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75例,中危组60例,高危组31例;同时依据DWI结果将患者又分为DWI异常组96例和DWI正常组70例,随访TIA患者后2d、7d和90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患者TIA后第2天、第7天和第90天脑梗死率分别为7.8%、11.4%和15.7%。与低危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4且DWI异常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结合DWI检查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均行中分一站式检查,所有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显示一支或多支脑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例、脑梗死30例。分别观察ASL灌注异常区域与DWI信号异常区域,对二者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同时,根据ASL低灌注面积与DWI高信号区面积将患者分为ASLDWI组、ASL≈DWI组及ASLDWI组。结果:ASL灌注异常面积和DWI信号异常面积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0例脑缺血性患者中:ASLDWI组中患者36例(90%)、ASL≈DWI组中患者4例(10%),ASLDWI组中患者0例(0%)。其中,脑梗死患者中:ASLDWI组患者有26例(86.7%),ASL≈DWI组患者有4例(13.3%),ASLDWI组中患者为0例(0%);TIA患者均为ASLDWI,在DWI序列上均为阴性表现。结论:ASL技术在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早发现、早诊断TIA具有更重要价值,并结合DWI扫描,能够明确诊断缺血半暗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首次发病的后循环TIA 30例,后循环脑梗死47例行头颅CT用以除外出血)、DWI及BAEP检查.结果:TIA组DWI的阳性率为13.33%,BAEP的阳性率为46.6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BAEP检查的阳性率高于DWI;脑梗死组DWI的阳性率为91.49%,BAEP的阳性率为53.19%,两者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DWI检查的阳性率高于BAEP,其中BARP阳性者均为脑干梗死.结论:DWI和BAEP诊断PCI各有优势和不足,两者联用能起到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79-1680
目的探讨DWI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灶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由2位以上经验丰富医学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共同评估图像,意见不同时向上级医生汇报,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比较DWI与MRI不同序列检出率及DWI不同检查结果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75例TIA患者中,采用T_1WI及T_2WI序列检查发现12例患者存在典型点状异常高信号影,检出率为16.00%;采用FLAIR序列检查发现19例患者存在典型点状异常高信号影,检出率为25.33%;采用DWI序列检查发现33例患者存在典型点状异常高信号影,检出率为44.00%。DWI序列检出率高于FLAIR及T_1WI、T_2WI序列(P<0.05);DWI检查结果阴性患者脑梗死发生率(3.03%)、TIA复发率(6.06%)低于阳性患者(21.43%、26.19%),无再发卒中率(90.91%)高于阳性患者52.38%(P<0.05)。结论 DWI检查对TIA病灶检出率高,同时对TIA所致脑组织损伤临床转归具有预示作用,可为TIA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郭江  赵大聪  叶茜  朱楠  郑东   《四川医学》2018,39(5):519-521
摘要:目的综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成像、ABCD~2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方法连续纳入50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在TIA发作后24h内进行颈部超声多普勒动脉成像。分别在TIA发作后1周、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梗死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30.0%)在随访中发生脑梗死,其中12例(80.0%)发生于3个月内。ABCD~2评分高危组更易发生脑梗死,同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正相关(P=0.006)。结论综合彩色多普勒及ABCD~2评分能提高对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ABCD2评分对前、后循环TIA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92例TIA患者分为前循环50例及后循环42例,再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45例和中高危组(≥4分)47例,对不同组别的TIA患者7d内卒中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低危组的TIA患者45例,7d内脑梗死2例;中高危组的TIA患者47例,7d内脑梗死9例,中高危组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前循环TIA患者ABCD2评分为(3.93±1.65),7d内发生卒中8例(15.4%),后循环TIA患者ABCD2评分为(2.48±0.96),7d内发生卒中2例(4.8%),两组的ABCD2评分及7d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和急性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DWI检查。对比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磁共振DWI高信号显示情况,比较两组磁共振DWI弥散系数结果。结果:磁共振DWI诊断准确率高于MRI和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急性期组和急性期组患者磁共振DWI检查结果均为高信号表现,高信号显示率为100%。超急性期组相对弥散系数、健侧表观弥散系数、患侧表观弥散系数均高于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磁共振DW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以明显高信号为表现,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以及DWI检查。结果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磁共振弥散成像提示34例TIA患者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57%);19例患者常规MRI提示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32%),两种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DWI能早期准确诊断TIA的病变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指导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缓解期、治疗3周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BCD2评分与颈动脉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0 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住院的173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访TIA后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128例,发生脑梗死46例(35.9%);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45例,发生脑梗死9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颈动脉狭窄越重,ABCD2评分越高(Gamma=0.43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ABCD2评分与ABCD2-I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7d内且完成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TIA患者,对其进行1年随访,评价指标是卒中复发。将ABCD2评分与AB—CD2-I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评价二种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能力;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比较二种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共410例,其中110例患者(27.07%)1年卒中复发。ABCI~评分低、中、高危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21.88%,27.64%,41.18%,ABCD2-I评分低、中、高危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4.71%,21.94%,49.61%。ABCD。评分的预测效度AUC=0.59,ABCD2-I评分的预测效度AUC=0.77。结论ABCD2-I评分较ABCD2评分能更好地预测TIA患者1年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4.
