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本组50例均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BP)及血氧饱和度(SpO2),纯氧面罩持续吸入。根据手术、病情分别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单次硬膜外麻醉。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全组无麻醉并发症。结论:高原地区先心病患儿麻醉处理的重点,术中积极纠正低氧血症,维持足够麻醉深度及供养,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麻醉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2.
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微创手术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以来 ,我们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 ,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心病 2 0例 ,均获成功。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7例 ,女 1 3例 ;年龄 2~1 8岁 ,平均 7岁。藏族 1 5例 ,汉族 5例。体重 1 0~42kg。经心电图、心脏三位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确诊房间隔缺损 1 0例 ,室间隔缺损 8例 ,肺动脉狭窄 2例。1 2 手术方法 采用 70°左侧卧位 ,将切口相应部位垫高 5cm。取腋中线切口 (8~ 1 0cm) ,经第 4肋间入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预置主动脉灌注排气针 ,头低位(3 0°) ,鼻咽温度降至 3 2~ 3 3℃ ,阻断上、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3.
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快通道麻醉方法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5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ICU的发展,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费用,“快通道”麻醉方法已成为近年心脏外科麻醉的趋势。我院2001年4月开始应用小剂量芬太尼,结合咪唑安定、依托咪酯、异丙酚及吸入麻醉药等,形成静吸复合互补的麻醉方法,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以达到术后快速清醒、早期拔管的目的。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5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10~43岁,心功能Ⅰ~Ⅱ级,其中二尖瓣狭窄2例、二尖瓣脱垂2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缺损10例。1.2 麻醉方法及监测 术前用药:所有患者入室前30min肌注哌替啶0.8~1mg/kg,异丙嗪0.4~0.5mg/kg,东莨菪碱成人0.006~0.01mg/kg。入室后开放静脉,给咪唑安定1~2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分析2000年11月~2009年5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269例,其中男173例,女96例,年龄9个月-26岁,体重(8.8~55)ks。分析术中术后麻醉处理中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结果269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7—624)min,平均(250.67±35.78)min。269例中有199例主动复跳,70例除颤复跳,其中死于鱼精蛋白过敏、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和急性心律失常各1例,出院时除4例有残余小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VSD)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高原低氧环境,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采取相应严密细致的麻醉管理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使患者平稳地渡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术前常规禁食6 h后,给予安定、东莨菪碱行基础麻醉,待入睡后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仙林等静脉注射;后行气管内插管麻醉,控制呼吸频率在(16~20)次/min,调整呼吸参数.再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开胸手术时应加深麻醉.结果除动脉导管未闭外,其余病例均在CPB下完成修补术,手术时间187~624 min,平均(250.67±43.26)min,CPB时间39~312 min,平均(100.23±43.26)min.588例在诱时有12%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1 mg后血压回升,有99例关胸时未见血凝块,给予追加鱼精蛋白30~130 mg后,有61例主动脉开放后电击复律.所有病例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无急性缺氧.结论手术麻醉中必须坚持持续适宜扩容,避免右心负荷过重,纠正酸中毒和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素等综合措施,维持CPB乃至术后的体循环阻力的正常范围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我院(3658m)2000-11-2001-07对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在高原地区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常见于肺血流增多的先天性心脏缺损,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缺损的性质有关。总体而言,肺动脉高压是一类预后很差的综合征,尽管药物治疗有所发展,但至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此类手术宜尽早在婴幼儿时期施行,以免病情随年龄增长而恶化。手术及麻醉过程中的很多因素可使肺血管阻力增高,如缺氧、手术刺激、炎性介质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维持循环稳定,防止肺循环阻力进一步增高至关重要。现就国内对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麻醉管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野战环境下犬腹部创伤模型建立及手术快通道麻醉方案,为应急医疗队野外手术科目训练创造条件.方法 依托卫生列车医疗队野外训练的场景,选用18只2岁龄左右成年比格犬,雌雄不拘,体重9~13kg,实验前8h禁食,2h禁饮.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犬分为单纯速眠新Ⅱ组(S组)、咪达唑仑+丙泊酚组(MP组)、速眠新Ⅱ+丙泊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快通道"麻醉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快通道"麻醉方法对56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结果①芬太尼应用的平均剂量是(16±4)μg/kg,在ICU期间未用其他的镇痛药物.②患者在ICU期间平均拔管时间为(3.6±1.8)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8±1.1)d.③患者术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但房颤的发生比较明显(8例).结论"快通道"麻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但要求麻醉医生掌握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34岁。因劳累性心慌,气短伴咳嗽,痰中带血丝1个月余而就诊。10天前曾有高烧,经青霉素治疗体温已降至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界向左下扩大,律齐,心率80次/min,心尖部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股动脉区闻及枪击音。拟诊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房室传导阻滞,ST段有改变。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抗链O及血沉均在正常范围。X线胸片:双肺纹理重,心脏各房室呈不同程度增大,结合临床考虑联合瓣膜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心扩大,室壁运动普遍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先天性心脏病(CHD)伴肺动脉高压(PH)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作者选取269例2000年—2009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患者,男173例,女96例,年龄9个月-26岁,体重(8.8~55)kg。心功能Ⅱ级者189例,Ⅲ级者80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湿啰音),部分有反复心衰史。  相似文献   

14.
