾病日益受到输血医学领域的关注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差错方面却始终没有明显的改进。有关ABO血型不符的输血事故的文献分析表明,在过去的40年间ABO血型不符的输血事件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从1/1万到1/4万输注血液单位),尽管近年来已经采取了包括血液警戒体系在内的大量的检测手段,以防止上述致命的潜在错误,但已经观察到人为差错占输血相关差错的50%。这些差错可能发生在实验室自身的血液标本处理过程,贴标签过程和血型鉴定、血液筛  相似文献   

10.
规范书写确保安全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输血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已成为输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从无偿献血到临床用血需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临床用血的严重差错。血液采集后,要经过各项化验检查,包括各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这些工作都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2.
血液保护与临床输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计月 《临床荟萃》1999,14(5):233-234
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是指小心保护和保存患者自己的血液,防止其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这一宝贵的天然资源,预防输血性传播疾病及并发症。它是针对目前临床输血引起的相关合并症与并发症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于近年逐渐形成的临床输血新概念与技术。本文就此简述如下。 1 输血的有害作用 输血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合适的血容量,以保证给组织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后的废料。它是临床抢救性治疗常用方法。然而,输血带来的危险愈来愈多,如溶血、免疫反应、凝血病、酸碱失衡、库血携氧能力下降,以及传播肝炎、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为临床工作者所认识。并通过血源质量的控制和成分输血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病率。但近年研究发现输血有关的其他有害  相似文献   

13.
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对最近几年全世界对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从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检测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控制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方面的动用。  相似文献   

14.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5.
受血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5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量事例证实输血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流行病学调查又发现输血是传播血液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从1991年规定对献血员进行全面筛查,同时不断完善输血技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各种成分血,使血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是由输血引发的传染病也屡见报道,其中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下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经由血液传播的比例之高、危害之重尤为人们所关注。因此,为了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明确责任,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权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输血在防治疾病和抢救方面都存在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临床治疗中也存在显著地治疗作用。然而,在实际输血过程中也会因为血液而肆意传播传染性疾病,因此,在患者输血前一定要对血液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目前对于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而采取的措施是在临床上由医师对献血者进行检查、筛选。本篇文章将针对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成分输血的推广与输血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临床输血是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但当前临床输血仍面临着风险以及难以预料的后果,如血液同种免疫、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等副作用,直接危及患者健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  相似文献   

18.
输血科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常年承担着检验患者血型和交叉配血、供血的任务,其医疗安全对医院感染管理非常重要。虽然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地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患者的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由于当前科技水平还无法解决血液检测"窗口期"问题,因此,输血科工作人员在临床输血相溶性检测和输血过程中,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是医院感染的高  相似文献   

19.
核酸扩增技术在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3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载量病毒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并不少见,输血的安全性和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解患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情况,同时避免因输血引起血源性感染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