仝占胜  郝淼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29-2030
目的:评估低场MRI机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疑似为脑梗死的37例患者包括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5例,急性期(发病后6~3d内)32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对急性期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病变的演变规律。结果:DWI较常规MRI其他序列脑梗死更有明显优势,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为100%。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选择最佳扫描参数,对急性期脑梗死作出诊断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顺序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一组行头磁共振平扫、灌注及弥散成像,对PWI/DWI匹配阳性且无溶栓禁忌者给予溶栓治疗.另一组只行头CT平扫,对于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且CT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者给予溶栓治疗,对比2组间溶栓的疗效及脑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磁共振灌注/弥散成像指导下溶栓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出血及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别.结论 PWI/DWI相结合能较准确地识别缺血性半暗带,可明显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高天理  张茁 《北京医学》2005,27(2):88-9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栓塞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例急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MRI(T1、T2、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超声心动图(UCG)等检查,比较栓塞源性卒中的特点.结果有心源性栓塞病因的脑梗死患者30例(14.9%),DWI证实单发梗死12例(5.9%),多发梗死18例(8.9%);无明确栓塞病因的脑梗死患者,经DWI证实有71(35.1%)例患者存在多发的、时间上关系密切的急性栓塞性梗死灶;全部栓塞性脑梗死患者中,小血管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有46例(22.8%).结论DWI能区分急、慢性脑缺血,协助鉴别责任病灶,有助于进一步筛查卒中的病因及二级预防的开展;MRA、颈动脉超声、TCD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在卒中病因学调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改良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价值。方法:3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只、永久缺血0.5 h组15只、永久缺血1.5 h组15只。各组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分行DWI扫描。结果:以神经学症状判定脑梗死造模成功的27例中,DWI检查只有17例出现高信号,TTC染色证实为梗死区。结论:判定脑梗死造模是否成功的条件中,应用神经功能评分联合磁共振检查,会使有关的实验结果更为科学可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系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预测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usionweightedimaging,DWI)、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的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dTIA、小卒中和大卒中的发生率,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再发事件的关系。ABCD2评分对于TIA后短期再发事件的预测用ROC曲线(areaunderthe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表达。结果106例TIA患者中,再发TIA24例(22.6%),再发卒中20例(18.9%)。在TIA危险因素中,再发TIA与再发卒中两组间TIA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8)。ABCD2评分对大卒中预测价值高(AUROC=0.863,95%CI:0.799~0.926,P〈0.001),对小卒中和TIA预测价值低(AuROC=0.590,95%CI:0.499~0.681,P=0.057;AUROC=0.444,95%CI:0.373—0.515,P=0.172)。Cox风险分析发现,ABCD。评分与TIA后7d临床复发事件间具有相关性。ABCD。评分〈3与ABCD。评分〉3两组再发事件的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5.98;95%CI:6.03,42.31;P〈0.001)。结论ABCD2评分对于再发大卒中的预测价值高,可以作为急诊预测TIA患者7d再发大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NIHSS、ABCD2联合头颅磁共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收集NIHSS评分峰值、ABCD2评分、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积极治疗,随访半年,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病例组(发生脑梗死)和对照组(未发生脑梗死)。比较两组NIHSS评分峰值、ABCD2评分、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计算截断值,评估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并发急性脑梗死22例,病例组NIHSS、ABCD2评分分别为(4.33±0.69)、(6.29±1.0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13±0.47)、(2.20±0.52)分(P0.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分;病例组rE2-E3、rMTR均高于对照组(P0.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90、0.91;联合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90.9%、93.2%、76.9%、97.6%、92.7%。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预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颅脑磁共振、ABCD2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HSS、ABCD2联合头颅磁共振评估TIA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