罗静 《西南军医》2010,12(2):379-379
先天性心脏病是出生时就具有的心脏缺陷,心脏畸形所致的缺氧症状随病情迁延而加重,对患儿身心发育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先心病的主要方法为手术修补。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期长,且患儿特殊的心理特点,需要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消除或削弱在精神或情绪上的不安,提高患儿术后恢复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本文对89例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重,通常认为65岁以上为老年患者,其需手术治疗比例随之增大。如何减少手术所带来的应激性创伤,使其安全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成为麻醉医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静脉快通道麻醉是快通道外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心脏手术[1]、肝脏移植[2]手术等多个方面都有所应用。其全凭静脉麻醉的特点抑制了患者应激等病理生理程度,其快通道麻醉特点又从麻醉角度探索出一套快速、安全、程序化的流程,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积极治疗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症,减少严重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术前应用硝普纳使肺动脉压降低,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术中行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治疗,适当应用皮质素,加强心肌保护。术后应充分应用镇静、镇痛药物;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使PaCO2维持在25~30mmHg左右。结果:本组137例中130例治愈出院,另7例因室性心律失常,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导致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术后处理可明显减少肺动脉高压带来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的临床分析,对封堵治疗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估并探讨适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33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开始均静脉注射氯胺酮,一组(Y组)以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异丙酚维持,另一组(K组)先静脉注射力月息后以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氯胺酮维持,术中观察患儿肢体活动、眼脸反射、呼吸、HR、Bp、ECG、SpO2变化,调整药物用量。结果:封堵治疗效果满意,成功率98.3%;异丙酚组患儿术中安静、经过平稳,可较好地耐受手术,且呼吸循环影响轻微,诱导及苏醒迅速,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封堵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异丙酚静脉麻醉是先心病患儿封堵治疗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于2004年4月-2005年5月成功的为13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封堵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20例CHD患儿进行检查,患者平均年龄1岁10个月(1 d~7岁7个月),所有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3例患儿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患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CHD中肺动脉吊带2例,主动脉弓褶叠1例,主动脉缩窄4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左、右肺动脉缺如4例,左肺动脉起始处狭窄及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单纯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主动脉窦瘤1例.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CHD的病理解剖形态,特别是对主动脉、肺动脉及肺静脉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可靠的CHD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的诊断价值。方法 MSCT对比增强心脏检查 4 8例 ,原始图像在工作站经多平面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容积再现 (VR)及表面阴影成像 (SSD)法重建。 4 8例作心脏超声 (US)对照 ,2 1例作X线心血管造影 (CAG)对照。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手术证实畸形共 174处 ,MSCT总的诊断敏感度 97 1%、特异度 99 4 %、准确度 95 9%。其中 ,心脏部分畸形 5 7处 ,MSCT漏诊 4处 ,US误诊 2处 ,CAG漏诊 1处 ,3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86 ,P >0 0 5 )。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分及大血管部分畸形共计 117处 ,MSCT、US、CAG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7 4 %、76 9%、92 7% ,MSCT(χ2 =2 2 0 2 ,P <0 0 1)及CAG(χ2 =4 90 ,P <0 0 5 )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US ,MSCT与CAG诊断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80 ,P >0 0 5 )。MSCT与US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至 99 4 %。结论MSCT对小儿复杂先心病畸形的检出优于US ,MSCT与US联合可提高对小儿先心病诊断的准确率。MSCT可作为CAG的补充 ,有时甚至可取代C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